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草--张继先的“生态牧业”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继先 张继先,现在吉林省前郭县从事畜牧兽医工作,研究员。

博文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促进自然经济和谐发展

已有 6169 次阅读 2007-10-10 23:11 |个人分类:生态牧业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促进自然经济和谐发展

 

作者:张继先

 

近几年,随着我国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引发的水土流失加剧、沙尘暴频发等一系列草原生态安全问题的出现,草原保护和综合治理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畜牧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食物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就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建设的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一、草原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草原生态系统是以饲用植物和草食动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共同构成的动态系统和功能综合体,是以生产饲用植物、动物和动物产品为主,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基本机能单位,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草原生态系统特点是: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以禾本科、菊科植物为主的草本植物,地下部分有发达的根系,以细根为主。地下部分现存量较高,是地上部分现存量的5倍以上;草原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以啮齿动物为主;草原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以真菌、细菌、放线菌为主;草原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也很特殊,一般降水量较低,我国都低于450毫米。构成草原生态系统的草地资源的生产价值主要体现在被家畜利用后转变为畜产品,提供给人类社会,是一项农业自然资源,具有数量的有限性和发展生产的巨大潜在力、天然草地资源的廉价性、天然草地资源环境的严酷性以及草地资源分布的地域性等特点。

草原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决定了草原具有面积超大、保护难度、天然草场牧业人口极少、牲畜超载时就全局来说其损失要远远大于收益、治理时保人易保畜难、人工治理难自然天成易等特点,因此,当草原在进入生态的临界状态后,发展草原畜牧业经济必须以生态环境为基础。

二、草原生态系统的分布与价值

草原生态系统可分为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两类生态系统。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温带,自多瑙河下游起向东经罗马尼亚、苏联和蒙古,直达我国东北和内蒙古等地,构成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带。热带草原主要分布于非洲、南美洲和澳洲的半干旱地区,以高大禾本科植物为主,常散生一些不高的乔木和灌木,又称稀树草原。世界上草原面积仅次于森林面积,约占陆地面积24%。我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约4亿公顷,占全球草原面积的13%,居世界第二位,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7%,在我国农田、森林和草原等绿色植被生态环境中占63.7%,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牧业经济成为这些地区的主体经济。

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体现在调节大气CO2O2的比率、调节气候、调节水、土壤形成和维持土壤功能、养分获取和循环、废物处理、传粉、传播种子、提供特殊性状的基因和物种、为植物提供生境,为动物提供栖息地、育幼地和避难所、通过营养动力学控制与调节草原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动植物种群数量等。经济价值体现在植物性与动物性原材料生产;为重要的牲畜放牧场,能生产肉、奶、皮、毛,能提供大量的畜产品,能生产饲料及食物,有特有的经济功能;提供户外休闲,旅游和娱乐的草原风景和绿色环境条件。社会价值体现在游牧民族的文化、民族和特种文化传统、艺术和科学等的载体,即以游牧文明为主要内容的“草原生态文明”。

三、草原生态系统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建国以来,我国在治理和遏制草原退化、沙化、碱化,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艰巨努力,在草原经营体制、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进步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仍呈整体恶化的趋势,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草原生态“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的局面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目前,我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沙化、退化和盐渍化草原面积已达1.35亿公顷。草原综合生产能力急剧下降,草畜矛盾十分突出,草原进一步退化,草原生产率继续下降,以至形成恶性循环。其结果是水土流失严重,江河湖泊断流干涸,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沙尘暴愈演愈烈,从而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原因是:

1、人们思想认识不够。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草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只看到草原是一种经济资源,没有看到草原的生态功能。草原建设严重滞后,只求索取不思投入,只求多产不管草原的承受能力。

2、自然灾害影响。由于早灾、水灾、风灾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使草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草原上鼠害类的天敌越来越少,鼠类的发展加速,草原生态失去平衡。

3、草原经营管理不善。有的草原没有承包到户,管、建、用的责权利关系尚未得到协调和统一,利用草地吃“大锅饭”,建设无人管。部分地方草原权属不够明晰,草原家庭承包制落实不完善,引发大量草原权属纠纷。

4、草原利用不科学。划区轮牧等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掠夺性经营和超载过牧严重。

