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光线是如何弯曲的

已有 4752 次阅读 2008-12-3 20:09 |个人分类:散文广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智力, 弯曲, 思想, 引力, 光线

光 线 是 如 何 弯 曲 的

——读晓航中篇小说《师兄的透镜》

 

晓航的中篇小说《师兄的透镜》发表于《人民文学》2004年第3期,当时的位置属于小说中的二条,没有出现在该期杂志的封面上。该期刊登了三部中篇,我只阅读了《师兄的透镜》。

晓航的这篇小说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对于《师兄的透镜》,“鲁迅文学奖”评委会的授奖词是:小说借一个科学家携借来的名画潜逃的故事框架,凸现了一种天才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途径,充盈着理性智慧的趣味。

作者晓航认为,《师兄的透镜》之所以能获奖,除了小说内容扎实外,评委会的包容是更重要的原因,“这部小说并不好读,其中包含了大量天文、绘画、光学等知识,融故事、推理演绎于一体,评委会看中的也许正是蕴涵其中的智性写作”。

近年来,我的阅读兴趣倾向于与科学相关的文艺作品,比如传记和以科学家为主角的小说或者电影。进入研究院工作之前,我对于科学家的认识是有偏颇的,近距离的接触消除了一些误解和错觉。科学家也是普通的人,他们也有其“职业病”,或者客气地说是职业特征,比如专注、执着、自信等。

小说引起我的阅读兴趣至少有一个原因,是描写科学家的。这样的小说近年出现的不多,写天文学家的就更不多见。

 

《师兄的透镜》的主人公是一个天文学博士——朴一凡。“我师兄朴一凡可不一样,他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光线是如何弯曲的。他是真正的天空凝望者。”

所谓师兄的透镜,是有来历的,我查阅过国家科学自然基金会的文献。某年度资助的研究项目中有“引力透镜”的课题。晓航的获奖似乎也属于一种光线的弯曲。他不是所谓的专业作家,只是一个自由撰稿人。由于扎实地写作,2004年度成为他的丰收年。这一年发表了三个中篇:《当情人已成往事》、《师兄的透镜》、《当鱼水落花已成往事》。

 

朴一凡太聪明了,所以“大家全都看准朴一凡,因为他是天才,他有创意,所以大家就下定决心吃定他,只要他有什么想法,大家就一起跟风。”科研小组中,主导思想的毕竟占少数,这其实是正常现象。他的智慧造就了自己,贬低了别人的智商。这是他的长处,也是缺陷。让大家心安理得地“吃”,他是不满意的,愤懑的。于是就有了窃取名画“空山雨后”的事件。他通过这个事件,彻底地回敬了大家。

星空瞭望联合课题组,显然是虚拟的,课题太富有诗意了,不属于天文这门自然科学的词组。小说描述了科研体制中课题组长负责制的弊端:“课题组正副组长们马上开始研究奖金分配方案。这个联合课题组虽然科研上靠了朴一凡,但按照惯例,当头头发号施令的饿必然是另外一些人。这些人从不搞科研,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搞人际关系,乐于也敢于向领导送礼。用现代的话讲,这叫情商高,他们在这个体制下最适合于当头头。”

星空以及引力透镜和名画“空山雨后”形成了对照,一个不可企及,只能用思想和射电望远镜抵达;另一个触手可及,对于一凡来讲,几乎唾手可得。对于后者的追求或者爱好,毁灭了一个天才天文学家。他的智慧之光弯曲了,变形了,黯淡了。

“是你们逼我这么干的,我被你们坑了十几年,我只有这办法,我说过我早晚会报复你们的平庸、无聊,天天无所事事,又时时见利忘义。”于是他策划了让五十个同行为自己担保,自己携带名画潜逃的事件。这个事件给了师弟升迁的机会,他成为“名画事件善后小组”的技术攻关的领头人,好似课题组的技术负责人。

朴一凡把名画从国外寄了回来。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让同行们难堪吗?事件戏剧性地开始,戏剧性地结束。“饭店宣布这次推广活动胜利结束,所有的藏品全部完璧归赵,而科学家们则继续搞科研,不时编造假数据以蒙骗群众。这两拨人又像原来那样形同陌路,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朴一凡为了身外之物的载体——名画,彻底放弃了科研。但把研究思想传达给了小师弟,让他在研究领域大放异彩。朴一凡的特质,使他和一般的博士或者科学家们们区别开来。智慧的光线也会弯曲,会变形,在平庸者的引力场内。这就是智慧者的悲剧所在了。

小说的最后一页,终于点明师兄的透镜其实就是放大镜。“对于星光来说,一个具有放大作用的透镜远远好于一个只有反射作用的平面镜。”这个原理很简单,但应用于引力场中的光线——星光甚至星系的观测就不是那样简单了。

    光线是如何弯曲的?是强大的引力场的作用,是奇妙的智力场的作用。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49626.html

上一篇:三种轨道高度的地球动力学激光卫星
下一篇:国外学术期刊展览中的熟悉面孔
收藏 IP: 122.70.57.*| 热度|

1 杨玲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