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祥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少祥

博文

论能源利用的评价基准

已有 7471 次阅读 2008-8-26 15:49 |个人分类:节能减排

论能源利用的评价基准

 

1.   引言

能源利用评价体系是制定国家能源政策和标准的依据,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能源利用优劣的评价是建立在一定的评价基准之上的,综观世界各国法定的评价方法,都是建立在热力学第一定律基础上的,其优点是方法简单,对于多数系统本身的优化设计是有效的。但是它将不同品质的能量等价处理,所得的结果有时是不科学的,甚至可能是反科学的,无法满足国家能源科学管理的需要。

第二定律分析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能量系统分析方法,但是,一方面由于概念的抽象性与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其应用研究存在严重的不足,致使方法至今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能源利用可以分为生产供应、网络输配和终端用户使用三个环节[1,2],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它们之间的能量交换往往代之以货币结算,这种条块分隔客观上阻断了能源利用的热力学分析的连续性,是导致目前国家能源管理缺乏科学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热电联产是传统的节能技术,其性能不仅取决于机组初参数,还取决于热负荷的特性。采暖供热是一种季节性负荷,低参数供热机组非采暖期凝汽工况发电效率较之电网大机组相差很大,其总能系统是否节能须在年度周期内评价,仅采暖季及额定工况的性能不足以说明其节能性,能源利用的评价体系应能适应这种需要。

我国能源构成以煤为主(约占66.3%),是我国能源效率低下与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煤的高效清洁利用是我国能源工作的核心。随着经济的发展,煤炭消耗量还将不断增大,我国能源的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必将日益随之增大,如何有效地进行能源利用的科学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2.   一般化能源利用系统

能源利用系统可以一般化地表示生产供应、网络输配和用户使用等三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天然气、煤、石油等一次能源可以通过铁路、公路和航运等交通网络输运;也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管道输运,如输油管、输气管和输粉管(燃煤电厂大量采用)等;更可以根据需要将这些一次能源转化为电、热(含热水、蒸汽及冷、热空气) 等二次能源进行输运。对于那些输配网络很小或没有输配网络的能源利用系统,也可以沿用一般化能源利用系统的形式,只要将网络输配环节的效率设为100%即可。

1  一般化能源利用系统

 

不同的一次能源开采的能耗不同,不同的输运方式(铁路、公路、航运及管道)和输送距离,能耗相差更大,网络输运环节对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性的影响极大,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我国能源资源以煤为主,铁路货运能力的55%在运煤,而原煤中含有相当比例的灰份(约占20%-40%),如果煤的利用是以发电为目的,是运煤,还是将煤转化为电输送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尽管天然气可以用管道输运,但是由于气体密度相对较小,输运损耗的影响很大,如果仅是针对热电冷联产,是输电还是输气就变得很值得商榷了。

二次能源如电、热等,也可以通过网络输配,电网、热网和暖通空调的风系统等都是二次能源的输配系统。不同的输配系统,能耗相差非常大。比较而言,电力输配能流密度大,效率高,因此电网规模最大;热网输配不仅有热损失,还必然要消耗电()以克服管道阻力,输配效率较低,即热不适合远距离输配,因此热网规模远小于电网。据统计,中央空调系统中冷()空气输运系统的能耗可以占到其总能耗的绝大部分[3],导致中央空调系统的能耗偏高。同样的问题在水源热泵系统中也非常突出,值得关注。

1.   能源利用的单耗分析

单耗分析思想是宋之平教授提出的[1,2]。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对于任一能源利用过程,其平衡关系可以一般性地描述为燃料=产品+耗损,即:

                    Bs·ef =P·epBi·ef                                    [kJ]  

 

式中,ep, ef分别表示单位产品和单位燃料的值;P表示产品产量;Bs表示燃料量;ΣBi为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耗损所对应的煤耗。

产品是多样的,其是不等价的,如电()与热、不同参数的热量、海水淡化的产品淡水以及化工产品等。但是,任何产品的是一定的。任何的不可逆因素都必然造成产品产量的减少或单位产量燃料消耗(简称燃料单耗)增大。因此,对于任何能源利用过程,单耗分析模型都可以一般性地表示为:

 

                  b=Bs/P=bmin+Σbi  

 

