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拾贝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xbhxf

博文

2002年:论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估

已有 7445 次阅读 2008-11-25 22:22 |个人分类:期刊研究| 评估, 科技期刊, 学术影响力

此文是我和同事就科技期刊评价问题进行研究所写5篇论文中的第2篇,已经在2002年的《编辑学报》发表,文中所提出的观点得到了很多编辑同行的认可,被引用过多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在将原文贴出,供大家评议。

论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估
Evaluation of Academic Influence of Sci-tech Journals
 
何学锋  彭超群  张曾荣
HE XueFeng, PENG ChaoQunZHANG ZengRong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编辑部, 410083,湖南省长沙市,E-mail:f-ysxb@mail.csu.edu.cn
 
摘 要   指出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本质特征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论文数量的协同影响,是科技期刊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的共同体现。提出在综合评价科技期刊时,应以评估科技期刊影响力来取代评估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从而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科技期刊在科学活动中的学术地位。
关键词 科技期刊 学术影响力 评估
 
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是指在某一段时期里科技期刊对其所处科研领域内科研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1]2002年4月5日,美国《科学》杂志以长达14页的篇幅发表了我国华大基因中心于军博士等人有关水稻基因组序列的论文[2],并于此前一天在北京专门为这篇论文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极力推介这一“对科学和人类的里程碑式贡献”。这件事情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媒体的关注,同时也向我国科技期刊工作者充分展现了《科学》杂志的学术影响力,使得我们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评价科技期刊的学术地位。因为在综合评价科技期刊时,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比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科技期刊在科学活动中的学术地位。我国有关部门在进行优秀科技期刊评选、创新择优支持评选和代表性科技期刊群评选时,应该重点考虑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大小,因为学术影响力越大的科技期刊对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贡献越大。。它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论文数量的协同影响,也是科技期刊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的共同体现,还是科技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反映。科技期刊在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实现的宏观目标时,必然立足于追求提高学术影响力这一微观目标的基础上。
 
1 我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的现状
 
我国近20年的科技期刊质量评价历史表明,我国的科技期刊质量评价正在由“标准规范主导型”向“内在质量主导型”转变[3]。常见的科技期刊综合评价体系中都突出了对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4-6],有的还引入了动态指标[5,6]。但现行主要的科技期刊综合评价体系都“遗漏”了对科技期刊来源文献量(载文量)的考察。这种带有盲区的评价导向产生的结果就是“只重质量,不重数量,只看水平,不看规模”。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来源文献量在200篇以上的中国科技期刊只有186种,占被统计科技期刊总数(1411种)的13.18%;而2000年来源文献量在200篇(含200篇)以下的中国科技期刊却有1225种,占被统计科技期刊总数的86.82%[7]。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现行主要的科技期刊综合评价体系和相关期刊管理制度使得我国数以千计的科技期刊编辑部能安于目前“小作坊”式的办刊现状,只谈精品化和国际化,不讲扩张化和规模化。
从科技期刊的发展角度来看,科技期刊工作受到马太效应的支配和控制[8]。2000年《SCIE》和《E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中,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与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之比分别为0.694和1.439[7],主要表现为与科技期刊来源文献量密切相关的4种现象:1)高产作者群的出现——论文集中趋势;2)核心刊物的形成——文献集中趋势;3)作者分布不均衡——作者集中趋势;4)论文老化加快——时间集中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趋势在中外科技期刊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它们从多个方面促使科技期刊向品牌化、规模化、网络化和产业化发展,顺应这些趋势是科技期刊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如果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科技期刊的论文学术质量方面,轻视或忽视科技期刊来源文献量的影响就会造成科技期刊的畸形发展。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现状可以说就是这种畸形发展的结果,其主要表现为:同类科技期刊数量众多,办刊规模太小,来源文献量不大,期刊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不高。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影响因子在0.8以上的中国科技期刊只有43种,占被统计科技期刊总数(1411种)的0.03%;2000年总被引频次在900以上的中国科技期刊只有32种,占被统计科技期刊总数的0.02%[7]。这种畸形发展的办刊现状也是造成国内高水平论文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造成我国科技期刊畸形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我国现行科技期刊综合评价体系的评价导向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开展对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估可以更新人们的办刊观念,促使有关部门的制度改革,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界开展“优胜劣汰,强强联合”的良性竞争,改变我国科技期刊畸形发展的办刊现状。
 
