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了就喝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port 中国农科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功能基因组学及免疫信息学

博文

知识分子消失了吗?(2)

已有 3675 次阅读 2008-10-22 01:34 |个人分类:杂谈杂说

知识分子消失了吗?(2)

要回答上面的第一个问题,得先把什么是“知识分子”这个词定义好,现在有一大堆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各位只要点鼠标google一下就行了。我本人更倾向于“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个定义(注意杨继盛的原字是“辣”而非李大钊改的“妙”字),也就是,知识分子要有非常好的专业的和人文的知识、要有创造性(也即是学、识、才俱全);同时,要有独立的批判精神,能够引领社会的价值取向;应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善德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如果真按照这个意思来界定的话,窃以为中国历史上的确没有知识分子存在过。何哉?看看下面的事实吧。
比较远的武士贵族时代肯定是没有“知识分子”的,那时的国家和社会生活,是王公、巫师等说了算的,是专门讲“礼”和“乐”的。到二千五百多年前至圣先师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后来孟夫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倡导“三纲五常”、朱熹搞“存天理、灭人欲”等等,总之是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形成的儒家思想理论,是中国历史上自汉以后一个所谓“士”的阶层所推崇的主流价值和理想(其他的二教加九流的东西尽管不时冒冒头,但毕竟难以长久占主导地位),但在实践上却屡试不爽。可能的原因无外乎内外环境条件的不适。就自身而言,要么是“士”人们追求的价值太理想、要求太高,君王和民众都学不来;要么就是“士”人们依从君王没有独立话语权,民众们也不理睬。就外在的环境而言,中国社会自汉以来长期形成的对“士”人们的态度总有点不大对劲(说是变态心理吧,似乎言重了点,但我找不到合适的词),这就是君王和民众对“士”人们的一切主张和行为有着天生的敌意,从骨子里不信任,常常是极尽糟蹋之能事。这可能要归于“士”最初大多源于低等或破落贵族之家,他们只在“士气”形成和高涨的春秋战国时代受到过王官贵族的礼遇,此时的君王真的是行“礼”和“乐”的,自己就文质彬彬,真是“才子遇才子,每有怜才之心”。而自汉以来,“士”多出自平民,多在“平民政府或王宫”中任职,此时君王也多是来自平民或者是流氓无赖,自己就略输文采,更遑论风骚,必定是“美人遇美人,心无惜美之意”(心里不服啊!)。有传说汉高祖特别看不起儒生,有儒生来见,解其帽,溺尿其中,他只见自报高阳酒徒的郦食其;又传刘邦还是听了儒生叔孙通的话,决定还是搞文治政府。可见刘邦们对“士”们的心态不说是五味的,至少也是两味的,是有点变态的!至于普通民众对“士”人们的态度除了和刘邦们相似外,还有一点就是由于对“释、道”二家的某种误解所产生的所谓反智主义(后来发展成民粹主义——这一问题以后再论)倾向,如将大字不识的六祖惠能的悟性无限夸大,使得“百无一用是书生”、“乾坤一腐儒”等几乎成为多数民众的潜意识。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内外环境条件下,“士”的核心价值和理念肯定是不能够得到实现的。总之,表面上看,“士”阶层似乎处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心地位(也就是理想中的知识分子!),但实际上,“士”们一直受到刘邦们和民众们的双重打压(也就是我说的两头受欺负),一直没有实现好他们表面上的角色应当具有的功能,也就是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未完,待续)



“知识分子”大家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967-43546.html

上一篇:知识分子消失了吗?(1)
下一篇:满网诗骚客,一圈平仄人
收藏 IP: .*| 热度|

3 刘玉平 yinglu xd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