式中,bmin=ep/ef[1,2]为生产该产品的理论最低燃料单耗,即在无任何耗损存在时的产品燃料单耗,Σbi为系统各子系统设备的耗损引起的附加燃料单耗之和。

只要我们知道某一产品的实际燃料单耗,就能很方便地计算出其生产过程的第二定律效率(效率)

 

             ηex=P·ep/Bs·ef =(ep/ef)/(Bs/P)= bmin/b
        

根据式,我们不难理解产品的理论最低燃料单耗以及生产过程的附加燃料单耗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际意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该产品生产的节能潜力及最需要改进的环节。表1列入了部分产品的理论最低燃料单耗[1]和实际值,能源利用的节能潜力略见一斑。

 

1  部分产品生产的单耗分析                     (t标煤/t)

名称

水泥

原油

电力

海水淡化

供暖热能(20)

理论最低

0.216

0.025

0.90

0.014

0.007

123g/kWh

0.00028

2.33kg/GJ

实际值

0.6751

0.1592

5.233

-

-

366g/kWh4

0.00775

52.46kg/GJ 6

效率(%)

32

15.7

17.2

-

-

33.6

3.64

4.44

注:(1).宝钢2004年的数值;(2).全行业2005年平均值;(3).电解铝电耗15000kWh/t,按366g/kWh计算燃料单耗;(4).2006年平均值;(5).河北沧东发电有限公司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的数值;(6). 热效率为65%的锅炉房集中供热。

 

一种产品的比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计算得出的一个确定数值,许多产品的实际燃料单耗值的计算不一定需要进行能源利用全过程的第二定律分析,而可以直接由其标准煤耗与产品产量计算出来,也可以根据行业的统计数据计算。有了产品燃料单耗,其效率可以直接计算出来。从表1不难看出,基于单耗分析的第二定律效率可用于评价一切能源利用,它使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用于能源利用的统计分析与评价成为了可能,这对能源利用及其科学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锅炉房集中采暖供热的热效率可达65%,但其效率只有4.44%;即使热效率达到100%,其效率也只有6.83%,非常的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供热是低品位能源需求,采用高品质的化石能源燃烧直接供应,违反了按质用能的原则。

NC200/145MW两用机的供热燃料单耗仅是锅炉房集中供热的46.5%,相对于锅炉房供热显然是节能的,但其供热过程的效率也只有9.55%,说明其节能的潜力还很大。

尽管我国电力生产的供电燃料单耗比国际先进水平要差许多,即便如此,电力生产的第二定律效率(效率)仍是所有能源利用系统中最高的。不少人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常常说电力生产的效率低,实际上是一种不科学的认识。

综上所述,单耗分析是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分析方法,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研究分析了能源利用的生产供应、网络输配及终端用户使用之全过程,而不是某一个环节,因此是最全面的热力学分析方法。事实上,只有掌握了终端产品的燃料单耗,才能真正回答能源利用系统是否节能的问题,基于单耗分析的能源利用效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二定律效率,任何其它的分析都是不完整的。

2.   能源利用的评价原则

一次能源输运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这部分能耗在研究一次能源远距离输运合理性的时候是必须给予充分考虑的。但是,如果将一次能源输运能耗计入能源利用系统的分析,则不仅使问题复杂化,更重要的是对实际能源利用系统不公平。而在“标准煤”的概念下,一次能源开采、输运过程及燃料的某些差异所产生的问题就被消除了。基于标准煤,能源利用过程热力学分析的资源口径就得到了统一。

用能的目的多种多样,满足同一用能目的的供能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何针对用能目的进行能源利用的分析与评价是能源利用的一个核心问题:究竟哪一种能源利用方式是节能的或节能潜力是多少?

