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论文是写给同行看的 精选

已有 16090 次阅读 2008-10-15 12:09 |个人分类:教育科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文是写给同行看的

2008.10.15

任胜利博士《有多少论文没有被引用?》的博文中的数据很有价值。那些长时间没有人引用的论文中或许会隐藏着极少数很有价值的发现,不过绝大多数或者说几乎所有长时间引用数目很少的论文的确是没有任何科学价值。

任胜利博士《有多少论文没有被引用?》博文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720

为了避免大量没人引用的论文的出现,一个简单建议是国家和社会应该对撰写这些文章的人按照文章的篇数收取社会科学资源占用税。或者在一个科学家在退休的时候,按照他的引用数低于一定数量的文章数站他的总文章数的比例来按一定标准扣除他的退休金。这样起码大家在写没有意义的论文的时候会收敛一些。

当然这个办法和目前风行的更具数量所做的所有学术规定一样,执行起来很快就会走样。因为大家可以轻易地订立攻守同盟,朋友和哥们儿之间加强互相引用,使得规则无效。

学术论文的第一个读者,一定是自己的领域内的同行,然后才是其他领域关心此领域进展的学者。所以,写论文和发表论文的最基本标准,也是首要标准,是要考虑自己的同行会如何评价这一个工作。照道理说,科学贡献才是论文重要性的最基本标准,但是因为科学贡献是由自己领域的同行和相关领域的同行来逐渐认识和评价的,所以实际上同行评价才是真正的衡量论文质量的标准。如果发表文章的首要标准不是考虑如何推进某一个领域的发展和赢得该领域和相关领域的学者的尊敬,这样的论文极少会有价值和影响。我们身边的很多学术问题其实正是因为忽略了这些最基本的标准而造成的。

我在这里不打算严格地论证这些问题,我只在如何把握自己的工作和评价别人的工作两个问题上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作判断的简单原则。

首先是自己要把握自己的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在比较专门的学术会议上向同行报告自己的工作,以及多找机会与同行进行广泛的面对面讨论,是把握自己的工作水平的最基本方法。如果你的工作和思路会引起同行的兴趣和正面评价,并且能够有人会在此基础上继续工作,你的研究基本上就上路了。我在写一篇论文的时候,首先会问自己解决了什么问题,然后会问自己如果自己的同行读到这篇文章会从中学到些什么,然后会问自己如果不发表这篇文章在学术上会有什么损失,等等。写文章是一件苦差事,我最不愿意去写的就是没有意义的文章。另外,在写文章的时候,我还会问自己这篇文章被真正的行家读到会不会让人瞧不起。几年前有一位国际上比较著名的科学家问我说:我常常从期刊编辑部收到你们国内院士署名的论文要求审稿,这些论文大部分质量也是很差,他们为什么要在上面署名呢?虽然我不是院士,但家门不幸,我除了为自己感到羞愧之外,我还能说什么呢?好在人家把这些文章拒掉,不然黑纸白字,看穿的人会更多。

老实说,很多人本来在一般同行中有不错的形象,但行家仔细一读他的文章就再也不会在学术上尊重他。我常常很佩服能够不在乎同行是否在学术上尊重自己的人,这种事情打死我我也不敢去做。我曾经听到一位很资深的外国科学家评价另一位外国同行,他说:This person is going to disgrace this field。这种话原则上没有人会公开说的。不过我可以保证,有一些人感觉还比较好的人得到的的确是这样的评价。

知道和了解真正的科学家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和学术很重要。虽然自己有时候会不太高兴不够正面的评价,但暂时得不到好的评价常常是好事,说明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有很多努力要做。比较挑剔的科学家常常会促使我们去进一步提高自己,学术圈里面的人其实也更相信这些人的评价。没有经过挑剔评价的人,难得有几个是有价值的。

我常常感到惊讶的一件事,是我与国内的不少研究生交谈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中什么重要和什么不重要也缺少比较基本的认识。我很担心这样不能知己知彼的学生将来能做好些什么。但愿我是杞人忧天。

