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科学探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人为峰 向大家报告自己对中医的看法和心得。

博文

对中医科学属性及发展的思考

已有 5561 次阅读 2008-11-9 20:5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中医, 发展, 医学, 度量, 科学属性

对中医科学属性及发展的思考

(天津大学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

摘要:对于中医的科学属性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相近的看法。对于这个问题,本文从科学本质、医学的科学性以及中医与医学的关系论证了中医的科学性。然而中医需要发展。要加快中医的发展,应该在继承中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但是不能简单的将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套用到中医上来,而是运用科学的度量方法建立中医症候的度量,建立病症与机体变化的关系,探究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西医结合,最终发展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医学。

关键词:中医;医学;科学属性;发展;度量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1]

中医是建立在粗糙解剖学基础上的,经历了几千年缓慢的发展,总结了无数代中医经验,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西方医学的空前冲击,中医的科学属性,成为目前学术界感兴趣和争论的问题。但是至今还没有得到大致相似的看法。有人认为中医不是科学,但也不是伪科学,而是非科学,不应该用科学的定义去限定中医学,如现代医学家陆广莘教授说:“医学是非科学的。”他非常赞同美国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的观点,认为中国政府提倡传统医药,使得医学发展的多元化有了可能。他还强调必须要有非科学的力量冲破科学的阻力,才能成功;也有人认为中医只是未科学,还没有走上科学化的轨道而已。

对于这个问题,本文更赞同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开斌先生[1]的看法,认为中医是未科学,但是不能否认其具有科学属性。本文从科学本质、医学的科学性以及中医与西医的关系论证了中医的科学性。然而我们应面对事实,中医在科学手段的运用上落后与西医,中医需要发展。马克思说过,任何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是数学的充分运用。然而现代数学还不足以用来解释生理和病理过程。要真正实现中医的发展,首先要辨证的继承与发展;同时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症候与生理、机理间的关系,而不是机械的将西医的方法套用到中医上来,仅仅用一两个参数来描述症候;中医和西医结合共同发展,互相融合,最终发展成一门成熟的科学——医学。

2.医学:中医和西医

医学是处理健康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和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自身素质为目的。其中中医和西医为医学的两大学术体系。

东、西方文化历史背景是中、西医学形成、发展的土壤。公元2世纪东、西方的两位医学巨匠张仲景和盖伦,传承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创建了迥异的医学范式,发展和完善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使中、西医学各自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医理论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伦理学等等诸学科的知识,并通过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加以构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面对人体健康与疾病这个大课题,中、西医遵循着不同解题思路[2][3],寻求治疗疾病、保护健康的方法,均有其独到之处,只是在现代科学手段的运用上,中医落后于西医,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中医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科学体系的贡献和价值。

中医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过重大贡献,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医几次与大规模瘟疫进行斗争,生动的证明了中医的巨大作用,在两汉时期张仲景时代那场全球性流行病,明清吴又可、叶天士时期几次瘟疫的反复流行,中医都一次次经受住了考验,与此同时,由于大规模的临床实践,促成了中医的快速发展,《伤寒杂病论》与《瘟病》学说应运而生。近几十年来,中医药对一些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作用也十分显著,并且在预防艾滋病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

近年来,中医在亚洲、美洲、欧洲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西方,中医诊所日渐增加,英国有三千多家中医门诊,美国有一百多个中医学校。中国传统医学安全有效和通用广泛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外国人的欢迎。

3.中医、科学与伪科学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来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其本意是知识学问。伪科学是指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

科学来源于社会实践,它是人类对客观自然的一种认识。正因为如此,科学的意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它的局限性也会突显出来。正如牛顿的经典力学、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因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这些学说有很大的局限性。

任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都并非一帆风顺,所有的观点并非都正确,绝大多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都是一种探索的过程,有着曲折、迂回,甚至是倒退的经历。我们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也是自我否定、自我完善的过程。错误与失败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收获,追求科学的过程也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无限趋近于真理的过程。反观伪科学,本身声称已是事实或得到科学支持,但实际上是不符合科学方法的。伪科学是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常借用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在科学研究中的不足、失误、甚至是错误不能被列入伪科学之类。如果将这些列入伪科学,那么科学追求真理的过程只能陷入穷辩“科学”与“伪科学”的过程。这种科学是毫无意义的。