为更好地进行能源利用的评价,有必要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对“用能目的”进行“产品”界定,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供热是能源利用的一大类,可分解为工艺负荷和采暖负荷两类,不同的供热需求,要求不同的供热参数,因此需要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对供热负荷的品位进行界定[1,2],只有针对同一品位的热产品的能耗对比分析也才具有本质意义。对于钢铁、冶金、化工、海水淡化的产品淡水等具体工业产品,纯度是表征产品品质的重要指标,只有针对同一品质产品的能耗对比分析才有意义。交通运输常用“百公里油耗”作为评价指标,但这是不全面的,交通运输产品的科学定义应该是“吨公里”,即吨公里油耗才是评价交通运输的科学指标。对于风机、压缩机、水泵等流体机械,科学的产品定义是“流量扬程”(对照非平衡热力学关于耗散功的定义:热力学流热力学力)[5]能源利用的分析与评价必须建立在产品等价的原则基础上

众所周知,任何终端用能目的都可以有多种供能方式满足。比如,对于采暖供热,我们可以选择锅炉、热电联产、分布式热电冷联产系统、热泵以及电热膜等技术;对于钢铁冶炼,我们可以选择基于燃煤的高炉、转炉,也可以选择电炉等,高炉煤气和余热可以回收利用,或发电、或供热等;对于海水淡化,我们可以选择锅炉或核能蒸馏海水淡化,热电联产蒸馏海水淡化,也可以选择电驱动的机械压缩蒸馏以及反渗透海水淡化等;对于制冷空调,我们可以选择直燃型吸收式制冷、热电冷联产、压缩式制冷等。分析这些终端用能目的,我们不难发现任何的能源终端利用可以归结为热、电两种主要形式,这是能源利用的共性所在。但是由于热、电之间存在不等价性,如何处理热、电的不等价性成为目前能源利用系统的分析与评价的一个难题。

之所以说是一个难题,是因为任何的处理方法都具有人为规定性[6],完全取决于研究人员的主观判断和经验,至今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这使得针对终端产品的能耗指标缺乏可比性。那种认为热电联产发电没有冷源损失,就一定存在所谓的“好处”,因此需要合理分摊的观点无助于问题的解决[7~9]

不但如此,由于能量具有可相互转化性,任何用能目的都可以用“电”来实现。不同发电技术的供电燃料单耗(供电煤耗率)不同,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网输配系统及输送距离的损耗不同,因此通过电网到达各个用户终端的“电”具有的燃料单耗也不同,这是客观事实。但如果将发电及其输配系统的损耗计入终端用户的能耗分析,对终端用户的用能系统评价既不公平,又很难计算准确,这一问题似乎成为能源利用分析与评价无法克服的困难。

我们知道,“标准煤”概念的采用,消除了一次能源开采及输运环节的影响,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基于电网平均供电燃料单耗确立“标准电”,用于计算所有从电网取电的终端产品生产的燃料单耗,则可以消除电力生产及输运环节的影响。

由于热电联产供热是以减少机组发电量为代价的,如果我们将减少的发电量视为其供热的当量电耗,这部分电量与机组实际发电量完全等价,籍此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计算热电联产供热燃料单耗。更由于热网输配环节需要消耗相当比例的电(),基于电量,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分析热网输配环节对供热燃料单耗的影响。这一点对于暖通空调系统至关重要,因为低品位自然能源和余热利用是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的一个重要途径[3,10],但是低品位之后,由于温程的降低,所需载热质的流量大幅度提高,用于载热质输运的电()消耗大幅度提高,从而加大暖通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此,终端产品生产的二次能源消耗可以用(当量)性能系数或(当量)电耗率指标评价。这里统一地用下式表示[11-17]

                 ECOP=Qh/(EECR+ΣWp)  [-]  

                          或,eecr=(EECR+ΣWp)/P        

 

式中,Qh为供热量或制冷量[kW]P为产品产量[kg/h, m3/h, kgkm, etc.]EECR为生产QhP产品的(当量)电耗[kW]ΣWp为输运电()之和[kW]ECOP(当量)性能系数[-]eecr单位产品产量的(当量)电耗(不同的产品形式,量纲不同)

直燃型的产品燃料单耗可直接计算,电驱动设备所耗的是标准电(b*n(e)),热电联产按当量电耗与流程泵功之和( + )计算供热煤耗,因此产品燃料单耗为:

 

                     b=b(e)·(EECR+ΣWp)/Qh= b(e)/ECOP     

 

                                 或,b=b(e)·(EECR+ΣWp)/P =b(e)·eecr       

 

()在热力学分析中被看成100%[18,19],所有网络输配都必须消耗一定的电(),即消耗的是100%,因此这种基于电量的终端产品的燃料单耗计算方法实质上是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分析方法。