5、人为破坏草原现象严重。企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征占用草原的面积和范围逐步扩大。大规模的开发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造成草原资源的破坏。同时还存在着占用草原植树、部门争草等现象。尤其是近年来,受种粮利益驱动,拱地头、扩地边乱垦草原现象增多,大肆开垦采草场和“生态草”现象频繁发生,私开滥垦草原案件呈高发趋势。

6、草原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国家对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投资逐年增加,但由于草原面积大,历史欠帐多,投资仍显不足,草原建设速度赶不上减少和“三化”速度。

7、草原管理机构不健全。草原监理机构设置、经费来源、队伍手段等远不能适应草原监理工作的需要。由于经费不足,有些案件不能及时到达现场,失去了查处案件的有利时机,使有些恶性案件不能及时得到调查处理。

8、草原案件执法难。《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执法存在着调查取证难、执行难问题、查处工作阻力大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制止违法行为。地方保护严重,查处重大违法行为时,执法部门经常受到地方保护的干扰,达不到打击惩治的效果。

四、加强草原生态系统管理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草原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保护优先、加强建设、可持续利用”的总体要求,把草原工作的战略重点由过去的经济目标为主,转到“生态、经济目标并重,生态优先”上来,最终实现天然草地放牧畜牧业全面转向以人工草地和饲料地为基础的现代化的舍饲畜牧业、实现天然草原从放牧场为主全面转向生态功能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从而促进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全面提高对草原生态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使广大干部群众从思想上提高对草原生态作用和地位的认识,树立生态意识,增强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领导,要建立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草原管理部门承担的组织机构,统一协调有关部门,积极从人、财、物、科技给予有效投入,搞好全方位服务,落实草原工作目标责任制,形成草原保护与建设的合力。

2、制定保护草原生态扶持政策。要制定具体的草原开发扶持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在草原承包、草原“三化”治理、退耕还草、放牧地使用及粗饲料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

3、加大对草原生态的资金投入。在坚持国家长期稳定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各方面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草原建设投入机制,搞好草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要突出抓好草原围栏、牧区水利、牲畜棚圈、饲草料加工、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等基础设施建设。

4、加强草原生态的法制管理。以贯彻落实《草原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中心环节,不断提高依法保护草原、依法治理草原的能力和水平。完善与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配套的规章修订工作,提高草原执法力度与效果。加大草原执法力度,坚决查处乱开滥垦、乱搂滥采、违法征占用草原等不法行为。广泛深入宣传草原法律法规,提高广大农牧民遵纪守法和依法保护草原的自觉性。

5、加强草原生态的制度管理。认真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制度,逐步建立和规范核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草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好草地草质资源,探讨合理利用草地资源的新途径。

6、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以合同的形式,将草原承包给广大农牧民使用,农牧民象爱护耕地一样的爱护草原,承包者既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恢复草原植被,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7健全草原行政执法机构。要建立健全草原监察机构,保证人员编制及事业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把草原行政执法从自费执法中解脱出来。要整合执法力量,形成执法合力,实行联合执法与综合执法。草原重点区域要成立草原公安派出所,统一着装执法。建立便捷的信息网络,培养一支忠于职守、秉公执法的队伍,不断加强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的自身建设。

8、加强草原生态的建设。建立一批成规模、上档次的优质草产品生产基地,提高人工草地生产能力。牧区要大力发展灌溉饲草料基地,增加青贮饲料种植面积;农区和半农区要在扩大青贮饲料种植面积的同时,搞好秸秆黄贮,增加饲草料贮量。采取免耕播种、飞播、撒播、带状种植灌木等技术措施,进行草地改良。加快草原围栏建设步伐,推进草原围栏化进程,为科学合理利用草原,推行划区轮牧奠定基础。

9、转变草原生态的经营方式。要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推进牧区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适用技术,增加草原畜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和竞争能力。

10加强草原生态系统监测管理。对草地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周围环境的生态学特征进行动态监测,每年进行一次调查,获得草地现状的信息。对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草原管理和保护提出对策。



环境问题思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19-8719.html

上一篇:绿色畜禽如何养?
下一篇:关于大力发展前郭县养羊业的对策与建议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6: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