中医在临床上存在很多不足[4][5],主观因素大,偏离正常科学的轨迹,中医在临床和病例分析都存在问题。以经验代替科学的问题还很严重,中医体系和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和科技发展存在脱钩。西方医学在这方面做的很好。

看到中医的不足,很多人理所当然的把中医划到了伪科学的行列,虽然中国医药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医、中药数千年来发展缓慢,与西方医学存在很大差距,所谓“落后就要挨打”,很多时候,中医就在“科学”与“伪科学”的争论中挣扎,成为无奈的炮灰。与带有科技色彩的西医相比,人们更愿意相信西医是科学,反之,与西医并称的中医这个名词,由于其在科学上的落后,而被贯以伪科学,很类似于在很多中国特殊历史时刻的上纲上线,实际现实当中的中医,最好的称呼,准确的讲是“未科学”。产生于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表现了它科学的一面。中医不仅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过重大贡献[6]而且在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也显示了它的独特优势,遗留下来很多仍值得借鉴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中医从来就不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名义从事医学治疗和发展,很多时候是靠经验总结出来的理论,科学也是人类经验的总结,是人类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中医能够在当今社会上有很强的生命力,说明了从实践到经验再到理论的中医学治疗方法有很强的科学性。百年之间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原子、分子、细胞成为当今医学的主导,在临床和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传统中医的薄弱环节也被很多人诟病。但这正给从事中医研究的人员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的机会,为中医的发展给出了风向标。使中国传统医学从“未科学”到“科学”再到以后更加完整的科学体系指明了方向。

4.发展中医

马克思说:“任何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是数学的充分运用”。但是现代数学的发展还不足以用于描述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医和西医是医学的两大体系,他们都以治疗疾病为最终目的,但是两者又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的推理方式上来解决问题,西医是相对基础、单一、孤立的看待和分析病症,中医更偏向系统、综合考虑病症,所以不能机械地将西医的方法套用到中医上来;例如在舌诊的研究中,光谱法比舌色法有实质的进步,舌色法将中医症候简单、孤立的用生理参数或物理参数去对应,损失掉大量的信息,不能进一步探究引起舌色变化的机体在成分、结构和机理上的变化,而运用光谱的方法更有助于探究生理和病理过程,所以将携带大量信息的病症与一两个参数来对应,很难实现中医症候的度量,现代数学在中医上的应用很难。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现在我们更应该辩证唯物的继承[7],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要实现中医症候的度量首先必须探究人体内部各个机理之间的关系,找到引发病症的内部原因,建立病症与机体变化间的关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中西医结合共同发展,最终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医学。

5.参考文献

[1]黄开斌.中医不是伪科学而是未科学.医海观察,2006(7):29-30.

[2]王小平.中医客观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11Vo30(6):430-431.

[3]张伟.中医客观化研究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11Vol30(6):428-430.

[4]楚更五,郑进.中医基础研究中需要再审视的两个问题释解.中医药学刊,2004,12Vol22(12): 2196-2197.

[5]李联社,曹贵民,赵广刚,陈学斌等.中医症状定量化方法浅见.中医杂志,2006,5Vol47(2): 155-156.

[6]周仲瑛,陈四清.中医现代化初级阶段的中医职责.江苏中医药,2004,1Vol25(1):1-4.

[7]尹常键.中医发展需要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11Vol30(6):427-428.


Thinking of Science Attribut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Biomedical Detecting Techniques & Instruments,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Abstract: Academe hasn't got one similar view about science attrib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p to now.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scientificalnes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nature of science, the scientificalness of medical scie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edical science. However, it needs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uickly, we should make the best use of modern scientific technology based on inheriting fine tradition, but we can't use theories and method of western medicine to traditional Chinese science in briefly, we should build up the measurement of symptom using the scientific measurement and build 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mptom and the change of economy, explore the process of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and comb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 to develop a mature science-medical scien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e science; science attribute; develop; measurement



李刚(1959-),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信号检测与处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94-46067.html

上一篇:参加《中国·天津第六届国际中医药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国际针灸学术交流会》
下一篇:给学生的若干资料--暂借科学网一用,请无关人士不用好奇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