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自然力恢复:艰难的游说之路(2)

已有 4751 次阅读 2008-11-22 12:17 |个人分类:科学人生

自然之力恢复:艰难的游说之路(2)

      蒋高明

2004年
 
2月11日,《经济日报》记者曹晓敏采访蒋高明研究员,就草原与森林地区生态恢复、自然保护过程中野生动物(狼、棕熊、野猪等)侵犯农牧民财产、造成生命安全等问题谈了若干意见。蒋高明认为,现实存在的问题是保护与发展这对激烈矛盾的真实反应,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2月20日,蒋高明博士提出的“借助自然力恢复退化生态系统”和“以地养地”模式被中国科学技术部编辑的《中国高新技术成果要览》收录,该成果收录了包括105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867项成果,分布于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包括所有自然科学领域,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3月11日,《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2卷)刊登蒋高明、刘美珍关于沙尘暴治理的文章,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针对国家生态环境问题,发表了权威专家评述,其中一些结论供有关国家决策部门制定政策时参考。
 
3月3日,《中国青年报》第11版“学者视点”栏目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草原不能变森林》,文章对我国超大型人工生态工程的科学性等问题提出质疑。
 
4月13日,《参考消息》第8版转载美国《纽约时报》4月11日文章《几百亿棵树种下去,沙漠却几乎没什么变化》(作者 霍得华·弗伦奇)。文章指出,“中国科学院一位名叫蒋高明的专家说,政府‘不去管理沙漠’或许更好,认为这么大规模地种树,‘从经济和生态上说都是对金钱的巨大浪费’;并认为‘这之中涉及到严重的利益问题,但许多人并不在乎,因为花的是国家的钱’”。
 
4月17日,应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谢淳采访,蒋高明研究员就大规模植树造林引起的问题,为什么说从经济上或生态上都是巨大浪费,涉及到哪些利益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等问题谈了若干意见。文章已收入新华社稿库。
 
4月14日,《经济日报》第11版发表实习记者曹晓敏文章《还自然以原生态》,就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采访若干专家观点,其中刊登了蒋高明研究员提出的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岛屿化、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方面首先要减少社区生存压力、将有限经费集中到人身上、发挥自然恢复潜力等观点。
 
5月7日,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第9版发表蒋高明文章《中国植树造林投资大收效小,沙化治理需落实权责》,首次对世界超大型“防护林”建设效益提出强烈质疑。文章发表时编辑加了“编者按”。
 
5月12日, 《北京科技报》第2版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干旱区盲目造林不可取》,《新浪网》、《中国网》、《中国绿化新闻》等多家媒体予以转载。
 
8月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蒋高明博士文章《需要吃多少堑才能长一智》,文章回顾了建国以来由于政策失误造成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8月30日,《科技与企业》杂志记者陈炳欣采访蒋高明研究员,就国内发展人工纯林造成的“绿色荒漠”问题谈了一些看法。
 
11月3日,《中国消费者报》发表记者任震宇采访蒋高明研究员文章《专家担忧:万里大造林潜藏生态风险》。文章对多家媒体对万里大造林公司投资造林“零风险”的宣传,提出了诸多质疑,蒋高明博士认为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大规模、商业性的人工造林活动存在生态风险。
 
12月12日,《读书》编辑部就我国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水电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召开专题座谈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蒋高明研究员应邀参加座谈并做《利用自然力恢复自然》的即席发言。
 
2005年
 
1月24日,《科技日报》发表记者华凌文章《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专家指出全国荒漠化形成的重要原因》,重点采访了蒋高明研究员有关观点,建议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防止荒漠化。
 
1月25日,《中国环境报》发表记者张小青文章《释放草原自然力》,采访了蒋高明博士关于在草原停止种树种草、自然恢复草原植被的观点。
 
2月2日,《读书》第311期以《环境生态问题与科学发展观》为题,发表汪永晨等座谈纪要,文章引述了蒋高明博士《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退化与治理对策》的发言要点。
 
5月23日,应《中国绿色时报》记者丁洪美采访,蒋高明研究员就全国荒漠化防止的新思路新观点等问题回答了记者若干提问。
 
6月17日,《科学时报》周末版发表蒋高明博士文章《我国荒漠化土地为什么越治理越多?》。
 
6月17日,《科技日报》发表记者刘莉采访蒋高明研究员文章《防止荒漠化人力应让自然力》。
 
6月17日,《中国绿色时报》发表记者丁洪美采访蒋高明研究员文章《沙尘暴, 不该成为永远的梦魇》。《科学网》、《中国科学院网》、《人民网》等予以转载。文章强调了我国荒漠化防治形势依然非常严峻,而政策的作用大于科技的作用,一些不切实际的大型人工林建设应当在干旱半干旱区尽早停止。
 
6月22日,中宣部组织 “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采访活动,该活动组织者已将浑善达克沙地示范点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列入报道采访对象,《法制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等4-6名记者深入示范区采访报道。
 
6月27日,《绿色英才网》收录了研究员蒋高明博士的事迹,入选的理由是他提出了以自然力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理论。
 
7月4日,应《法制日报》记者台建林采访,蒋高明研究员就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治理理念与治理效果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7月6-10日,为响应中央科学发展观精神,“内蒙古生态环境记者专家考察团”在正蓝旗、多伦县开展了为期5天的深入考察报道。该活动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记者、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女士组织,来自《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大众日报》、《科学时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生命世界》、《正蓝旗电视台》等9家媒体以及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空军指挥学院等专家及内蒙古正蓝旗副旗长李永庚博士、多伦县副县长闫树林等领导参加了考察活动。
 
