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肿瘤患者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及其实践

已有 6986 次阅读 2008-9-24 18:15 |个人分类:何裕民谈肿瘤|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心理, 肿瘤, 危机干预

肿瘤患者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及其实践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或突然获悉某些噩耗(如得知自己生了“绝症”——如癌症,或最亲近的人的不测),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威胁到生命和生存,出现了用自己现有的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窘境,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表现为焦虑、抑郁、绝望、麻木不仁,甚至自我放弃的严重心理障碍,以及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行为异常。
  危机心理干预则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和必须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走出窘境。
一、心理危机干预概述
  一般而言,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本身,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灾难、罹患了重大疾病(如癌症)、经历了重大打击(如丧亲、破产)后,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甚至生命或生存受到威胁,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
  许多严重的生活事件都会引起心理危机。每个人大多都会对严重事件有所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
1、心理危机的一般特点 
  心理危机是心理应对的一种有一定特殊性的过程,即处于危机状态。一般的心理应对过程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应激反应阶段,当事者面临严重生活事件时表现麻木、不相信、不知所措或极力否认;第二阶段:亢奋反应或完全反应阶段,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第三阶段:消除或持续阶段,部分人表现出接受事实并为此作好准备或调整计划;或陷于危机中而无法走出。
  一般而言,多数心理危机在大多数人身上其过程不会持续太久。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居丧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获悉失恋或被确诊为生了癌症大多严重危机会持续3个月左右。超过这时间,就可被认为个体已陷于危机中无法走出,应视其为病态。
  在危机期,当事人往往会潜意识里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
  心理危机的预后取决于当事人个人的素质、适应能力,以往经历和主动作用,以及他人的帮助或干预效果等。
  2、干预的目的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在:
  1)防止当事人出现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自我放弃或攻击行为等,帮助他尽快走出阴影。
  2)促进交流,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激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并提供适当的建议,促使其解决面临的难题。
  3)提供适当帮助,包括平定情绪,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动亢奋状态等。
  3、干预的步骤
  一般认为:对于大范围社会危机事件——如自然灾害的心理干预,越早越好。最佳干预时间通常强调在危机事件发生后24到72小时内,也就是著名的“黄金72小时”之说。
  心理危机干预的通常做法是采取六步法:A.确定问题;B.保证求助者安全;C.给予支持,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D.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E.制定计划;F.得到承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而检查评估则应贯穿于整个干预过程中。
  然而,这经典的做法最近也受到了挑战。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马克·西里等人报告说,他们在“9·11”事件两年后,对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们进行了调查分析,以了解这次恐怖袭击对他们身心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较选择倾诉和选择不倾诉的两种人群,“选择不倾诉的人心理恢复情况更好”。西里认为: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认为治疗心理创伤一定需要倾诉的观点可能并不全面。对于部分患者来说,也许不倾诉是更好的选择。心理治疗的关键是根据各人特点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西里说:“我们应该记住,每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各不相同。”至少在癌症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中,我们赞同并接受西里的这一结论。临床上,我们历来也是这样处理的。
