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平—山风石韵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刘玉平 “学习、交流、思考、直言”将博杂进行到底

博文

蕙兰 [科普+诗画音]

已有 10726 次阅读 2008-11-30 12:13 |个人分类:科技与知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普, 图片, 音乐, 七绝, 蕙兰

[诗画音]

家中种有一盆蕙兰,秋末冬初,傲寒而放,绿叶衬金蕊,暗香四溢……

七绝·题蕙兰

轻盈绿袖舞寒霜,婀娜娇容漫暗香。

不与群芳争艳日,尤听屈子赋华章。

 

                     

                   *  *  *

蕙兰,别名中国兰、九子兰、夏兰、九华兰、九节兰、一茎九花,为兰科、兰属草本植物,是我国栽培最久和最普及的兰花之一,古代常称为“蕙”,常与伞科类白芷合名为“蕙芷”。蕙兰的“蕙”字,在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的《楚辞》中已出现:“既滋兰兮九畹 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蕙芷”即现在我们所说的蕙兰和白芷。宋代的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所写的《书幽芳亭》中的“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即“一茎一花为兰,一茎多花为蕙”,将同属的蕙与兰区分开来,该分类标准沿用至今。

蕙兰原分布于秦岭以南、南岭以北及西南广大地区,是比较耐寒的兰花品种之一。根较粗短,基部略比根前端粗大,无分枝;假鳞茎不明显,集生成丛,呈椭圆形;5-8枚丛生,狭带形,直立性强,叶上部微弯曲,薄革质,质地较坚硬,叶边缘具粗锯齿,叶尖端渐尖;花朵黄绿色、橙黄色、翠绿色,有深紫红色的脉纹和斑点,花香气浓郁,一茎多花,常为6~12朵;通常用分株法繁殖。

野生蕙兰生长的海拔较高,比较耐寒、耐干、喜阳。由于栽培历史悠久,已经栽培出的许多品种。通常按花茎和鞘的颜色分成赤壳、绿壳、赤绿壳、白绿壳等;在花形上分成荷瓣、梅瓣和水仙瓣等;花上无其它颜色,色泽一致的也称为“素心”。主要品种有:极品、金岙素、温州素、解佩梅、上海梅、老上海梅、翠萼、大一品、江南新极品等。

从蕙兰中经过人工选育出的大花蕙兰,标准花茎每株35支,一茎6~20朵花,花大型,直径 6厘米10厘米,花色有白、黄、绿、紫红或带有紫褐色斑纹。是栽培十分广泛的中国兰之一,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有独占、 黄蝉兰、碧玉兰、西藏虎头兰和大量杂交种的优良品种。

蕙兰植株飒爽挺秀、刚柔兼备的兰叶,亭亭玉立的花姿,清香幽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蕙芷”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秀丽山河与繁荣昌盛、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

 

野生蕙兰

http://www.dangqian.com/4399/ffeea.htm

 

大花蕙兰

http://www.kxjszj.cn/wiki/index.php?doc-view-131

 

大花蕙兰

http://travel.huoli123.com/details.htx&channel_id=3&item_id=857670&act_type_id=3

蕙兰诗选录

屈原《楚辞七谏沉江》选段

不顾地以贪名兮,心怫郁而内伤;

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

荀子《荀子·宥坐》

且夫芷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之学,非为通也,

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

朱熹《兰涧》

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

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

陶渊明《饮酒》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郑思肖《题郑所南兰》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康熙《咏幽兰》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谁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潘天寿《题兰石图》

闲似君春鬓影,  清如冰雪藐姑仙。

应从风格推王者,  岂仅幽香足以传。

八大山人《题兰石》

王孙书画出天姿,恸忆承平鬓欲丝。

长借墨花寄幽兴,至今叶叶向南吹。

陈之藩《失根的兰花》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

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

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

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

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

把它点缀美丽了。

国土沦亡,根着何处?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

不待风雨折磨,即枯萎了。

张学良《咏蕙芷》

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

叶立含正气,花妍不浮华,

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

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朱德《游广州》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蕙芷花芳香味,而且是社会安定、政通人和的象征)

 

主要参考文献:百度百科“蕙兰”  http://baike.baidu.com/view/15795.htm


*  *  *

吉他曲“兰花”

http://bt14.lonelylive.cn/BzJVNAc1XDwHNlQzVG1XN1N6W1hWbFBuUzRVdgAoVXIEMQZ4VGEKY1J9VkMFOVcoAmMFYgNlAGQCMFVaU2MHYwcxVTwHMVxbByJUQFQfVyJTQltKViZQQ1NqVSAARlVGBCYGFVRmCndSEFYyBSpXRAIRBXADFwBiAidVRlNsB3MHRFUxByhcSwd1VGFUNlduU2I=.wma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691-49077.html

上一篇:书法习作两幅(行书+指篆)
下一篇:就“注册用户推荐”说几句
收藏 IP: .*| 热度|

5 杨学祥 马昌凤 刘进平 陈绥阳 王安邦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