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小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刘亚俊

博文

做菜和做科研

已有 6437 次阅读 2007-10-18 12:2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本人在大学里面教书,工作之余偶尔也自己做做饭,不经意发现中国人和西方人做科研的思路和方法跟做菜还颇有一些共通之处。
西方人做菜讲细节,但其细节是建立在定量化基础之上,讲求规范。西方人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通常一道主菜的配菜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麦当劳的味道从纽约到广州是一样的。很多时候,西餐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吃在荷兰,海外文摘,1995年第1期)。中国人做菜也讲究细节,但是不讲究定量化,凭感觉。不仅不讲求精确到秒与克的规范化,而且还特别强调随意性。即使是放多少盐,也会因做菜的人临场情绪的变化,做出某种即兴的发挥。因此,西方人做菜更象是在做科学研究,而中国人做菜更象是在搞艺术创造。西方人的信条是“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 而对于崇尚融会贯通的中国人来说,“工作中有游戏,游戏中有工作”才显得合情合理。做科学研究和搞艺术创造本身并没有谁优谁劣,怕就怕做科研的时候偏偏不认真工作,做起文字游戏来就麻烦了。 
西方人饮食讲求营养,以营养为最高准则。中国做菜讲究“色香味俱佳”,尤其是要讲“有味道”,因为追求味道,以至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例如公认的名贵菜海参、鱼唇、鱼翅、熊掌、驼峰,其主要成分都是与廉价的肉皮相仿的动物胶,本身并无美味,全靠鲜汤的调配,味道不是来自菜的本身,而是调料。在中国,做科研也是包含了太多的东西,成了另外一些东西的载体,科研本身反而不重要了。
西方人简单的东西简单化,突出事务的本身面貌。中国人做菜喜欢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方法的多样,再加以交叉组合,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十数种、数十种菜肴。科学崇尚简单,简单即是美!西方人发明了“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中国文化要讲“文心雕龙”,龙本来没有,要想象拼凑出来。中国目前的科研环境最缺乏的就是事实求是的精神,鼓励“文心雕龙”,在中国做科研,就像做中国菜一样,左加一样调料,右加一样味道,做到最后,科研本身的东西反倒无影无踪了。
杨振宁认为易经文化对中国的科学思想影响很大。我倒认为,中国人长期以来讲“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炒菜文化可能对中国人做科研思路和方法影响更大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62-9247.html

上一篇:学术大师无法培养,只能尽力培植造就大师的土壤
下一篇:巴黎建筑印象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