  4、干预的理论解释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有结构的,就像躯体和生理有结构一样。当严重的事件发生时,它常常会突破个体心理防线,干扰心理结构,严重时可迅速或逐渐瓦解心理结构。当个体有序的心理结构被瓦解时,便会出现一些精神心理症状或剧烈的情绪波动。
  如果一个人在经历危机事件时,不给于心理干预,表面上可能看似平静了,但在潜意识里常常会留下心理创伤或阴影,这阴影可以长期影响个体今后的社会生活。若干年后,某种情境下可诱发当事人回想起当时场面,从而出现情绪波动、噩梦频频、彻夜不眠等。有些人还长期无法度过危机,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失望等。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释放压力,稳定或重建心理结构,顺利度过危机,预防应激后的心理障碍,提高心身健康水平。因此,有效的危机干预常对人的一生都有深远影响。
二、肿瘤患者心理危机的干预
    肿瘤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一般分为两类情况:一是确诊初期的一、两个月内,忽然惊悉自己生了癌症,陷入了心理危机状态,这需要予以干预。这类情况还包括治疗一阶段后,发现治疗失败或又见复发、转移等,这些情况也有所类似。不过,相对初诊时而言,后者的干预通常要简单些。二是经过了痛苦漫长的治疗,情况不见好转,患者身心疲惫,再次陷入了漫长而难以自拔的心理危机状态。这两类的干预是不完全一样的。前者我们称作为急性心理危机干预;后者则称作慢性心理危机干预。
  当然,须强调的是,干预只是针对已获悉自己生了癌的患者,对那些尚不知情的患者,没有必要行此干预,以免画蛇添足,反添其乱。
  1、急性心理危机干预    癌症患者确诊后、或获知治疗失败、或康复一段时间后又得悉有转移复发之征兆时,大多陷入了心理危机状态。这种危机一般持续2-3个月,这时,就需要及时给予积极、合理而适度的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中有ABC法,改造后用于肿瘤患者急性心理危机比较适合。
  1)ABC法简介 心理危机ABC法,其实包括了ABC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
  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患者获知或基本获知自己患了癌或有复发转移讯息后,旋即陷入了心理危机——抑郁、焦虑、恐惧,情绪剧烈波动。这时,家属或医护人员第一步就是要施于心理急救,先稳定其情绪。这有多种方法:如诊断还未最后明确,或患者还将信将疑,可告知诊断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可能问题不会很严重,……。总之,应尽可能让他有一个延后的心理反应准备。一般而言,这一时期拖得越长,反应的强度越弱。
  其次,可动员多种力量,利用多种方法给于心理支持。比如,动员亲朋好友探视、远方子女看望等等,先借助其他事件分散其注意力;或借其他事件消释其恐惧、紧张与不安;也可动员或利用患者敬仰、崇拜、亲近的人,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等,让患者受到鼓励或震动……。总之,一是尽可能稀释或淡化生了癌或复发了这类劣性讯息的严重性;二是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单位、社区)的作用,鼓励患者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沟通,减少恐惧感、孤独感和内心深处的被抛弃感。而这时患者身边所有的人,特别是直系家属和主治医生必须表现出充分的热情——不抛弃、不放弃;并对帮助患者治疗康复很有信心和热情,以感染患者。
  B、行为调整   包括帮助患者调整生活、工作方式,安排治疗,有条件的给予必要的松弛训练。我们常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安排患者参加新郭林气功班或肿瘤康复班等,既是心身松弛训练,也是环境教育。因为这种训练班里大多是康复了的肿瘤患者,初诊者常会感到“原来有这么多人生了病”,“我不是最倒霉的”,“他们都能很好的恢复,我为什么不能呢?”
  C、认知纠正   这对初确诊患者来说特别重要。对此,我们在下面章节中会作出详细的讨论。有人认为三分之一癌症患者是吓死的。此话虽缺乏流行学准确的数据支持,却也反映了一些客观事实。在恐癌文化盛行的中国,由于对肿瘤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患者的确是死于患癌后的错误认知及“心死”后的一连串劣性心身反应。然而,纠正认知不是简单的事,不是一般说理劝告所能解决。这一方面需彻底颠覆“癌症等于死亡”的错误社会观念——这既有赖于大众传媒的引导,也可以通过康复了的肿瘤患者的现身说法来达到,后者类似于心理学的示范疗法。另一方面还可借助贝克(Beck)倡导的认知治疗,通过识别自动化思想,辨别“癌症等于死亡”之错误认知,以及进行真实性检验,监测焦虑水平等一系列具体治疗技术,纠正恐癌认知所激发的劣性心身反应。此外,我们在实践中所创造并积累起较丰富经验的圆桌诊疗、快乐门诊及俱乐部(健康家园)等有助于患者自救或他救的辅助手段或形式,均有很好的纠治错误认知,调整全身机能之功效。而且,这些大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效果持久而稳定。
