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书斋(张星元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iozhang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随缘接好智慧和文化的接力棒,认真传递下去!

博文

偷换概念瞒不了火眼金睛

已有 4406 次阅读 2008-9-29 10:37 |个人分类:返璞归真| 酒精, 糖精, 偷换概念, 蛋白精, 味精

张星元:偷换概念瞒不了火眼金睛
    “××精”从字面上讲应该是“××的精华”,实际上,一些可以冒充××的化学物质,已经被称为“××精”。所谓“××精”,一般不是或不完全是“××”。例如:糖精、味精、酒精、蛋白精等就属于这种情况。

    “糖精”、“味精”、“酒精”,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名称,但是你是否知道它们是主观色彩很浓的含糊其辞的一类名称?
    糖精,并不是糖,更不是糖之精华,是一种用来欺骗嘴巴的化学甜味剂,其甜度约为蔗糖的450至550倍,浓度高了呈苦味。糖精是以甲苯为主要原料(从煤焦油里提炼出来的),经有机合成制成的化合物,化学名称是邻苯甲酰磺酰亚胺的钠盐,除了引起甜味外,无任何营养价值。糖精可以作为甜味剂限量地添加,但过量食用糖精会影响身体健康。
    味精,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有鲜味)。食物的鲜味不单纯来自谷氨酸钠,因此日文把味精称作为“味の素”(味之素)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只是味的一种要素。不能因为味精的水溶液有欺骗性的鸡汤的味道,而把谷氨酸钠看作味道的精华。也不应该把一味精为主要成分的增味剂称作鸡精。味精以淀粉或糖蜜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味精已有六十年历史,适量的味精作为营养物质,在人体内可以转化成多种氨基酸,参与新陈代谢。但食用味精过多,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时,就会引起不适,出现上肢麻木、心跳气喘、头晕无力等症状(中国餐馆综合症)。味精对儿童的影响尤为显著,谷氨酸可以与血液中的锌结合,生成谷氨酸锌被排出体外,导致人体缺锌(锌是婴幼儿身体和智力发育的重要营养素)。
    酒精,不是酒之精华,是酒中除了水以外的另一个主要成分。酒精的化学名称是乙醇,如果认为“酒精就是酒之精华”,进而用酒精和水来配制酒,就有可能酿成大错。我国工业生产的酒精按国家规定分为高纯度酒精、食用酒精和工业酒精等,工业酒精中含甲醇(累积性致盲),如果用工业酒精配酒出售,就会害人害己。
由此可见,尽管“××精”从字面上讲应该是“××的精华”,实际上,所谓“××精”,一般不是或不完全是“××”。

    最近从三鹿奶粉事件知道:一种根本不是蛋白质的化学物质居然被某些人称为“蛋白精”。以假乱真,害人不浅。
    蛋白质分子由碳、氮、氢、氧、硫等元素组成,其中,蛋白质中氮的量一般占蛋白质总量的15%~17%,平均16%左右。因此,如果样品中的含氮物质都是蛋白质的话只要将样品的含氮量乘以6.25(或除以16%),就可近似地反推出该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从这个事实出发,建立了凯氏定氮法。由此可见,凯氏定氮法只是适用于“含氮物质都是蛋白质”的样品的测定
    凯氏定氮法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使用它的人“忘了”其适用范围:
    如果样品中的含氮物质不是或不全是蛋白质,这样反推出的“蛋白质含量”是“表观的”蛋白质含量,而不是真实的蛋白质含量。如果在样品中加入含氮量高于该样品的添加物,测得的蛋白质含量的数值就会偏高,而且,添加物的含氮量越高添加量越多,测得的数值就越高。
    三聚氰胺分子由三个碳原子,六个氢原子和六个氮原子组成,由此可计算出其含氮量高达66.7%,若按凯氏定氮法反推可以“折算”出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达417%。而奶粉的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7.5%(含氮量只有2.8%),三聚氰胺的“蛋白质含量”比奶粉高了将近24倍! 如果在牛奶样品中加入三聚氰胺来提高其“蛋白质含量”,则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三聚氰胺,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就会虚涨4.17个百分点。
    “忘了”凯氏定氮法的适用范围,以“氮”偷换“蛋白质”的概念闭着眼睛说瞎话,就可以把根本不是蛋白质的三聚氰胺,神化成“蛋白精”。

    综上所述,“××精”的称谓往往是偷换概念的产物。我们在造新词的时候,千万要注意,要客观,不要刻意加入主观成分,以免发生误导。
    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经常会遇到偷换概念以假乱真的事情,要及时识破,不要上当,更不要作为传声筒,随波逐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364-40845.html

上一篇:推荐观看:3D模拟视频(神州七号全程运行)
下一篇:晒一晒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开篇)
收藏 IP: .*| 热度|

4 李侠 廖永岩 马昌凤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