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新疆的瓜果为什么这样甜

已有 8592 次阅读 2008-8-25 12:04 |个人分类:新疆特写| 气候, 新疆, 瓜果

 

新疆的瓜果为什么这样甜

 

(2008-8-25公布于气象港,孙祥彬)

新疆的葡萄就是甜

新疆种植葡萄的自然资源,优势十分突出:
(1)气象条件优越。一是积温高、无霜期长有利于葡萄生长发育。二是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则有利于积累糖分,制造香气和色素,可显著地提高果品品质。三是空气相对湿度低,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且又有利后期制干加工。
(2)新疆为灌溉农业,可使种植者根据葡萄需水要求灌水,以大幅度提高产量与品质。
(4)新疆多为沙土或沙壤土,尚有大面积戈壁地,土壤通透良好、氧化作用强烈、地温相对较高,为根芽生长和吸收利用养分提供了良好环境。
(5)新疆的冬季气温、地温相对较低,持续时间较长,在埋土情况下,不但可顺利越冬,尚可较好地满足葡萄休眠期的需冷量,使第二年芽眼萌发率高,生长健壮。
新疆葡萄产区的热量条件类型多,有炎热、温热、温暖、温和等区域。丰富多彩的热量条件满足了不同成熟类型葡萄品种栽培的需求,既可生产鲜食和酿酒葡萄,又能生产制干葡萄。
葡萄耐寒性较差,休眠期芽眼可耐-15℃的低温,在-16~-17℃时发生冻害。新疆由于冬季寒冷,因而葡萄越冬必须埋土防寒。
葡萄品质一般用浆果含糖量和含酸量衡量,糖、酸含量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含糖量与其生长发育不同时段的积温和平均气温均呈正相关,详见下表。
葡萄含糖量、含酸量与生长期气象条件的关系
 
积温、平均温度
日照
相对湿度
葡萄含糖量
正相关
正相关
负相关
葡萄含酸量
负相关
负相关
正相关

可晒瓜干的哈密瓜

早在1000多年以前,新疆已有哈密瓜的种植。天山南北的多数绿洲,都可以种植哈密瓜,全疆年产鲜瓜约50万吨。新疆产自吐鲁番和哈密盆地的“红心脆”、“黑眉毛蜜极甘”、“网纹香”、“香梨黄”以及民丰县的“安迪河”、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的“伽师铁皮瓜”等品牌哈密瓜,瓜肉含糖量平均可达12%~18%,肉质细嫩,芳香浓郁,是哈密瓜中的精品。
哈密瓜品质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果实含糖量(可溶性固形物)的高低。含糖量除与品种和栽培技术有关外,还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哈密瓜整个生育期间,尤其是果实膨大至成熟期间气温高,气温日较差大,空气干燥,日照充足,适当控制灌溉,有利于糖分的积累,提高品质,过量的灌溉会降低哈密瓜含糖量。
哈密瓜除供鲜食外,还可制作瓜干、瓜脯、瓜汁。瓜干的生产目前仍以自然晾晒法为主。晾晒瓜干的哈密瓜要肉厚、肉细、肉色为白色、成熟度95%、含糖量只要>8%就可以。哈密瓜晾晒期间以空气干燥、降水少、温度高、日照足、微风和无沙尘天气为好,晾晒时间10~15天。
哈密瓜的干物质中,含有4.6%-15.8%的糖分,还有钙、磷、铁等元素,其中铁的含量比鸡肉多两三倍,比牛奶高17倍。新疆人爱吃哈密瓜,认为多吃瓜可以祛病延年,哈密瓜的瓜蒂瓜籽可入药治病,瓜皮喂羊能促肥增膘。哈密瓜实在是新疆的一大宝!

闻名遐迩的库尔勒香梨

在1000多年以前,塔里木、吐鲁番等地已有了梨的栽培种植。现在,新疆梨树资源在天山南北都有广泛分布,全疆的梨有58个当地品种和80多个从内地引进的优良品种。其中库尔勒香梨更是遐迩闻名。它不但品质优,而且梨树寿命长,百年老树并不罕见。
库尔勒香梨果实大小适中,形如纺锤,果皮黄绿,阳面有红晕。皮薄肉细汁多,香味浓郁,酥脆爽口,总含糖量为10%以上,维生素C含量也比较丰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产品销到东南亚等地。
香梨喜光、喜温,较耐高温,抗寒力中等。年生长周期从3月底、4月初到11月。香梨的芽萌发和落叶始期为日平均气温10℃左右,开花到果实成熟是在日平均气温≥15℃的时段内完成的。生长期约220~230天,需≥10℃积温3400℃·d以上。
库尔勒、尉犁和巴楚、喀什、麦盖提等地区以及阿瓦提、阿拉尔、库车、沙雅、新和到轮台一带、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均能满足香梨对光热条件的需求。

