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s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sk

博文

[原创]“浅薄”、“媚俗”、“浮躁”、“事权贵”的歪风在高校专业教材编写中的典型表现

已有 6301 次阅读 2008-10-16 14:45 |个人分类:科技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假期间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和老伴一起穿梭在武侯祠旁游人如织的锦里,而后信步来到位于武侯大道和一环路交叉口的成都购书中心。因有较长时间没有逛书店了,故习惯性地乘上自动扶梯,直奔二楼的科技售书部,在生物医药学、轻化工类开架售书区,顺手从书架上拿取了一本16开本的新出版教材,陈宁主编的《氨基酸工艺学》,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高等学校专业教材(后简称《教材》)。粗略翻了一下,该书样样60余万言,应该有参考价值吧,花42元人民币够下此书。

自从1985年以来,笔者及其团队一直从事L-苯丙氨酸酶法生产新工艺的研发工作,自然首先关注该书第十四章有关L-苯丙氨酸章节的内容。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该章的第三节,在仅有4页篇幅中,还含21图,编写内容通篇充斥过时的虚假垃圾信息,极不真实,科技知识含量低,且给“灌水”成果涂脂抹粉,大唱赞歌。

首先,从“表14-3 国内苯丙氨酸主要生产厂家”列出的13家企业,现在大多数都不生产苯丙氨酸产品了。这些名录资料都是20-30年前从故纸堆计划经济时期搜集来的老旧资料,毫无参考价值。以这样的“知识”灌输给大学生们,能有什么参考价值!这不是忽悠人吗?

其次,在对国内肉桂酸/酶法和苯丙酮酸酶法生产工艺的介绍部分,取材片面,真伪不辨,黑白混淆,评价不实。确实有“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例如,“南京工业大学开发的海因(乙内酰脲)酶法新工艺,采用苯丙酮酸转氨酶路线,已在江西南昌化工原料厂建成产量为100t/a的装置”。这是极不真实的,纯属假新闻!假新闻怎能收编入“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教科书中。真实的情况是:该“九五”国家攻关项目已在20006月和8月分别先后经由原化工部/轻工部体系的“专业人士”及“高管”等官员进行了技术鉴定、验收:全票通过;而企业建成的产量为100t/a的装置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实质性意义上的工业试生产,现在早已拆除,不复存在。同期的真实情况倒是浙江绍兴亚美生化公司利用肉桂酸/酶(PAL)法工艺路线于1998年秋实现了年百吨级产能的L-苯丙氨酸连续化生产,且已经进入了第3个工业试产年头,成为当时国内资格的第一家试产L-苯丙氨酸产品的民营科技型企业。两相对照,陈宁主编有何感想。实际上你应该知道部分真实情况,为何还要在该教材编写中采取如此不正当的欺骗手法,真假不辨,良莠不分,试问:以这种“知识”如何育人?且还反诬“肉桂酸酶法工艺存在底物转化率低,产物浓度低,未反应的肉桂酸无法进行循环利用,环境污染严重等……”,你当了别人的传声筒,这些都是不实之词。

还有,须得指出的是:作为新版的高等学校专业教材编写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件,来不得半点的虚假粗制滥造。它要给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们灌输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氨基酸研发进展,生产及应用方面的真实信息,有用知识,以提升他们热爱专业的兴趣,希望他们成为我国工业生物技术氨基酸产业接班传承的专门技术人才。试问陈宁主编,这样的“国家级专业教材”能担当如此重任吗?

下面,笔者就《教材》中L-苯丙氨酸研制工作至关重要的成本分析(或技术/经济学评估)部分,提出笔者的见解。该《教材》是这样叙述的:“不同路线生产L-苯丙氨酸的成本也不同;发酵法成本约为16万元,肉桂酸酶法成本为16-17万元……海因酶法成本约为10.07万元/t。”看似不偏不倚面面俱到,折中公允,实则大错特错,全是虚假作伪数据。不知道你这位主编是从什么地方获取这些成本分析数据的?可能来自“官科”握有话语权的权威人士吧!此处,笔者还要向你提供:“海因-苯丙酮酸-苯丙氨酸工艺路线产品成本为9.05万元/t”的最低价(摘自该《九五》成果L-苯丙氨酸的产业化研究项目鉴定意见第3条,2000621日)。这比你《教材》编写中的数据“10.07万元/t”还要低,请问陈宁主编,你相信这些数据的真实可靠吗?!

关于评价生物化工产品研制的技术/经济学分析是很严肃认真的关键数据资料。起码应该有时间/空间的比较概念吧,怎么能草率地列出上述毫无根据笼而统之的成本数据,给人的粗略印象就是列入国家攻关的L-苯丙氨酸项目(自从“七五”、“八五”到“九五”)研制,成本最低的是海因酶法,事实并非如此。国内以亚美生化,长滨化工和山西晋城3家企业在1998-2005期间采用肉桂酸酶法共生产出了2000L-苯丙氨酸,并联产出阿斯巴甜,产品已经进入国内外市场,这才是检验新工艺的试金石。所谓的“直到海因酶法合成L-苯丙氨酸技术日趋成熟,我国L-苯丙氨酸和阿斯巴甜的生产局面才现出曙光”。这更是欺人之谈,纯属子虚乌有。

最后,笔者须得忠告,作为《教材》主编责任人,本不应该出现这种常识性错误,轻则说是“不负责任”、“把关不严”、重则可以说是当前国内科教战线在教材编著上出现的一股“浅薄”、“媚俗”、“浮躁”、“事权贵”的歪风,此风不可长!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的虚假。没有必要看某些人的脸色行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应是一个学者成长之旅的座右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804-42913.html

上一篇:[原创]对我国L-苯丙氨酸产业化发展的一些看法
下一篇:[原创再评陈宁主编高校专业《教材》中的劣行
收藏 IP: .*| 热度|

1 王建设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