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s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sk

博文

[原创]科技领域里的“山寨精神”赞 精选

已有 5955 次阅读 2008-12-23 16:38 |个人分类:科技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山寨精神

 释义“山寨”一词在我国传统民俗文化里的直白体现,莫过于施耐庵所著小说“水浒”里描写的梁山泊那块地盘里所发生的惊心动魄脍炙人口的“山寨”故事。数百年来流传至今仍为人称道经久不衰。记得五十年代初儿时在川西平原一个小场镇上小学的几年快乐岁月里,首次在茶館里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津津乐道地听说评书艺人讲“水浒传”,那些故事太吸引人了,以至于因屡次不完成家庭作业,而被班主任亲自到茶館里逮个现型。因崇尚梁山英雄壹佰零捌将,聚义水寨梁山泊,杀富济贫替天行道,“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山寨英雄真豪杰也!而与小伙伴们各自对号入座,演出一场“山寨故事”里的“棒棒会”。斗转星移数十年,现已稳步进入老年时代的我,再看“山寨水浒”,的确有令人玩味无穷“爽”的 感觉,因为它顺应了我国千百年来民间百姓对“皇权”的蔑视,对贪官的不恥,对社会正义公理的追求向往。的确,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而不是任由那些结邦拉派,蝇营狗苟,见利忘义,当面是人,背后是鬼,是非不辩,真假不分,强取豪夺者流。这些就构了非主流群体的所谓“山寨文化”理念 ,成为了当今我国民俗文化很有特色,极富个性的精神财富。

 历史车轮飞速急驰进了廿一世纪,神州大地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发生了惊人的激变,我国经济的高速平稳发晨,造就了中国是一个大国的国际形象,初步奠定了国强民富的基础框架。据统计,近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近一半都是经由富有“山寨精神”的民营企业所带来的结果,为七千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由此可见,就此现象上升到文化层面探讨,可以说“山寨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非主流的个人或群体的自我奋斗,执着拼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身体力行践行者的品格或特质。用文革岁月那喊得山响的毛主席语录,那就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科技领域里的“山寨精神”值得提倡,值得赞美。笔者作为身在科技第一线耕耘的劳动者, 职业生涯四十载,特別是过去三十年来,目睹国家科技发展大局,见证了太多令人唏吁不已的事件,例如单从所谓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计划六个五年的三十年,即从“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一直到当下的“十一五”,现更名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近三十年的国家科技攻关,不容讳言取得了很大进步成就巨大。但是作为旁观者的我,清醒地见证了这一系列的“高科技”人和事,起起落落,真真假假,,是非曲直,真假“猴王”七十二变······,到头来仍然是笑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人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鉴于国内的“剛性”科技体制,仅就笔者所在的从“生物科学,经由生物技术,到生物工程”的应用生物学实验研究领域,真正取得“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的资格高科技项目实在是凤毛麟角。掌控实权的体制内人士从来讳言投入/产出的科研工作效率问题,因为他们本身拿着国家的大笔金钱去腐败去浪费挥霍掉了。与之相反,反而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非主流人士,被边缘化了的人士(或群体) 在“山寨精神”的激励下,走向社会与民营“山寨企业”合作,排除干扰,执着努力,奋力拚搏,最终取得高科技领域的原创性成果。

 何谓科技领域里的“山寨精神? 简言之,那就是那些足踏实地,不图虚名,勤奋执着,独立思考,坚持科学真理,不趕潮流,坚持个人见解,不人云亦云,不计较个人得失,坚韌不拔,朝既定目标前进的拓荒者。从事科学研究的“资格”脑力劳动者们,他们的典型特质就是终身个体性地耕耘在他()所钟爱的那块“土地 ”上的“农夫”,经典事例 如摘取了数学王冠上的珍珠——歌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在他们未成名前的“爬坡”,“登顶”岁月里,支撑他们个人的是什么精神?就是这种“山寨精神”。

 当今,科技领域的趋势是全球化,这就给广大科技工作者们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竞争的态势是客观存在的,面对这种情势更应该提倡这种“山寨精神”,极富个性的“山寨精神”值得赞美。不如此,哪能迎来百花争艳春色满园的科学的春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804-52445.html

上一篇:[原创再评陈宁主编高校专业《教材》中的劣行
下一篇:[原创]我国的媒体何时能成熟起来
收藏 IP: .*| 热度|

14 武夷山 张志东 刘全慧 刘玉平 艾云灿 曹聪 冯新港 林耀文 杨洪强 迟菲 juscojack yangyali2 yinglu zhuchi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