显然,将二次能源基于电量的等价化处理是分析终端能源利用的关键,也是能源利用分析与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次能源的这种等价化处理不仅使热电联产供热燃料单耗与其它供热方式直接可比,更重要的是其供电燃料单耗与相同初参数的凝汽式机组持平,因此所有涉及发电的联产系统的供电燃料单耗都应与其它凝汽机组比较,以进行机组优劣的排序(参见图4),从而彻底解决了困扰能源利用分析与评价的难题。

3.   能源利用的三个层面与能源利用的评价基准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18],并且将机械功、电功等看成100%,即第二定律将能源利用分成能量与量两个层面。但实际上,由于不可能100%转化为实际的功量(电量)量与实际的功量(电量)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从技术层面,仅将能源利用分为能量与量二个层面是不够的,应细分为能量、量和功量(电量)三个层面。

根据一般化能源利用系统,能源利用的热力学分析与评价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可比性”问题,即评价基准问题。能量、量与功量(电量)能源利用的三个层面,能源利用的评价基准必然是三者必居其一。

众所周知,能量与能量之间存在不等价性,如果以能量为基准(热力学一定律基准),其评价指标之间将缺乏可比性。但是,如果以为基准,将各种等价处理,虽然较之能量基准有一定的进步,但本质上没有解决可比性的问题。这里,我们以多联产系统为例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假定多联产系统有两个产品P1, P2,我们不难根据式写出其相应的平衡方程:

 

       Bs·ef =P1·ep1+P2·ep2Bi·ef   [kJ]     

 

根据式我们知道,不同的产品,其理论最低燃料单耗bmin=ep/ef是不同的。如果忽略两种产品之ep1ep2的不同,则不仅存在人为规定性,而且还意味着放弃了分析方法所遵循的能量有品位不同的基本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 也不合适作为评价基准。

根据热力学,是体系经可逆过程达到与环境相平衡的状态所作的理论最大功量,因此也常被称为作功能力。根据的定义,我们不难理解在能源利用过程中,任何的耗损本质上都是实际功量的减少,即耗损≡功量损失

综上所述,能量和量都不适合作为能源利用的评价基准,那么非功量莫属了。由于功量与电量基本等价,电量具有良好的输配及计量特性,因此本文认为能源利用的评价基准应建立电量的基础上。

4.   热电联产机组的临界热电比和节能条件

热电联产供热及供电燃料单耗取决于煤耗分摊方法。假定某种分摊方法得到的供热及供电燃料单耗分别为btp(h)btp(e),则热电联产总能系统的煤耗量可以表示为:

 

             Btp= btp(e)·W+ btp(h)·Qh                                      [kg/h]   

 

为了简化比较,假定热电联产总能系统的供电量W由“标准电b*n(e)”机组承担,供热量Qh由工业锅炉房替代,则替代方案总能系统的总煤耗量可以表示为:

 

                 Btb= b*n(e)·W+ bb(h)·Qh                            [kg/h]      

 

式中,bb(h)锅炉房供热的燃料单耗,[kg/GJ]b*n(e)为标准电的燃料单耗[kg/kWh]

与替代总能系统的比较,热电联产总能系统节煤量为:

              ΔB= Btb-Btp=(b*n(e)-btp(e))·W+(bb(h)- btp(h))·Qh        [kg/h]

ΔB=0,与锅炉房集中供热的替代总能系统比较时,供热机组的临界热电比为:

              [Ψ]=[Qh/W]=( btp(e)-b*n(e))/(bb(h)- btp(h))

显然,只有供热机组的热电比Y大于临界热电比[Y],热电联产总能系统才能取得节能效果。因此,总能系统的节能条件是:

                     Ψ>[Ψ]

上述公式既可用于特定工况,也可用于年度周期的综合评价。对承担采暖负荷的供热机组,年度周期的考核十分必要。

供热机组供热抽汽量的增大,热电比随之增大。当机组为背压机时,热电比达到最大Ψmax,如果这时仍不能满足上述节能条件,则说明供热蒸汽压力与热用户所需参数匹配不合理,或热电联产机组自身的热力学性能较差,该热电联产供热方案缺乏合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电力技术的快速发展,标准电的燃料单耗b*n(e)会逐年降低,热电联产机组的临界热电比随之提高,即电力技术的发展要求供热机组的热力学性能同步提高,否则难以满足总能系统的节能条件。

