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如何进行生物学科学研究? 精选

已有 8808 次阅读 2008-9-19 01:50 |个人分类:生态学科研入门|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教育, 生物学研究

如何进行生物学科学研究?  

 

王德华

寄语研究生严格实验,勇于创新

 

前几天跟一位研究生讨论实验数据。研究生说经过实验处理后,现在测定的指标都没有差异,希望再测定几个新的分子指标,问可不可以。

 

我问研究生:为什么要加新的指标?

答:现在测定的形态和生理指标都没有发现差异,不是很理想,希望新的指标能有差异。

 

我问:什么叫数据理想?为什么非要有差异?

答:现在文献上报道的类似研究都是差异的。

 

我问:你的实验过程是否按照我们的要求严格执行的?数据收集是否严格细心?你能否拍着胸脯保证自己的数据不会有问题?

学生很坚决地回答:完全可以保证,实验过程从不敢马虎,数据收集没有问题。

 

我问:那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数据?

答:跟国外报道的结果不一致。

 

我说:你一定要清楚这个实验的目的和科学问题。数据都出来了,万不可再对科学问题有些模糊了。如何做到清晰?用一句话将你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用文字写出来,这句话就是写文章的时候前言中要告诉读者你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最后我给学生讲了几条原则:

1.      我们的实验目的很清楚,就是要看这种实验处理后动物的生理反应。实验设计就是按照这个目的进行的,如果实验设计出了问题,就需要进行补充、完善,或者推倒重来。如果实验设计没有问题,要看实验方法有没有问题,技术手段是否熟练。如果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也没有问题,再看实验过程(数据收集过程)是否有问题?如果数据收集(获得)没有问题,再看数据处理是否有问题?统计方法和原始数据的输入是否有问题?如果都没有问题,没有理由怀疑自己的结果。

2.      要相信自己的结果,花时间认真分析自己的结果,多讨论,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最后总要回答我们这个实验处理动物到底是如何反应的?生理能力是增加了还是降低了?还是没有变化。你现在发现没有变化,就要想办法解释和论证这种没有差异的生物学(生理学)意义。为什么其他物种有差异,我们这个物种就没有差异?如果真是一个物种的特殊性的话,那就是一个很好的发现。根据文献上报道的差异性的解释和论证,也可以获得没有差异性的相关信息,再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进行相关论证。

3.      科学研究是应用科学的方法。什么是科学的方法?根据科学问题,提出可验证的科学假设,根据假设提出预测,根据预测进行实验设计,然后进行严格的数据收集,用严格的生物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所获得的数据是支持提出的假设还是拒绝提出的假设?如果发现的新的问题,再进一步提出新的假设,进行新的实验,这样循环下去,这就是科班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不是去凑数据,去迎合一些已经知晓的结果,更不是去想办法将自己的结果跟国外报道的一致。科学研究只要按照这个科班思路进行了,是什么结果就是什么结果,必须严格尊重原始数据,不得进行任意的筛选和剔除。对于某个明显不符合常规的数据,要认真分析讨论后,按照统计学原则进行处理。数据处理不能带有人为性,如果设定概率p<0.05为差异显著的话,当p=0.051时,结论就是没有显著性差异,当p=0.049时,结论就是差异显著。当然对于统计结果的生物学意义还是要重视的,毕竟统计的目的是为生物学服务的。不能将关系搞反了,完全教条,搞统计游戏是要避免的。

4.      测定指标是根据科学问题来定的,不能随便加随便减的。当然根据相关的研究进展,一些必须的重要的新指标,该补充还是需要补充的。基本原则是:所测定的指标是否能足以说明要研究的科学问题(或科学假设)。如果所测定的指标足以说明所研究的科学问题,则不需要测定其他指标。选择指标是选择那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指标,不是无原则地测定。但从不同研究层次进行指标选择是应该的,如针对一个问题从整体、器官、组织、分子等不同层次上进行测定(整合,integration)。

 

最后,我想对研究生们说:要注重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要严格科班训练,严格按照科学研究方法实施相关研究,相信自己,不要迷信,要敏锐扑捉新的发现,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对普通的常规的结论或理论进行挑战。

 

个人体会,希望与研究生进行交流,更希望得到专家们的指点。

 

(王德华 2009.9.1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39538.html

上一篇:怀念儿时的中秋节
下一篇:“学术论文”:三聚氰胺绝对不能作为食物添加剂,可致人死命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6 关燕清 杨文 李丕鹏 聂焱 yanchangyu pkuzeal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