  2)急性心理危机干预的要点   对处于这类心理危机状态的患者,给予心理干预的方式方法很多,但有一些要点必须恪守:
  ① 给予充分的情感支持,让患者感到不孤独,有了坏事(生了癌、或复发了)大家都能支持他,一定能帮助他挺过去。
  ② 稀释或淡化癌症的恐怖性、可怕性。
  ③ 要善于倾听与理解。忽然获知自己生了癌,很多人犹如晴天霹雷,情感一下子骤变,会变得与以前完全不同。这时,身边的人要善于诱导、倾听,并予以理解。若本即情绪敏感者,帮助他渲泄情感,甚至诱导他痛哭一场,亦非坏事。但不必强求一致。许多人不一定愿意这样做。这时,周围的人,善加理解,多多给与轻松的接触,就是最合适的了。
  ④ 给予必要释疑解惑。这最好由专业医师及患者心目中德高望重者做出。同时,通过释疑解惑,也让患者得知:生了癌是难以避免的生理偏差,是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完全没有必要为此自责!这不是您的错!它只不过是上帝在考验您!在您的人生历程中设置了一门坎,跨过去就可以了。
  ⑤ 帮助解决实际的困难。包括联系医院看病,联系社区或单位给于关心帮助等,以尽快帮助陷于危机者解决实际存在的种种问题。
  ⑥ 经常与危机者晤面、交流、沟通。作为专业人士,还可及时提供相关的专业信息(当然,对象文化层次较高时有此需要,一般人士不一定有此需求)。
  ⑦ 帮助牵线联系与他有过类似经历的患者,让陷入危机者能在与他人的相互交流中,不断能获得教益。
  ⑧ 若已确诊为癌症或已肯定转移复发,这时要借助各种方法(包括上面的各种手段)在舒缓其压力的同时,帮助他接受现实,面对现实。告诉他,这只不过是再经历一次考验而已,一定能够挺过去的。
  ⑨ 在治疗和康复方面,给予积极、合理、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而且,这些指导和帮助必须站在患者的立场,让他能感受到您的真诚和善意。
  ⑩ 可能的话,给患者一个联系方法和承诺。应允有情况可经常联系,您愿意给予及时而无私的帮助。
  对于急性心理危机严重者,在初起一、二个月内要严防其因心理危机或认识破裂,而采取极端的行为,如自杀等等。这需要在进行上述干预的同时,察言观色,细加防范,做好认真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
  2、慢性心理危机的干预   一些肿瘤患者虽经积极治疗却情况未见好转,有的则进入了晚期阶段,基本上康复无望了,这时,绝大多数患者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心理危机胶着状态。且这种状态常常呈持续发展和恶化态势。这时的危机干预常十分困难。
  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这又可细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真的到了绝对晚期了,任何措施都已回天乏力了;这时,病人最需要的是晚期的临终关怀。另一类情况是虽不至于乐观,不能奢谈康复或治愈,但暂时也不至于严重威胁生存;应对措施得当,病人还是能够带癌长期生存的;或以前的应对措施有些问题,换一个思路,或许能柳暗花明的。对于后面这些情况,仍应积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这时,若不解决心理危机问题,患者的情况只能是恶性循环,越来越糟。这类患者的心理干预问题,我们认为要点有以下这些:
  1)调整期望目标 许多这一阶段的肿瘤患者之所以陷于心理危机,是期望目标定得太高。总想彻底治愈,所有指标都正常,身上完全没有癌细胞。其实,这是不现实的!应以充分的事实与证据告诉他们,现在癌症治疗目的与标准已经开始转向,从过去的不顾代价地彻底杀死(这很多情况下不仅不现实,而且常常病未控制,人已走了),现在已转向强调有效控制或基本控制其发展,有时能稳定病情或基本稳定病情亦属成功。对于一些晚期患者,我们要强调:活着就是成功!目标的调整,对这类患者走出心理危机非常关键。
  2)找出榜样 为这类患者确立曾经类似,也曾陷入绝望,后一步一步走向康复了的榜样,亦至关重要。我们常借助我们肿瘤诊疗中心所拥有的庞大的康复患者资源,帮助他们配对,找出并确立榜样,让他们向走出困境的康复者学习。
  3)指明路在何方,避免再陷乱治误区   一些慢性心理危机者是走进了癌症治疗的误区,帮助他作出正确选择,避免因错误应对(治疗)而一发不可收拾,也至关重要。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么一个事实:在中国,至少有3成左右患者,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错误的、或过度的应对(治疗)措施。
  4)帮助设定近期最低目标   这也很重要。比如说,孩子还有几个月要考大学了,承诺帮助他一定活到能看到孩子考上大学;实现了,然后再一步一步调高目标,有价值、有生存质量的生命常就这样被延续着。甚至在这一延续过程中,很多人就不知不觉中度过了五年、十年,走向了接近康复,这类事例在我们的患者中很多很多。须知,人有明确追求时,诱发出来的生命潜能常是巨大的,有目标—可以实现的短期目标,就有生存下去的渴望与动力,从而也就会产生奇迹。
  5)帮助他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   有生有死,这是自然规律。生命总有终点,我们不可能避免终点的到来,但却可以追求有尊严的、体面的生命结局,并可生前作些必要的安排。事先做些这方面的解释疏导工作,对陷入慢性心理危机泥潭中的患者也常十分重要。
       至于绝对晚期的患者,需要的是临终关怀,在此不作讨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00-40202.html

上一篇:中医药如何防范肿瘤术后复发?
下一篇:只有预防 才能远离癌症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