 

2-a. C50-90供热机组总能系统



 2-b. 替代总能系统

2  额定工况下的总能系统能量平衡图


3-a  C50-90供热机组总能系统



3-b  替代总能系统

3  总能系统全年能量平衡图

 

国产C50-90供热机组为例,采暖抽汽压力为0.118MPa,供热抽汽量180t/h,采暖期4个月,其他时间为凝汽运行。机组额定工况下的供热量393.1GJ/h,供电量45.5MW,燃煤25.4t/h,如图2-a所示,全年机组燃煤共222580吨,如图3-a所示。另外,图2-a中附注了不同热耗分摊方法的比较,仅供对比参考。替代总能系统为标准电(N300MW机组供电燃料单耗330g/kWh)+锅炉,考虑8%的电网损失,锅炉热效率65%,采暖期也是4个月。若以额定工况考查,替代总能系统燃煤35.6t/h如图2-b所示,热电联产总能系统节能10.2t/h。但若从全年考查,替代总能系统供相同的电量和热量之全年燃料消耗量为220150吨,如图3-b所示,全年热电联产机组总能系统全年亏损燃煤2430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计算是以电网N300MW机组供电燃料单耗(标准电)为基准的,由于选择的基准水平相对偏高,才使得该供热机组总能系统全年周期内不节能,实际热电联产总能系统是否节能可根据电网平均供电燃料单耗核算。因此,“评价基准”问题是判别总能系统节能与否的关键所在,必须尽快解决,否则有关节能的问题将永远纠缠不清。

1.   评价基准的特性与选择

从式,我们不难看出标准电的燃料单耗 在评价能源利用中的基准作用。尽管我们很容易明白这种基准作用,但是由于(a).电网很大,机组型式很多,性能相差很大;(b).我们很难弄清所消耗的电量究竟来自哪一台机组;(c).电网负荷变化很大,尤其是采暖与空调负荷的增大,加剧了电网负荷的峰谷差。(d).电网中绝大多数机组的负荷不会固定不变,而机组的供电燃料单耗随负荷的变化而变化。电网机组的这种运行条件及其复杂性,几乎使我们无法确立统一的评价基准。

实际上,大气压不断波动变化,但并不能阻碍人类确立“标准大气压”,海水潮长潮落,也未能阻碍人类确立“基准海平面”。如果从确定基准的角度,上述影响因素就变得很容易处理了。我们可以选择电网平均供电燃料单耗为评价基准,也可以选择电网主力机组之额定工况下的供电燃料单耗为评价基准,完全可以忽略作为基准的物理量本身也在变化的问题。





4   标准电的燃料单耗

 

另外,随着电力技术的进步,电网平均供电燃料单耗逐年降低,从1998年的404g/kWh下降到2006366g/kWh。从能源科学管理和推进技术进步的角度出发,所选择的标准电的燃料单耗应能适应电力技术的发展,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本文建议选择电网主力机组在额定工况下发出的电作为标准电,如果其供电效率为b*n(e),则标准电的燃料单耗为:

 

b*n(e)=123/η*n(e) [g/kWh]

 

4展示了不同压力等级的国产燃煤发电机组以及先进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供电燃料单耗,如果以2006年电网平均供电燃料单耗为基准,则超高压及以上压力等级的燃煤机组是节能的;而基于标准电,则只有亚临界压力等级的燃煤机组才是节能的。

 

事实上,电网主力机组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二十世纪70-80年代,以电网主力机组是超高压20kW机组,90年代至今已逐步从30kW机组过度到60kW机组。因此,选择电网主力机组的供电燃料单耗为基准,使评价基准具有相对性,发展性与区域性的特点。

众所周知,无论是作为价值基准的24K黄金,还是作为海拔高度计算的海平面,以及作为压力度量的标准大气压等,几乎所有的基准都是相对的;它们都是公认的基准,均被广泛采用;这些基准的确立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显然,基准的相对性不妨碍基准的科学性。基准的相对性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不适合作为评价基准,因为100%纯度的黄金与“0耗损都是无法实现的,不具有相对性。