2 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本质特征和评估原则
 
科技期刊的办刊宗旨就是更多、更快地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加强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传播和储存科技知识,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实现科技期刊办刊宗旨的必经之路。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本质特征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论文数量的协同影响。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反映的是科技期刊对科研活动的影响深度,即科技期刊所发表论文对科研活动的影响大小,其表征参数是科技期刊的总被引频次;科技期刊所发表论文的数量反映的是科技期刊对科研活动的影响范围,即多少科研活动产出的学术论文被科技期刊发表,其表征参数是科技期刊的来源文献量。时间也是对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办刊时间越长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就越大。因此,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与科技期刊的创刊年限、来源文献量和学术质量密切相关,创刊年限长、来源文献量大和学术质量高的科技期刊必然学术影响力大。此外,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也受到一系列相关质量因子的影响,这些质量因子是与总被引频次和来源文献量相关的评价指标,如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国际论文比、基金论文比,等等,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总被引频次和来源文献量的学术质量属性。
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不仅仅是一个定性的抽象概念,它也可以在定量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带有质量属性的优化数值来反映。因此在评估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时,总被引频次和来源文献量经过一系列相关质量因子的修正后便能在一定数学关系上表达学术影响力的大小。对来源文献量和总被引频次进行修正的目的一是为了赋予这两项表征参数以学术质量属性,使它们不仅是数量指标,同时也是相对的质量指标,从而保证评估结果是一个带有质量属性的优化数值;二是为了强化相关质量因子中的正面贡献,减弱相关质量因子中的负面影响。
评估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时,评估年限则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评估年限短时,统计计算工作量小,可评估科技期刊近期的学术影响力;评估年限长时,统计计算工作量大,可评估科技期刊长期的学术影响力。但评估年限过长时,会因统计工作量过大、统计数据不完整而导致评估工作难以实施。因此,选择合适的评估年限一方面可较全面地评估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另一方面又不会因统计工作量过大和统计数据不全而影响评估工作的开展。为了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被选取的评价指标必须既有客观、真实和权威的统计数据来源,又有定量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判定学术影响力评估结果合理性的原则应该是:
1) 促进科技期刊更多、更快地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2) 通过强化评价指标中的有益影响来减弱评价指标中的不利影响;
3) 评估结果应产生较好的导向作用,使得科技期刊朝着正确的办刊方向发展。
 
3 评估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意义
 
随着国家创新工程的开展,科技期刊在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对科技期刊进行综合评价既是相关科技情报机构的重要工作,也是广大科研人员和科技期刊编辑共同关心的事情。综合评价结果一方面会影响科研人员的投稿取向,另一方面又会对科技期刊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2001年新闻出版署石宗源署长在谈到“中国期刊方阵”建设时,提出要“争取经过5年努力,创出10个至20个在世界有影响的名牌期刊”[9]。这些名牌期刊必然既要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又要有较大的来源文献量,即要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通过建立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估体系,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我国科技期刊的综合学术地位,促使科技期刊管理部门和办刊人员重视科技期刊本身的全面发展,在继续努力提高学术质量的同时,扩大科技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强化科技期刊的办刊实力,改善科技期刊的办刊环境,增加对科技期刊的综合投入。可以相信,如果我国的科技期刊综合评价体系能建立在评估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基础上,在5 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实力、办刊环境和学术影响力都会产生可喜的改观。
 
参考文献
1 何学锋,彭超群.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动态评估模型[J].编辑学报,2002,14(4):页码待定
2 李虎军.“谁来养活中国”新解[N].南方周末,2002-4-11(c21)
3 蔡玉麟.科技期刊质量评价的历史轨迹[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2):95~97
4 庞景安,张玉华,马.中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11(4):217~219
5 姜联合, 姜丹. 科技期刊动态评价指标—趋势指数[J].编辑学报,2001,13(2):81~83.
6 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3):165~168
7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200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R].2001.67~150
8张 高淑桂,刘春华,张书胜.论期刊工作的马太效应[J].编辑学报,1996,8(2):73~77
9 新闻出版署石宗源署长谈“中国期刊方阵”建设[J].编辑学报,2001,13(2):88
 


中国需要高水平的科技杂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0441-48356.html

上一篇:2003年:论“三审制”的理论依据和可靠性
下一篇: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四:影响中国科技期刊论文被引用的主要因素
收藏 IP: .*| 热度|

1 任胜利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