其次是如何评价别人的工作。评价方面第一是要高标准,第二是要公平。如果我不太了解一个人的工作,我会去分析一下他的基本资料,看看他的学术层次和资历,然后去和他的同行进行比较。有时候也会把它最有影响的论文找来好奇地读一下,再做判断。如果我碰到某人的一个同行,我会问他该领域做得比较好的人士有哪些以及他们的主要贡献在那里。往往自己一听就可以分辨出自己希望评价的这个人的工作和水平如何。如果拿不准,还可以进一步问对方是否了解自己希望评价的这个人的工作。当最后这个问题问不出答案的时候,你可以问一个对方知道的也可以和这个人做一个相对比较的人的工作和水平,这样答案基本上就清楚了。当然,一个人的意见可能是偏见,但是如果从三个国际上来自不同背景的已经得到足够学术承认的学术同行的意见得出的结论都差不多,原则上出差错的几率会很小。

评价学术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看他在学术上的长处和贡献,而不是看他的短处和其他。任何一个人能有一个或几个令人佩服的学术贡献就很不错了,能有思想和方法上的贡献当然就更了不得。不过这些都不是自己吹的,而是要同行能够看得出来的。我记得曾经有一位老先生对我说:XX先生的工作只有他自己到处说它好,全世界的人都不觉得怎么样,还获得了个国家奖,他自己怎么不觉得不好意思?结果我去问XX先生的国际同行,人家普遍认为XX先生其实多年来是把中国的这个领域领导到不重要的方向上去了。

有人也许会误解,好像我说的这些东西只是在强调同行和别人的看法,而不是科学家自己的独立判断。事实上科学家自己的看法当然是最重要的,一个新的工作,一开始当然只有做这个工作的人最了解。不过这个工作还是需要经过同行的独立检验才能算数,否则就只能变成狂妄的民科了。

既然论文是写给同行看的,在提拔教授的时候,就应该仔细分析一下同行对文章的引用,并且真正去征求一下该学者的同行对他的学术的评价。如果评价很好,留下这个人是值得的;如何过评价不好,留下来将来对这个地方的学术就是一个损害。远的不说,水平更好的人引不进来,人家也不愿意来,将来经费申请通不过好的同行评议,也会很成问题。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学术界的很多问题主要出在学术奖励和人才选拔的机制上。虽然很多时候个人的选择是关键,但对从来不知道学术上什么好什么坏的人来讲,让他们自己去做选择上的也是强人所难。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什么好什么坏问题还不大,更为严重的是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什么与学术相干什么与学术不相干,这些人会花很大的精力和用很多的资源,去做科学和技术上无论如何都没有多少意义的事情。如果他们能把同样的精力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以他们的努力,以中国目前的科学投入,其实可以做更多不错的研究。

所以,虽然在研究中科学家们自己有很大的责任,但基金委、科技部、科学院和教育部的管理人员们责任更为重大。因为他们一挥手,全国的科学家们不分男女老幼就会眼做他们指引的方向向前冲。

至于科学家和研究生,我的建议是首先要考虑把论文写给本领域高水平的同行看,其它的追求和标准,比如评职称和毕业的标准,以及申请基金的标准,不管多么合理和值得考虑,还是应该放在这个标准的后面。

少写一点没有价值的论文,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最后申明一句,我并不认为引用最多的论文就一定是最有价值的。如果将来选美的时候,现在风行的SCI文章总数或SCI文章影响因子总数标准被改变为SCI引用总数标准,虽然可能是某种程度的进步,但也未见的一定是一件好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6-42777.html

上一篇:科学人生不过如此
下一篇:Both sides of the story
收藏 IP: .*| 热度|

16 吴跃华 武夷山 徐磊 王桂颖 任胜利 张明伟 朱志敏 王德华 林绪波 曹聪 马臻 刘畅 ligang168168 angewchem gzyang ggdh

发表评论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