基准的发展性是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老的技术落后了,就会被新的技术所取代。事实上,人类的评价基准是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调整变化着的。需要强调的是,基准的发展性不意味着任意改变,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作为科学基准的东西应以达成广泛社会共识为前提,这完全可通过协商等方式解决。

基准的区域性是指不同国家与地区、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其经济、技术发展是不平衡的,人口、资源条件也不尽相同,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基准的相对性、发展性与区域性的特点说明,能源利用的评价应遵循实事求是原则、与时俱进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事实上,电气化已经成为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单位电量的国民生产总值评价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电量消耗也反映了不同地区民众生活水平。因此,电量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评价基准。

建立统一化的能源利用评价基准,也是建立能源利用环境影响的绩效性评价指标的关键,对于开展全局性污染总量控制机制研究将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20]

1.   结束语

基于单耗分析的能源利用效率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二定律效率,可以用来评价一切能源利用,任何其他的效率都不足以全面反映能源利用的有效性。

能源利用的单耗分析及一般化能源利用系统的分析表明,能源利用存在客观统一的评价基准。建立能源利用的评价基准就是建立一个共同的尺度,是判别总能系统节能与否的关键所在,须尽快解决,否则有关节能的问题将永远纠缠不清。

任何一个评价基准,都必须以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为前提,因此,需要开展能源利用的评价基准的公开、公平的研讨,由大家共同确立,为使其具有法力效应,须有政府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和推动,任何人单方面确立评价基准是毫无意义的。

事实上,每年都有很多的学术文章在讨论某种技术或方案的技术经济性,实际上都是基于自己的评价基准在进行分析论证,比如拿一两个特例进行比较等,这种局面应尽早改变。

 

     

[1]   宋之平,“单耗分析的理论和实施”,《中国电机工程学报》,Vo1.12No.41992

[2]   宋之平,“能量系统单耗分析”,《热力学与第二定律分析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6

[3]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7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4]   周少祥等,胡三高,宋之平,梁枫,“单耗分析理论与结构系数法的对比分析”,《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第4期。

[5]   李如生编著,《非平衡态热力学和耗散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年。

[6]   宋之平,“试论联产电厂热电单耗分摊中的主观规定性与客观实在性”,《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7年,第4期。

[7]   冯霄,钱立伦,“热电联产中热、电分摊比的合理确定”,《工程热物理学报》,1997年,第4期。

[8]   Marecki J.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Generating System. London, Peter Peregrinus Ltd., 1998.

[9]   Hu S D. Cogernearion. Reston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85.

[10] 周少祥,胡三高等,“凝汽机组低品位化供热改造及其应用前景”,《热能动力工程》,2004年第2期。

[11] 周少祥,“能量系统性能评价基准的研究”,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1997年年会论文,河南洛阳。

[12] Zhou Shaoxiang, “The Unified Benchmark Evaluating the Thermodynamic Performance of Energy Utilization Systems”,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fficiency, Costs, Optimization, Simu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f Energy and Process Systems, Guanajuato, México, July 7-9, 2004.

[13] 周少祥,胡三高,“总能系统与能源利用的统一性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动力工程》,2001年第1期。

[14] Zhou Shaoxiang, Hu Sangao, Li Hongtao and Liang Shuangyin, “An Alternative Index for Evaluating Cogeneration Heating System”, Taies’97, Beijing, China, 1997.6.

[15] Zhou Shaoxiang, Hu Sangao, Liang Shuangyin, “The Critical Heat-Power Ratio of CHP Plant” [A], Edited by S.R. Penfield, Jr. Proceedings of the 1999 International Joint Power Generation Conference [C]. Burlingame, California, USA. ASME, 1999, 505-510.

[16] 周少祥,胡三高,“海水淡化过程统一性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水处理技术》,2001年第2期。

[17] 周少祥,胡三高,陈庚,“制冷过程的统一性性能指标”,《现代电力》,Vol.16No.31999

[18] 宋之平,王加璇编著,《节能原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年。

[19] 曾丹苓,敖越,等主编,《工程热力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20] 周少祥,胡三高,程金明,“能源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统一化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第1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693-36156.html

上一篇:中国足球成了国际笑料!
下一篇:关于水蒸汽凝结以辐射方式释放潜热之实验验证问题的思考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