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科学家的独立人格

已有 10428 次阅读 2008-10-23 07:53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家的独立人格

/佟贺丰  武夷山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复兴路15号,100038

(发表于《科技导报》200819期)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of a Scientist

Tong Hefeng  Wu Yisha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15 Fu Xing Road, Beijing 100038, China

 

 

独立人格的讨论往往与知识分子联系在一起。虽然科学家是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关于“科学家的独立人格”的讨论似乎较少。我们认为,无论对于科学自身的发展还是科学对社会发展的潜在贡献,科学家的独立人格都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缺乏独立人格的科学家不可能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

人格(personality)最初来自于拉丁语persona,它的原意是“面具”。《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人格的解释是:“人格,指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或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成分,人格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可通过他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能保持独立,我们就说其人格是健全的,可称这样的人拥有“独立人格”。用陈云的话来说,拥有独立人格者应该是“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历史学家陈寅恪在《王国维墓志铭》中把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概括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美国科学院原院长、《科学》杂志现任主编布鲁斯·艾伯特指出:“科学家们得出结论,不仅要基于实证和逻辑,还需要诚信、创新和对新思想的开放。”[1]这也是对科学家独立人格的一种解释。

有学者认为,从科学主体的人格角度看,“李约瑟难题”源于中国的科学主体具有依赖自然、听天由命和依赖皇权、唯诺圣人的“依附性人格”,该人格是由于中国古代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封闭的社会环境(包括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被统治者扭曲利用了的儒家文化)所导致的,而这也正是导致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之一[2]

根据以上正反两个方面的论述,结合其他一些讨论,我们似乎可以认为,科学家的独立人格和以下几个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踏实研究、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知行合一。

踏实研究是科学家的本分和基本品德。要想踏下心来做研究,就要淡于功名,弱化物欲。如果浮躁之气在科学界盛行,则是一个国家得了大病的症状。但这种追求迅速成名或靠学术发财的浮躁之风确实存在,当前中国学术界的诸多问题,如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学术泡沫、抄袭剽窃、学术腐败等,都与浮躁风气有一定关联。科研不应该成为追名逐利、升官发财的手段,科学家需要自律,并担负起与其相称的社会责任。

所谓独立思考,就是要独立于权势者的影响,独立于利益考虑,独立于所谓的时尚,做到精神自由。科学家的研究不应受外界的干扰,科学家应独立提出基于实证和逻辑的研究结果。在别人鼓噪“运动式”的科研时,科学家应该要坚守住自己的阵地。无论面对政府还是面对公众,科学家都应该敢于说真话。著名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指出:科学是最好的测空话的检测器[1]。一个连自己的眼睛和大脑都不相信了的人,遑论独立人格?能够独立思考的科学家,不应该去论证什么亩产万斤的可行性,也不会轻率地跳出自己的专业去对其他领域的事物放言高论。社会不要求科学家说的句句都是真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正如物理学家利昂·莱德曼所说:“科学家之间能力的差距是巨大的。这是允许的,因为科学既需要建筑大师,也需要混凝土操作工人。”[3]重要的是说真话。说真话的科学家,即使说错了也会得到社会的原谅。

批判精神是科学家大胆探索的动力、迸发创造力的源泉。批判精神并不等于反政府、反体制,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不是以“语不惊人死不休”来搏出位。科学在本质上就是批判性的,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正来源于勇于质疑,来自对牛顿力学权威性的批判,他把这种精神视为科学的生命、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和人类自我完善的催化剂。提倡批判精神,有时候就是要对权威、对同行、对自己“狠一点”。当然,具有批判精神并不意味着简单化地对抗权威,拒绝现有的理论,而意味着反对盲目地迷信权威和理论。

知道与做到,中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科学家应该为自己行为产生的后果负责。“知行合一”来自于中国传统的伦理规范,但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同样适用。尤其是,科学家应对科研活动应遵循的伦理规范有明确的了解,并认真履行恪守之[4]。知行分离是很危险的。勒纳德和斯塔克是曾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两位知名德国物理学家,都曾支持过相对论。但他俩是纳粹分子,在希特勒上台后,他们抛弃原有的观点,不遗余力地攻击具有犹太血统的爱因斯坦。这些一流科学家(就科学成就而言)和纳粹精神结合起来给科学所造成的损害,是别的破坏力量难以望其项背的,因为天才作恶总是有双倍的危险[5]

科学家的独立人格不是在真空中成长的,它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肥沃的土壤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制度、文化环境和教育对科学家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古希腊开放民主的文化氛围中,柏拉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德谟克利特说:我宁肯找到一个因果性解释,也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他们把追求学术真理看作人生的最高使命。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传统是压制独立思考的,“独尊儒术”的文化垄断也迫使多数文化人依附“圣贤”。此不利于独立人格养成之一。文革中把包括科技人员的知识分子打成“臭老九”,甚至从肉体上消灭他们,此不利于独立人格养成之二。一些也许意图良好的不良做法长期盛行,比如科学家做出点成绩就被提拔为行政官员,如此的“官本位”导向势必影响社会风气。此不利于独立人格养成之三。总之,如果有独立思考能力、敢于讲真话的科学家总是被排挤和边缘化,学术中没有民主,怎么可能产生具有独立人格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物呢?政府最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营造理想的科研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把独立人格养成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让学术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前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韦钰.重视科学教育[EB/OL][2008-4-20]. http://blog.handsbrain.com/weiyu

[2] 刘慧君,宁文斌.也论李约瑟难题——从科学主体的人格角度进行思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2):4.

[3] 利昂·莱德曼,迪克·泰雷西 . 米绪军等 .上帝粒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4] 王前,刘文宇.现代技术伦理的“知行合一”问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

[5] 纳粹分子?诺贝尔奖得主?[EB/OL][2001-12-25]

http://www.cas.cn/html/Dir/2001/12/25/6578.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43682.html

上一篇:管理大师谈CEO应向美国学什么
下一篇: 这个圆圈有多圆?
收藏 IP: .*| 热度|

26 赵国求 王铮 杨学祥 杨玲 孟津 鲍得海 阎建民 马昌凤 青水洋 陈绥阳 王安邦 余孟孟 俞立平 曹聪 吴渝 李燮 刘立 马丽丹 郭晓波 XuexingLu xiadayingjie 侯振宇 twxz question allenleon cgy

发表评论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