南疆的核桃品质好

核桃古籍称胡桃、羌桃,新疆是我国最早种植核桃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核桃主要产区之一,2004年核桃产量1.81×104t。全疆均有核桃种植,特别是在南疆绿洲,农家种植十分普遍。新疆核桃普遍具有壳薄、果大、含油率高等特点。阿克苏、和田、叶城等地有中国最优的核桃品种:纸皮核桃、薄壳核桃、露仁核桃、穗状核挑、早熟核桃等。
核桃树属温带落叶乔木,喜温、喜光,抗逆性强。是干果、油料、木材、药物四用树种,经济价值高。核桃仁是营养价值很高的干果,含有17%~27%的蛋白质,60%~70%的脂肪,还含有钙、磷、铁、钾及维生素A、B、C等营养成分;核桃油为高级食用油,含有丰富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益。还可调配制作上等油漆及绘画颜料;核桃树木质坚硬,纹理细密,可供建筑、雕刻和制作家具之用;核挑树叶、树皮、果皮含有单宁,可充染料,鞣制皮革,制造土农药;核桃壳能制成优良的活性炭;核挑还是一种药材。核桃树由于其根深叶茂,树形美观,覆盖面宽,加之树龄长,虽百年老树仍然枝叶茂密,非常适宜作新疆温暖地区绿化和改善环境的树种。
核桃产区适宜生长的气象条件:年平均气温为9~12℃,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30℃;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在40℃以下,无霜期150~220天,日照时数不能<2200小时。土壤过湿或过干对核桃生长结果都不利。
南疆核桃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芽开始膨大。吐鲁番盆地成熟期在8月中旬,塔里木盆地多在9月中旬,核桃从受精到坚果成熟需130天左右,10月底至11月上旬落叶,进入越冬休眠期。
核桃生产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生长期的热量和越冬期的低温,而生长期的热量是主要影响因子。主要气象灾害有越冬冻害、春季霜冻、风沙和浮尘、有害高温和干热风等。

新疆石榴人人夸

石榴,又名若榴、丹若、沃丹、金罂、天浆,维吾尔语称“阿娜尔”。石榴原属亚热带果树,在热带地区是常绿树,一年可二次开花、二次结果;在温带地区则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石榴果外形独特,籽粒晶莹,甜酸可口,营养丰富。可加工成果汁、果酒;根皮和果皮可制药、印染和制革。新疆石榴栽培历史悠久,集中种植区在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的阿图什和喀什、和田地区。以皮山和叶城的大籽甜石榴最为著名,含糖量一般在16%以上,而且果皮薄,籽粒大,味甜多汁,品质最佳。新疆石榴普遍比内地大而甜,保存的时间较长,翌年三四月,市场上还可买到。
石榴喜温、喜光、较耐干燥。石榴生长期,需日平均气温≥10℃的日数180~190天,积温3500~4100℃·d并保证充足的需水量。石榴叶芽膨大在4月中旬;开花座果一般在5月下旬开始,6月下旬结束;果实成熟期在9月,气温一般为17~22℃;10月中旬后,石榴逐渐进入休眠越冬期。新疆冬季寒冷,石榴需埋土越冬,埋土时间大致在11月底前后。
风沙、浮尘会减少光照和引起花、叶污染,影响石榴的授粉和光合效率。

品质出众的杏产品

杏树耐旱、耐贫瘠、抗严寒。新疆是杏的原产地之一,伊犁河谷有野生杏林,新疆是中国产杏第一大省(区)。
杏是多年生落叶木本果树。生长期平均为230天,不同地区可相差一个多月,吐鲁番盆地为248天,地势较高的阿合奇和天山山间盆地拜城、焉耆等地为211~217天。各物候期吐鲁番盆地出现较早,塔里木盆地基本上是由南向北推迟,北疆较晚,同一品种各物候期比南疆推迟15~30天。落叶后杏树为适应冬季的严寒,进入休眠期。
杏是喜光性很强的果树。光量充足,杏树生长良好,且能缩短生长期,促进花芽分化,增进果实品质和色泽,增加果实糖分和维生素含量。新疆杏产区,太阳辐射量多,光质亦好,日照时间长,光对杏的需求均能满足,产品的突出特点是果面色泽鲜艳亮丽,果肉质细,香气浓,营养丰富。南疆生产的杏含糖量多在16%以上,最高可达25%,含酸量仅0.5%~1.0%;Vc含量多在9.1毫克/100克~15毫克/100克,最高可达23mg/100g。杏仁香甜,营养价值高,含蛋白质23%~27%,粗脂肪50%~60%,还含有铁、磷、钾、钙、锌等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尤其是VE对人体具有抗衰老作用,而杏仁甙又是抑制肿瘤生长的良药。
南疆的夏季(6~8月),气候炎热、相对湿度仅有30%~50%,收获的鲜果可直接在室外晒成杏干,平均3.3公斤鲜果可晒制1公斤杏干,晒制的杏干色黄褐而透明,肉质柔软,味甜。

得天独厚的瓜果之乡

由于新疆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强、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造就了新疆瓜果的优良品质。新疆瓜果含糖量一般要比东部地区高出1/5以上。另外,瓜果中的含酸量与瓜果成熟期的气温密切相关,高温有利于瓜果中酸的代谢分解,因而新疆瓜果中酸度低。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新疆瓜果品种很多,这里有中国面积最大的野苹果林、有中国核桃最优的品种、有含糖量最高的葡萄(最佳品种无核白葡萄含糖量达20%--27%)。还有优质加工杏、大籽甜石榴、黄肉桃、无花果、巴旦木和糖心苹果等享誉中外的产品。这些瓜果含糖量高,含酸量低,风味独特,倍受人们喜爱。中国人每年吃瓜果最多的省区是新疆,人均年占有量为100多公斤,远远高于国内水平,是名副其实的瓜果之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36032.html

上一篇:29届奥运会金牌数与名次的幂律
下一篇:国歌是否需要改?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