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gpingy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pingya

博文

质疑“超级玉米”满天飞 精选

已有 5902 次阅读 2007-10-1 15:3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质疑“超级玉米”满天飞

 

前有车,后有辙。20064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宣布重大科技成果“超级玉米”问世,在1.09亩小面积上实收1402.86公斤,这一产量为中国玉米亩产之最。据悉,普通的玉米平均亩产目前为350公斤。市农林科学院透露,2006年将扩大试种这种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超级玉米”。据保守估算,每年种植4 000万亩,全国的玉米产量就能增加60亿公斤,相当于新增1 500万亩土地。(京华时报,2006418)

 

超级玉米问世没有像“超级水稻”那样引起轰动和炒作,科研院所反映异常冷静,主流媒体未予刊载,权威人士出言谨慎。业界指出三点:一是以科研单位宣布如此“重大”科研成果,它的科学道理应该经过权威部门和权威专家论证;二是没有说明所谓的超级玉米是种下去就亩产超过千公斤呢,还是说一个品种在理想气候和特殊栽培条件下的可能产量呢?三是一个品种推广应用,还要经过若干年的预试、区试、审定等程序,中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悬殊,仅只在小面积试验的产量,怎么能“一拍脑瓜”便估算出全国能种几千万亩、增产几十亿公斤呢?是无知者无畏,还是有恃者无恐?

 

紧接着,一家权威农业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宣称“超级小麦”即将诞生,还邀请若干院士联名呼吁,要求有关部门资助“超级小麦”研究。有些地区也宣布“超级小麦”获得大面积丰收的成绩。

 

一位研究人员说:现在整个社会弥漫浮躁气息,农业科研领域难以幸免。在全国超级作物育种研讨会上,多数人认为“超级”作物提法是“赶时髦”、“哗众取宠”,其目的一是为了搏得功利,二是为了获取经费。因为育种人员依靠国家的经费资助,你有了既定方案又有经费我就跟着干。圈中人恪守一个人所共知的潜规则——‘只捧场,不拆台’。至于能不能培育出‘超级’作物,可以随声附势嘛!有些管钱的“上级”爱听冠以什么新、奇、优、特名词的项目或课题,舍得大把大把地给钱!给钱越多越好啊,谁还公开提反对意见呢。有些科研院所的领导明知是浮夸,也听之任之,能捉到耗子就是好猫啊。

 

从有关方面证实,凡是冠以“超级”名称的研究课题,都一次性地获得有关部门2 000万元至4 000万元或更多的经费资助。

 

“超级”作物满天飞已经成为一个时期农业科研领域的时尚。它一方面反映出某些育种人员片面的“品种万能”思维,忽视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高产技术的综合性;更确切地说反映了科研人员与时俱进的浮夸与浮躁。

 

科学家可以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或“战略构思”,比如说自己有本领培育“超级作物”,实现“亩产超吨粮”。但决策机构要有十分冷静的头脑,如果把这种“观点”或“指标”写入《规划》或作为“优先序列”,那情况可就大不相同了。业界人士质疑,在当前生产和科研水平下,试图培育出大面积亩产稳定超过吨粮的“超级”作物,尚缺乏可靠的理论依据,缺乏严谨的科学论证,更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这种“赶超”、“跨跃”世界水平的理想型“超级”作物,实在是“拍脑瓜”,有点“文字秀”。这类一直被视为是商家或娱乐圈炒作的噱头,怎么会在严肃的科研领域流行起来了呢?

 

寄语农业科研人员,科学的灵魂是进取精神。科研人员缺失科学精神,就不可能获得有价值的科学成果,只能得到像美丽的肥皂泡一样的昙花一现。迄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其本身相比实在是沧海一粟。科学研究无捷径可走,必须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多一点踏实,少一点浮躁。坚定地树立三种科学品格:远离游戏性,拒绝表演性,鄙弃钓誉性。

 

真是无巧不成书。一位业界人士评述:这两年涉及“超级”有两件大事,一是娱乐圈“超级女声”(超女)的炒作,二是科技界“超级玉米”的亮相。这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竟然巧合地同时出现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有意思的是,两者都在努力地争夺“超级玉米”的冠名权。娱乐圈抢注“玉米”是粉饰超女,而科技界冠名“超级”是自我作秀。您上网稍加浏览,就会发现“超级玉米”这个词语有一半是用于赞美“超女”的。但娱乐圈炒作是一种商业噱头,一展歌喉,一片掌声,化作明日黄花;而科研人员要永远保持实事求是的心态和作风,做的事,说的话,覆水难收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3-8151.html

上一篇:塑料为农业立大功——写在人造塑料发明100周年
下一篇:质疑袁隆平先生“超级水稻”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