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独尊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唯我独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

博文

国家意志决定后势走向

已有 3837 次阅读 2008-10-10 14:23 |个人分类:证券投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证券, 大小非, 救市, 经济危机, A股

 
 
众所期盼的大B浪反弹,在不断地缩量下跌后已渐行渐远。目前,除了沪指外,深指、300指数、沪B和深B已完全补完“9.19”的跳空缺口,深B和港指更是创出几年的新低,从技术上来看,新低已不可避免,技术上沪指应下跌到1431点。多年来预测颇具权威的中金公司也提出沪指要下探1500点(中金公司:A股看到1500点目前难以反转_网易财经)。在市场达成共识的情况下,下周市场是否会出现快速赶底?
 常言道:“熊市不言底”。但本文仍想综合经济、资金与技术方面作一探讨,以供投资者参考。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近一年的大幅下跌,沪指下跌70%,成为2008年全世界股市跌幅之首,跻入世界几百年证券史上最大跌幅的前八名。目前沪指市盈率已降至14.46倍,与2005年的998点相差无几。期间没有出现过像样的反弹。每一次多头的蠢蠢欲动都被迅速扼杀在摇篮之中。股指下跌已成为常态,再也没有人提及价值投资,熊市心态迷漫着整个市场。目前再下探1500点或也认为自然。如再进一步下跌至1431点,现有的股票要下跌30%,沪指下跌幅度将达77%,市盈率将降至10倍。市盈率和国外股市实现完全接轨!
在周边与国内经济形势逐步恶化的形势下,在目前人心极度恐慌的情况下,上述可能不能排除。如果市场以阴跌的方式跌至1400点,甚至1000点,以市场化要求自己的管理者将不会理睬。而以快速暴跌的方式快速赶底,有悖金融市场的稳定,政府不会置之不理。
那么后势究竟是快速下跌?绝地反弹?还是在维稳的情况下阴跌或横盘?对此,要从当前市场上的几大主力谈起。目前市场上最大的主力主要是:金融机构、游资、外资和政府“平准资金”。在国内外经济形势越来越差的情况下,以基本面指导投资的金融机构已吓破了胆,减仓再减仓已成为他们相当长时期的操作策略;外资后院起火,尽快抽资救火是他们目前最要紧的事;对游资而言,由于市场一直未形成做多氛围,有力也使不出;因此,在众多主力不作为的情况下,国家意志决定后势走向。
为什么“9.19”有众多利好,又有政府资金配合,而未出现市场预期的大B浪反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外围形势仍在不断恶化,另一方面是救市力度不够(政府资金投入不够,解决证券市场核心问题的特大利好政策不够,机构配合不够)。回顾我国证券市场历次反弹的情况来看,并不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一般是股指快速下跌后,政府担心引发金融问题,通过与机构做工作,采用政策组合拳的方式,将股指快速拔起。
而今天,自认为金融知识丰富的机构,更多的看到的是悲观的经济形势,或不太理会证监会的意图;同时,管理水平已提高的证监会,也不太想过于干涉股市。这种既关心,又犹豫的矛盾心理,将难以吃透政策的散户投资者推向了无底深渊!
面对当前的局势,政府肯定要做一些努力,但力度多大,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政府救市或维稳的资金将集中在金融股及一些指数股上,其中或以人气较足的中信证券作为重点。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形成大面积的做多氛围,建议重点关注有政府做多的板块,寻机抛出或有业绩风险影响的低价股板块。

