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ingfossi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vingfossil

博文

古植物学的故事(70):“古植物学之问”与我们的学术使命

已有 4901 次阅读 2010-9-16 03:09 |个人分类: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古植物学之问”, 学术使命

古植物学的故事(70):“古植物学之问”与我们的学术使命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70):Questions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and missions of Chinese palaeobotanists”(in Chinese)
(by Qigao Sun)
关键词:“古植物学之问”;学术使命
 
孙启高
  
古植物学属于传统学科,历史悠久,是基础研究中的基础。但它一直是一个冷门学科,可谓是冷门中的冷门。古植物学既是植物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从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上看,古植物学研究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通过对社会实际生活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古植物学研究离人们日常生活较远。我认为,古植物学好像是自然历史研究中的“冷美人”,它总是披着植物学、古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的层层面纱,颇有几分神秘色彩。研究植物起源与环境变迁,属于人类探索自然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古植物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作为传统学科,古植物学的永久活力与永恒魅力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在探索自然历史的不懈追求中充满着理性的科学精神以及宽广深厚的人文情怀,二是在学科自身发展中强调地质学、植物学(特别是植物形态解剖学)、环境科学(如生态学)以及博物馆事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科学是严肃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也是以信用为重的事业。科学是社会的公器。任何科学活动和研究成果都要接受历史和时间的检验。这应该是科学研究的公理。众所周知,李约瑟问题钱学森之问都是困扰中国科学界与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这些问题均是用历史的眼光深刻透视中国古代与现代科学技术历史而产生的巨大疑问。
 
如果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近百年来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一系列熟视无睹但又令人深思的古植物学之问
 
  • 古植物学究竟是什么东东?它到底有什么用?
 
  • 古植物学的灵魂性工作是什么?
 
  • 化石植物与现代植物有没有关系?
 
  • 中国古植物学的总体现状如何?中国古植物学向何处去?
 
  • 世界(国外)古植物学概况如何?
 
  • 谁是“古植物学之父”?
 
  •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古植物学家?
 
  • 植物化石可遇不可求?古植物学家可遇不可求?世界上有古植物学世家吗?
 
  • 古植物学领域的国际学术组织(学会或协会)情况如何?
 
  • 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历史如何?与世界古植物学的发展有何内在联系?
 
  • 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是否已完全建立起来?
 
  • 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基础究竟薄弱到什么程度?
 
  • 中国古植物学的综合实力与美国、英国究竟有多大差距?中国在古植物学研究领域大概还需要多少年的扎实努力才能达到美国现在的实力与水准?
 
  • 中国古植物学领域的学会公信力如何?
 
  • 中国需要多少古植物学家?中国如何培养杰出的古植物学人才?
 
  • 就古植物学研究而言,我们如何在学术体制上协调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国家利益、科学利益之间的关系?如何提高各方面、各层次的学术诚信与学术信用?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是,目前中国地区馆藏植物化石标本的数量少得可怜。中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基础是极其薄弱的,与中国地大物博、植物化石资源丰富是极不相称的。我们在研究体制、研究水平、人才培养、学会公信力等方面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围绕“古植物学之问”,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对国内外古植物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认真的分析。为了全面陈述历史、提出问题,我逐步落实编写一部“古植物学史诗”---《古植物学的故事》之工作计划。
 
编写《古植物学的故事》的根本策略是坚持严肃、严谨、求实和理性的科学态度;主要内容和目的是:纵论古植物学的学科特色、研究意义及社会服务价值,介绍国外古植物学的历史发展概况,对中国古植物学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方位的梳理,试图建立世界古植物学发展历史的基本轮廓或基本事实体系,为探讨中国古植物学的未来发展道路提供历史借鉴,为探讨“李约瑟问题”与“钱学森之问”提供一些有力的例证,也为透视中国基础科学发展的历史与文化过程提供一把有用的钥匙。
 
《古植物学的故事》的宗旨是:既要回顾历史又要直面现实,既要面向世界又要展望未来;其生命力在于真实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我期望《古植物学的故事》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与可读性,整个系列的总体结构和具体内容都具有开放性。当然,我也期望《古植物学的故事》从历史角度能成为认识和反思中国古植物学真实现状的一面镜子,从现实角度能成为深刻分析中国基础研究发展现状的一面镜子。就我个人来说,独立开展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效公益事业,也是一种天然历史责任,这是我学术生涯中不能不做、不得不做的一项工作。我深信,这项工作对于从整体上推动中国古植物学的未来发展会有长期影响。尽管这项工作在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中毫无任何绩效可言,但是,为了学术进步我们不仅要敢于吃大苦,而且要敢于吃大亏。也许我的微薄之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对中国古植物学未来命运的关切、思考和不懈努力。
 
中国和平发展与全面崛起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用历史的眼光、用世界的眼光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的科学与教育,这应该是我们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态度。学术前辈们在极其困难的社会年代和工作条件下出色地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重任。我相信,中国同仁有志气、有骨气、有智慧、有能力,将不断提升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让古植物学事业在中国发扬光大,这就是我们的学术使命!我对中国古植物学事业的全面崛起充满信心。
 
(2010年2月2日完稿,9月15日修改于美国康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363493.html

上一篇:古植物学的故事(69):为什么要编写《古植物学的故事》?
下一篇:《古植物学的故事》(0-70期)工作目录(by 17 Sep 2010)
收藏 IP: .*| 热度|

2 曹聪 魏玉保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