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龙珠 阅读,思考,体验宁静

博文

研究生教育反思录(1)-珍惜青春年华 精选

已有 6235 次阅读 2008-8-20 21:10 |个人分类:高等教育| 研究生教育反思录

引言:高等教育主要涉及教、学、管三方,大家各自乃至相互间对过去的功过是非做及时的总结和反思,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都将是有益的。本人拟在此不定期地写一些感想和认识,欢迎自己的研究生和其他博友们讨论和批评

-------------------

        近几周一直忙于全国建筑振动会议论文集审编,目前基本告一段落。再过一周就要开始新的学年了,虽然身心不乏疲惫,但是面对多位严重超期不能完成学位论文的博士生,对自己这些年来在上海交大指导博士生的得失还是不得不进行反思的。

        为了兼顾提高SCI/ EI检索论文的全国排名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上海交大自2000年前后起对工科博士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规定了至少发表(含录用)1篇SCI/EI源英文期刊和2篇国内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在满足此项条件下,尚须经历学科内部由至少5位教授参加的预答辩,论文进行修改合格后才能正式送报研究生院进行全国同行专家的“双盲”(原3位现改为2位专家与博士生、导师双方相互匿名)评审,只有全部“双盲”评审通过,方能进行正式答辩。即便如此,各学院学位委员会在每次无记名表决授予博士学位名单时,还要参考“双盲”评审中的学术评分和对上交存档学位论文的审阅,向学校学位委员会给出定性成绩排序,以便学校派专家重点核查处于最后排名的1~2篇博士论文的质量和提出是否能够授予学位的建议。或许就是确实实施了这一系列的质量监管措施(本学院相关学科近3年内就有2位博士生在授予学位环节被否而重新修改论文约达1年),近许多年来,上海交大博士生能在原来3年学制下完成学业的人数比例大幅下滑。目前博士生的学制已调整为4年(再可延长1年,但学校不再发放博士生基本生活费和不计导师教学工作),但到底博士生应该几年必须离校,上海交大研究生院至今没有加以明确,而对此导师也只能是一头雾水。

        调入上海交大后,2001~2003年间我在固体力学专业招收了7名博士生,其中4位博士生在入学后3.3~4.7年(平均4年)时间内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了博士学位;但现在尚有3位博士生在校满6年,且目前仍不能提交博士学位论文初稿,尽管他们中的2人早在一年多前就已基本达到了期刊论文发表要求。

        在上述已毕业的4位博士生中,只有一位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土木工程名校和名师。但他们在攻博期间的共同特点是,明白自己当前的主要职责,时间紧迫感强(催着导师做事),科研较为专心和钻研,能及时将科研所得整理成文并提交给导师和其他相关老师评阅,勤奋写作、不怕退稿。从他们进校前的学术水平来看,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尤其是博士生的自身努力),按期完成上海交大博士生学业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我觉得,这些同学具有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科研精神,不但有助于早日完成学业,而且对今后工作取得较好业绩也是十分有益的。令我欣慰的是,我在上海交大指导和与之合作研究的第一位博士生,毕业时即以出色的成绩被同济大学岩土工程学科聘为教师,成为近几十年来首位能到该校任教的上海交大土木工程方向的应届毕业生,且已于去年晋升为副教授和获得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第二位毕业生(原来学机械工程的)去年在宁波大学也已晋升为副教授和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在严重超期的3位博士生中,除我作为导师或许存在监管、指导不力外,在时间紧迫感、科研主动性、钻研精神、作息规则性、师生互动性等方面,他们自己似乎更应值得反思。我觉得,在社会工作竞争程度不减的形势下,将在高校攻博当成是社会的避风港,不但不可能是一种长久之策,而且对自己今后必须面对社会、参与竞争更是十分有害的。另外,现实也表明,这种对学业涣散现象的存在,对本学科群体后续博士生们的学习压力和风气是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的,理应按照有关规定尽快予以纠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70-35601.html

上一篇:体育精神vs商务赌博?
下一篇:这校园是有点大哈
收藏 IP: .*|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