 
A股后势令人担忧
据网易财经调查,有70%的人认为现在股票的价值偏低,有80%以上的证券人咨询师认为,目前的指数是底部区域。那么以上观点是否正确呢?以下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1. 经济形势。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有人认为可以和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相比。如果是这样,那么后面的情况还相当恶劣。经济危机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表现在金融方面,具体表现在众多的金融机构出问题,并波及实体企业;第二阶段,在金融出问题后,实体企业的各方面受到重创,将经济危机推向高潮,并又反过来作用于金融机构,从而使经济进一步下滑或崩溃。这一般要历时3-5年。由金融引起的经济危机比由生产结构不合理引起的经济危机后果要大得多。因此,就此而言,认为A股见底为时尚早(目前尚处于第一阶段中期)。
2. A股内在问题。在2005年A股的流通盘不足2100亿。管理者给当时的投资者一点小甜头,将当时2/3的非流通股实现了流通,使A股的可流通量增加了二倍。而后上市的大量新股不再向投资者送股,在2005-2008年这三年期间,可流通股增加了四倍,更可怕的是,这种情况仍在持续。目前,原来市场上最大的主力,基金所占比例,已由30%下降到了5%,这种情况表明,金融资本已没有话语权,完全由实业资本主宰市场,换而言之,就是说,市场已失去了股票市场应有的投机功能。那么,市场就不能按国内外股票市场的规律来定价,而应结合两方面因素来定价。其最低点,就是实业资本认同的最低点。
3. 政策底。政策顶一般是60倍市盈率,政策底,国家从来没有定义过。国家考虑扶持股市,往往都是股市出现恐慌性暴跌,管理者担心出现金融问题,才出面干涉。至于跌得再低,与国外相比,与B股相比,A股溢价还是太多了。因此,在2005年(我国经济形势大好)跌到1000点,管理者也觉得自然。如今,政府只想维稳,防止暴跌。在经济形势极差的情况下,跌到1500、1000、500点,或许是很自然的事。
综上分析认为,A股后续的趋势极为复杂,任何专家都无法给予准确的判断。国家意志决定后势方向。
-
转贴:梳理下德隆遗产
-
一望无尽的新疆戈壁滩上,埋着巨大的钾矿宝——新疆吐鲁番三维钾盐矿。而转眼间,这个矿产的主人由名噪一时的新疆德隆集团转变为新疆对外经济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新疆外经贸公司)。   据中国化学矿业协会知情人士透露,2006年5月,新疆外经贸公司高层与中国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某公司在商谈收购新疆吐鲁番三维钾盐有限公司。这位人士表示,新疆吐鲁番三维钾盐有限公司与罗布泊钾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巴州蛭石公司为新疆三维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三宝。而新疆三维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新疆德隆公司。  
近几年,德隆集团因资金链断裂,包括这块吐鲁番硝酸钾盐在内的所有“遗产”被作为德隆不良贷款的抵押物归置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名下。  
另一位基金管理公司人士也向记者证实此事。“三维钾盐公司在被新疆外经贸公司收购后,很可能会置入旗下唯一上市公司国际实业(000159.SZ)中,这将对国际实业的主业估值带来较大影响。”该人士判断。德隆遗产在德隆手里尚为发光的金子,或许将在新主人手里闪烁光芒。
据上述矿业协会人士介绍,新疆外经贸公司已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签订了收购新疆吐鲁番三维钾盐有限公司股权的框架性协议,花费数千万以谋求控制该公司90%股权。
公开资料披露,新疆吐鲁番三维钾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6月,注册资本3000万元,出资人为新疆三维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于新疆德隆集团)和化工部连云港设计研究院。该公司主营天然硝酸盐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同时生产各种经济作物的专用复合肥。
记者致电三维钾盐有限公司办公室,询问该公司被收购事宜。办公室一位女士告诉记者,此事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与新疆外经贸公司在谈,具体由新疆外经贸公司出面收购,还是国际实业出面收购不清楚。  同时,她告诉记者,目前三维钾盐公司拥有三大块戈壁滩上纯天然的钠硝石、钾硝石资源,可提炼为天然浅黄色的硝酸钾和硝酸钠。  
资料显示,三维钾盐矿分为两个矿,其中鄯善县小草钠硝石资源已探明储量达220万吨(折纯硝酸钠-钠硝石的矿);吐鲁番乌尊布拉克盐卤水矿已探明C+D级储量达120万吨(折纯硝酸钾),钾硝石固体矿C+D级储量10万吨以上(折纯硝酸钾);初步开采价值74亿元。  
“这资源在全国是唯一的,也是世界上除智利以外的第二大天然硝酸盐资源。”三维钾盐上述女士说。据悉,这块资源德隆集团曾花费颇多心思经营。  
1998年,新疆德隆公司控股组建了新疆三维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实施矿业的开发,两年内,出资5000多万元进行开采和提炼。但在2004年,德隆资金链因金融投资失败而断裂,新疆三维矿业于是成为多家企业关注的德隆“遗产”。除了欲被新疆外经贸公司控制的三维钾盐公司的硝酸钾和硝酸钠矿,新疆三维矿业旗下还有两大矿,即罗布泊硫酸钾矿和巴州蛭石矿。  
2004年底,罗布泊硫酸钾矿被国内投资化肥规模最大的中央直属企业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收购。罗布泊地区构造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探明钾盐工业储量2.99亿吨,经专家测算它的潜在经济价值超过5000亿元。同时,巴州蛭石矿(主要用途是保材料产品,70%出口,仅次于南非居世界第二大蛭石矿)也另找新人家。一边是茫茫的黑色干裂戈壁,一边是浅黄色的池在太阳下泛着柔和的金光。  
据悉,在正式收购之后,新疆外经贸公司将把三维钾盐矿分数期开发。首期将投入6000万元用于小草钠硝石资源开发,小草精制厂年生产能力50000吨,其中,天然硝酸钠年生产能力25000吨,合成硝酸钾年生产能力25000吨。之后,再逐步开发吐鲁番乌尊布拉克盐卤水矿(天然硝酸钾)。  
“我们十分看好这块国内稀少的钾肥资源,日本、韩国在化工制造中尤其偏好天然的硝酸钾。”上述基金公司研究员分析。“而中国的钾肥产量上不去,主要是资源短缺,就像石油一样,是天然的资源。国内钾盐资源主要分布在青海和新疆。”该研究员表示。据了解,2003年我国钾肥国内生产165万吨,进口657万吨,进口依赖率高达90%,直接花费外汇近8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国内钾盐消费量将达到1120万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83-42161.html

上一篇:面临重大的抉策——机会与挑战?
下一篇:乳业危机与国家职责
收藏 IP: .*| 热度|

3 李侠 刘玉平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