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墨之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墨人刘

博文

酒囊饭袋(4)

已有 8066 次阅读 2007-7-3 09:58 |个人分类:系列散文:器官自然史|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液体对黏液层的冲刷效果,在啤酒狂欢节后路人皆知。正常情况下,这层柔软贴身的软猬甲十分保险,鲜有能突破防线者。但是有一类叫做Hp的细菌身怀绝技,可以在坚实的屋顶上,钻出一个个屋漏,然后分解尿素在身体四周产生氨云,就像金钟罩般。还记得那道碳酸氢盐屏障吗?同属碱性物质的氨,也可以防止胃酸对细菌的伤害。

        幽门螺杆菌在胃部安营扎寨之后,会极大地削弱屏障的防护效果,从而增加胃溃疡的风险。螺杆菌来者不善,但我们不能认定它们就是啃吃胃壁细胞的贪吃鬼,毕竟人家破坏的不是细胞,只是黏液层。在实验室培养螺杆菌也不需要活细胞,只要有黏液它们就可以活的很潇洒。真正的罪魁其实是随时准备咬自己一口的胃酸,它们在一旁觊觎,只要有机可乘,就会越过隔离墙,溶解组织。

(图1:幽门螺杆菌的真面目,注意一端的鞭毛)

        发现并捉拿幽门螺杆菌的历史中,两个澳大利亚人居功至伟:马歇尔和沃伦。面对质疑,马歇尔和另一位叫莫里斯的医生甚至拿自己作人体实验,从"科赫法则"的角度证明螺杆菌确实和胃溃疡关系密切。科赫法则由德国细菌学家科赫建立,从逻辑角度确立了认定病原生物的原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一种病原微生物必然存在於患病动物体内,但不应出现在健康动物内。螺杆菌不完全符合这一点,沃伦和马歇尔的内窥镜检查发现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内都有这种细菌,但健康人的胃中也不乏螺杆菌,具体原因见后文。
    2.此病原微生物可从患病动物分离得到纯培养物;该细菌可以在体外培养,并且可以被一种对胃溃疡有效的药物杀灭。
    3.将分离出的纯培养物人工接种敏感动物时,必定出现该疾病所特有的症状;吞下一试管培养的螺杆菌后,两者果然得病。虽然样本太少,不过勇气很大。
    4.从人工接种的动物可以再次分离出性状与原有病原微生物相同的纯培养物。

(图2:2005年诺贝尔奖得主之一马歇尔(不是左边那位哦),得奖后获得荣誉无数,自然也少不了中国众大学最擅长的锦上添花,哈哈,我就不一一点名了。)

        胃溃疡没有夺去马歇尔的性命,反而在20年后送上了诺贝尔奖章;莫里斯医生精神可嘉,但胃溃疡拖了好几年才治好,或许应该用"科赫奖章"奖励一番。这个发现改变了人们对胃炎等慢性病的观念,病理明晰之后,抗生素疗法开始药到病除。
 
        如前所述,当我们为抗生素欢呼雀跃之时,不应该忘记真正的肇事者胃酸。就算没有螺杆菌的协助,如果胃酸持续分泌过量,仍然可能有麻烦。胃酸似乎是个阳辣子,很多因素都可以让它泪流不止。胃酸遇到高蛋白食物时分泌不止还情有可原,毕竟它是消化蛋白质的大功臣;但还受到情绪影响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人类胃部的神经数目之多,甚至超过大脑。神经末梢游离在胃壁中,接受各种机械、化学、温度的刺激,一旦超过阈值,就以疼痛报警。这种24小时不间断监控的胃肠电图,是保命的需要,它们的有效性远远超出手术前的红包。胃酸过多产生的烧灼感告诉我们,胃出问题了,赶紧吞吃氢氧化铝中和胃酸。如果一下子找不到好口味的铝制剂,粉笔也可暂时顶用,不过千万别嚼成粉碎,万一胃穿孔了,粉笔头还可以充当临时塞子,防止细菌到腹腔内泛滥成灾。

        随着人们饮食的复杂化,胃痛成为常见病,并因此成了人际交往中的最佳借口。很多时候,"肚子痛"可以包括以下含义的一种或多种:哪个猪头点的菜,难吃得要命(比"我吃饱了"感情更强烈);你的课枯燥无味(我要上厕所)……极罕见的情况下,胃痛还是抢汤喝的好借口。姜汤暖胃,那是众人皆知的道理,所以,见到有年青太太捧着姜汤给伯夷喝,叔齐也借口胃痛喝掉了大半。我在这里提起叔齐的糗事,只不过对鲁迅的幽默聊表钦佩。

