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科技进步要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之上

已有 6267 次阅读 2008-12-3 21:10 |个人分类:科学人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技进步要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之上
蒋高明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2期
 
在科技武装下,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力量越来越大了。现在,人类已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甚至动用了太空资源和后代的资源。但是,这种发展的环境代价非常巨大,突出表现在,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臭氧层消失、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工业革命以后的短短两三百年来,在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发展思路引领下,全球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大气中二氧化碳升高了80ppm,全球温度上升了0.74度,海平面上升了17厘米,南北极和高原的永冻冰川开始熔化,物种面临第六次大灭绝。
 
在处理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上,技术绝对不是什么万能的,新技术应用带来的负面影响迟早会掩盖其正面作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了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使用大量化肥污染了地下水,并使得土地失去高生产力;为了防止虫害,将有毒植物基因甚至人类基因转入到作物中去,进入食物链,对此风险至今人们还尚缺少足够的警惕;为了让动物长得快,发明了饲料添加剂,但是,这样生产出来的食物,养殖户自己根本不吃;为了生活方便快捷,发明了塑料袋,但是大量废弃塑料膜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充满了“白色恐怖”;为了控制水体蓝藻爆发,向湖泊投入大量化学物质,使水体“中毒”,等等。
 
造成上述环境危害的科技发明之所以不断涌现,概因为发明者根本没有将环境考虑在内,或者对生态过程缺乏基本的了解。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但是,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什么样的科技?科技进步能解决所有的生态问题吗?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用生态文明的眼光认真思考。我们认为,在今后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国家亟需发展的科学技术应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按照生态学的理论解决粮食生产和食物安全问题。民以食为天,全球最重要的产业恐怕就是农业了。但是为提高粮食产量,目前的做法是借助于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这就使农田生态系统充满了杀机,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越来越远,所产生的食物安全性不断下降。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地上光合产物的良性循环。粮食以外的茎叶以及地下的根(已基本还田)等,是潜在的“粮库”和现实的“肥料厂”和“能源矿”。秸秆中含有的营养物质通过生态科学技术可转变为食物;害虫和杂草,以及生态空间(草原、林下、健康的水体、庭院、城市建筑)也是潜在的农业资源。国家亟需发展与秸秆收获、运输、储藏、养殖、农村新能源革命有关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
 
第二、继续研发工业污染物“零排放”技术。污染物一旦进入环境,治理难度就要扩大成百上千倍。污染物在从工厂和生产过程中释放到环境之前,都是有办法控制的。要大力发展污染物“零排放”技术,动用人类积累的几千年的科学技术和传统知识解开污染物扩散死结,借鉴、吸收、提升海内外新技术,降低环境污染物排放费用,使之得到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发展空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环境治理的理想目标是天蓝、水净、空气新,土壤里逐渐消灭那些危害生命和健康的成分。
 
第三,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技术。目前我国十大生态系统均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之中,生态修复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大任务。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限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素是人类本身,即人的生存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要促进生态恢复,首先必须要变人的破坏力为创造力。要发展围绕社区“替代生计”相关的新技术,以及必要的生态修复技术。这些技术包括:用于生态恢复地区替代能源的生产与应用;用于生态恢复的本地植物苗木的筛选与实践;替代饲料、粮食生产的长效农业技术;用于土壤保护的水土保持、土壤改良和土壤修复技术;防风固沙综合技术;生态治理效应的长期环境监测技术;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与应用的生态林业、草业、渔业技术,等等。
 
第四,消费过程中不可降解的有害物质替代技术。对于不可降解的物质从源头控制,在管理层面上,如一些不必要的奢侈消费要果断叫停,在技术层面上,研发在自然界中可利用生态过程降解的消费品,避免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对环境和生命不利的化学物质,消费者为保护环境需要买单,企业需要做出贡献。
 
第五、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消费节能技术。矿石、天然气、石油、深层地下水等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用一点少一点。对这类资源的利用要珍惜,在持续利用的过程中要抓紧研发可再生能源的的替代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积极开发核能等。同时要加强生态过程中的能量利用,使之在返回大气之前,得到充分利用,如利用人体热量促进建筑节能,工农业生产过程利用废热节能等。提倡绿色消费,增大不可生资源消费成本,制约无节制的能源掠夺。
 
与工商业以及服务产业领域有关的技术进步,也需要考虑新技术甚至高技术带来的环境影响,要防患于未然。科研人员切不能为了自己的成果获得应用,就掩盖其可能的生态危害。如果每个行业发展都能高举生态文明的大旗,则人类生存环境改善就大有希望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49635.html

上一篇:多种本地树可避免冬季“穿衣服”
下一篇:印度人的生态与精神家园
收藏 IP: .*| 热度|

3 刘全慧 王德华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