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haha 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

博文

日本科研介绍之二:我的导师(一) 精选

已有 7364 次阅读 2008-10-16 16:04 |个人分类:论政|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网前一阵子对于导师和学生也有讨论,开博客的很多人都是大学教授或者研究员,都做过学生,也带过学生,对于怎么做一个好导师也有自己的心得。所以,这里我先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位日本科学家,我的博士导师。在这里介绍他,并不是认为我们都该照搬他的一套,他也有缺点,不过我非常尊重和敬佩他,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作为一名合格科研工作者的素质,从他那里我学会了如何做科研,对我个人来说,他是一个好的研究者,是我学习的榜样,希望大家从我的文字中也能得到启发。
小滨教授今年64岁,根据日本的大学惯例,再有一年半就将退职,从他博士时代于1968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算起到今年,他在科研路上已经走了整整40年,发表文章大概一百三十多篇。作为药理学的教授,他的研究似乎有点儿不务正业,真正涉及药理的文章寥寥可数,也没有开发出什么药物来,他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关于平滑肌收缩机制的基础研究,或许药理学对他而言仅仅是每年给医科学生上的那几十堂课吧。小滨教授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学者,两年前实验室整理旧书的时候,我看到好些英文版专业书籍上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而且这些书籍主题涉及面相当广,当时真的让我对这位可敬的老头高山仰止啊。
平常的他似乎就是一个非常和蔼的老头,可是一遇到什么问题,他就会非常较真,即便是很小的一个单词的同形异义,他也会拿出大大小小的词典来确认,对什么事情都有股不弄明白不罢休的劲头,恐怕这也是日本研究者的共性之一吧。我认为他最大的较真体现在对于学术的执着,在外人眼里看来,他的执着或许有点苛刻了,二十年来,他最关注的研究是平滑肌收缩的非经典途径,也就是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磷酸化非依赖的机制,这是一种非主流的观点,十年前是实验室最辉煌的时期,他在PNAS, JBC等杂志上发表过很多的文章阐述过这一机制在体外模型的存在,然而体外实验的成功并不代表生理水平就一定存在。尽管的确有一些生理现象证实了这一机制的存在,但是相关的信号机制却非常难研究,很明显相关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怎么样避开细胞内主要的磷酸化机制来从细胞水平研究非磷酸化的途径是最困难的地方,已经毕业的几个博士和我一直在这个难题上绞尽脑汁,不过效果甚微,但是小滨教授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个课题的努力,一直在寻求新的策略解决难题。其实研究中有很多机会可以做出能发好文章,拿到好课题的研究,如果稍微转点弯去做药理或者开发药物,可能成绩会辉煌得多,但是这种转弯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放弃或者说妥协,他办不到。可能有的人认为小滨教授的这份执着太过了,要是在中国,可能很多人一条路做不通很快就换了方向,有的课题组会有很多个彼此不相关联的课题同时进行着,哪个出来就顺哪个方向走。可是我要说,这份执着其实才是做基础研究的应该推崇的,也只有良好的科研环境才能够孕育的,做基础研究不就该多一点这样的“傻”精神么?
当下村修几十年如一日去捞水母在家里做研究的时候,他想到的绝对不是今天的诺贝尔化学奖,而是如何弄清楚未知的生物界奥秘。当然,如果在中国,几年没有文章没有成果,就不会得到项目支持,甚至连单位的评审都通不过,有的人会因此淡然退出科研界,甚至有人为此而付出生命。所以,个人执着于研究的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土壤,这样的机制才是健康的。或许小滨教授到最后退职的那一刻也没有探索出平滑肌收缩的非经典机制,但他一定无悔于他的科学人生。据我所知,他正寻求美国的一个研究所的资助,或许会到那里去继续自己的梦想,执着自己的追求。在日本的科学界,大多数都是像小滨教授这样的研究者,他们执着于自己的科研理念,几十年如一日的沿着一条道路走下去。虽然只有少数人获得成功,赢得奖励,但正是大多数人的执着给日本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本的科研才会取得今天的硕果。
以后有时间我再谈谈小滨教授做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的点点滴滴,要先做实验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446-42917.html

上一篇:日本科研介绍之一:群马大学
下一篇:听长者诲
收藏 IP: .*| 热度|

4 徐磊 王安邦 武永军 wxpscut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