7月7日,《中国绿色时报》发表记者丁洪美“绿色时评”文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要顺应自然》,文章采访蒋高明研究员观点,强调了自然力恢复的重要性。
 
7月8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波828千赫“人生热线”,现场直播了“内蒙古生态环境记者专家考察团”见闻,蒋高明研究员向公众宣布浑善达克保留了中国北方较完整的稀树疏林草地生态系统。记者们以亲身经历向听众介绍了笔者小组在巴音胡舒的实验效果,节目共50分钟。
 
7月16日, 《南方周末》记者刘签强采访了蒋高明研究员,刘记者就我国荒漠化土地形成的原因、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浑善达克实验示范效果以及对国家生态生态恢复的建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7月23日,《科学时报》科学周末版以头条和整版发表记者麻晓东文章《谁来决定浑善达克的命运?》,文章报道了蒋高明博士提出的以自然力恢复浑善达克沙地以及抢救中国第十大陆地生态系统——稀树疏林草原的观点。
 
7月25-26日,《法制日报》发表记者台建林文章《怀念狼: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消长观察之一》和《战场无硝烟: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消长观察之二》,文章引用蒋高明博士观点多处,并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正蓝旗巴音胡舒的试验效果。
 
7月27日,《东方早报》发表著名学者葛剑雄的评论文章《三北防护林,我们还要交多少学费》。文章在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现状的观察的基础上,以蒋高明研究员在内蒙古浑善达克的实验示范效果为有力证据,建议否定在干旱区大量造林的做法。
 
7月28日,《青年参考》发表记者张丹珊文章《草原有狼,北京就没沙尘暴——内蒙“以地养地”恢复草原生态》,记者以亲身经历介绍了蒋高明博士在浑善达克沙地草地生态恢复的成功经验。《作家文摘》和《新华文摘》予以转载。
 
7月29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府网站在“政务信息·环境要闻”转发《南方周末》记者刘签强、曹筱凡文章《生态恢复比花钱治理好》,该文报道了蒋高明博士在内蒙古浑善达克腹地的正蓝旗的“以地养地”实验效果,该报道称,这一模式如果得到推广,其效果可能远超国家每年投巨资建设的“三北”防护林。《文摘报》对该文予以转载。
 
7月29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网站发表了蒋高明博士文章《怎样恢复我国退化的生态系统》,同日《光明网》(理论精粹栏目)和《中国建筑艺术网》(环境艺术栏目)予以转载。
 
8月1日,《新华文摘》2005年第7期转载蒋高明博士的文章《治理沙尘暴不能“一刀切”》。
 
8月5日,云南大学民族研究所教授马京等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村落调查——蒙古族》(云南大学出版社),该书以笔者小组长期工作的基地巴音胡舒为研究对象,内容涉及历史、文化、生态、生活、环境、习俗等。
 
8月9日,著名学者、《中国水危机》作者马军专程前来参观笔者小组在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的生态恢复实验。天气大旱,尽管外面的草没有长起来,可中科院实验地里从齐腰深到一人深的高草,获得了马博士的连连好评。
 
9月21日,《科学决策》杂志编辑顾铭向蒋高明博士约稿,就三北地区不宜大面积发展乔木,宜种植草本植物和耐旱的灌木为题发表评论文章。《科学决策》(月刊)由国务委员、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创办,1994年在钱学森同志大力支持下公开出版发行。
 
9月25日,《农民日报》发表记者白锋哲文章《我们该如何修复草原?》,文章从“尊重自然选择的结果”、“释放草原自然恢复潜力”、“以地养地”、“生态恢复的潜力在于城镇化”、“提高治理经费使用的有效性”等角度报道了植物所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的生态治理效果,采访了植物所所长韩兴国、首席研究员蒋高明等人的上述观点。
 
9月27日,《人民政协报》发表记者陈建萍文章《“‘绿化祖国’不是‘树化祖国’——致公党中央‘促进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科学构建和谐家园’调研述评之一》,文章系作者现场参观了我组在巴音胡舒的试验效果,并采访蒋高明研究员观点后所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办公厅网站》予以转载。
 
10月16日,《新京报》发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记者汪永晨评论文章《尊重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介绍了笔者小组在浑善达克沙地连续进行5年实验的效果, 以及蒋高明研究员提出的“以自然力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的观点。
 
11月15日,《科学决策》第11期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章《“三北”地区不宜大规模造林》, 从生态建设的误区、三北地区的生态特点、生态保护的出路等角度阐述了在三北地区不宜大规模造林的科学道理。
 
12月2日,《霍林郭勒在线》发表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宣传部文章《深挖古都文化内涵,弘扬蓝旗现代文明》。文章指出,正蓝旗生态恢复效果的宣传,引起了多方关注,为正蓝旗赢得了极高的知名度,几年来累计接待中央、自治区、盟级新闻记者500余人次,生态建设成就被各大媒体进行了重点跟踪报道。其中,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生态专家蒋高明多次深入正蓝旗考察生态。在论文中还写道,位于内蒙古东部的正蓝旗是一个生态特色十分明显的城市,浑善达克沙地是草原、森林和灌木地带三者的有机结合,这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没有被中国教科书认真描述的生态系统。正蓝旗正在成为北京人旅游出行的“后花园”,它的多种地貌类型,能实现人们不出国门就可以看“非洲”的愿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47863.html

上一篇:自然力恢复:艰难的游说之路(1)
下一篇:自然力恢复:艰难的游说之路(4)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