        胃还受到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等神经以及胃泌素、肠抑胃素等体液激素的多重领导,当然体液只是神经的下属,也得听命于前。这两类神经是联系胃酸和情绪的苏秦。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迷走神经刺激壁细胞,使胃酸分泌增加;并兴奋交感神经系统使胃粘膜血管收缩,使胃粘膜的防御机能减弱。在以上几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溃疡病就发生了。  

        由此可见,在溃疡病史中,螺杆菌和情绪都各有一份功劳。按照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说法,"发现幽门螺杆菌加深了人类对慢性感染、炎症和癌症之间关系的认识。"但我个人衷心希望人们不要将所有罪过都推脱给细菌,当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类"彻底杀灭不反弹"的除菌用品时,过度渲染细菌的可怕并非明智之举。

         大多数情况下,坐拥两道保险杠的胃,把溃疡的机会推脱给十二指肠。即使是混合有食物的食糜,如果不能在运出胃部时及时被胰液总和,酸性也强到足够造成十二指肠溃疡。幸好胃也具有反馈调节,酸性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如果不能及时被中和,就会抑制胃的运动,阻止排空。这是十二指肠唯一的反击招数,嗯~在大多数情况下。

        食团进入胃部,刺激迷走神经,肌肉产生容受性舒张,所以在一定范围内,胃的内压并不随食物增多而增高。胃壁肌肉不断地磨呀磨,终于把硬邦邦的固体变成流质,通过幽门排入十二指肠。这个排空过程的操作和挤肉丸无二,不过难度高多了,它只能挤出流质,必须截留下固体继续研磨。

        俗话说的细嚼慢咽,就是这么个道理,牙齿的细致研磨可以减轻胃的负担。一个叫弗莱彻的老外是该流派的杰出代表,他提倡咀嚼100次才咽下食物,并因此荣戴"咀嚼大师"的高帽子。时间花费暂且不谈,如此细致的进食方法居然让这位自学成才的营养大师肠胃功能不善,我在此非常乐意赠送他另一顶高帽--"便秘大师"。

        排空时间因食物差别而异,混合类食物的排空大概需要4-5小时,这就是我们一日三餐的原因。其中糖类平均耗时两小时左右,蛋白质、脂肪需时更多,我们可以由此推测出,西餐爱好者的胃肯定强过大和尚。

        这样看来,我们似乎可以用聪明灵巧来形容胃。事实上,胃还有相对独立的消化系统,其运动受此控制。在胃的头端有一个火花塞,从这里发出电脉冲,在胃壁表面传导,刺激肌肉蠕动。在幽门附近有一层结缔组织深入到胃粘膜的下方,形成绝缘的环状隔膜,把电流束缚在胃内,避免影响肠道蠕动。这是伟大而精妙的场景,离壮观只差一束蓝色火苗。

        在胃的舞台上,酸是主角,确实值得浓墨重彩的描述。作为饭袋,大腹便便的胃也是称职的,因为这是它的立胃之本。但是作为酒囊,胃却成了监守自盗的伪君子。

        《聊斋》中的长山刘氏,瓮酒不醉。一胡僧将之绑在长凳上,以美酒诱出酒虫,长二寸,游动如鱼。胃的下端有幽门将肠胃隔开,避免肠道食物回流,由此可见,这条红彤彤的酒虫,肯定蛰居胃部。原因很多,或许是因为胃部膨大,酒虫喜欢大居室;又或者,如果酒虫喜欢饮酒,它必须赶在美酒被消化道吸收之前方有大啖。

        胃的吸收能力很弱,对米饭毫不徇私,对酒却十分偏好,所以酒虫的食堂绝对不能在胃之后。当进入十二指肠的食糜中酒精含量超过10%时,胃的运动就会减弱,从而减少胃的排空。这个肠胃反射再次佐证胃在酒精吸收中的杰出作用,"半斤不当酒,一斤扶墙走,斤半墙走我不走"的调子,奉承的并非咱的魅力,而是胃的吸收和肝的解毒能力。

        从胃酸的调节、排空的反馈、蠕动的自制,可以看出胃部的睿智;从它对饭的容受、酒的贪婪,可见胃的虚伪;从"胃底"的称呼,可见人们在面对胃部时的幽默感喷发。

        胃直立时,贲门位置并非在胃的最顶端,只是在次曲的上半部。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在照X光时在贲门左侧有清晰轮廓的穹顶,这是咽下的空气形成的气泡。简单点说,胃底其实是位于胃的最上方。在这里强调这个名不副实的结构,纯粹猎奇。

(图3:胃在X光下的形象,胃底其实位于胃的上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9-4124.html

上一篇:酒囊饭袋(3)
下一篇:偏心之选(1)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