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凭鱼跃 沈海军的航空与纳米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沈海军 同济大学 教授Email:SHJ@tongji.edu.cn /SHJ@nuaa.edu.cn 版权所有

博文

本博客又一科普文章成为高考模拟试题

已有 5002 次阅读 2010-7-7 15:39 |个人分类:教育教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继本博客<自然界中的“纳米高手>一文成为2009年杭州中考试题后,本博客的另一篇科普博文<纳米雾离我们有多远>再次入选成为2010年开封市高考模拟试题,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6b7b40100i5d8.html.

      具体试题如下:河南省开封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考语文试题

...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所谓纳米雾机器人是由一大群能自我复制的智能型纳米机器人组成,每个机器人实际上就是一个纳米颗粒。这些机器人身上都有12只手臂,还有接收天线,当需要什么的时候,只要往电脑中输入一个指令,电脑向空中发出无线电波,接到命令后的纳米机器人会立刻聚拢来变出你想要的东西。它们结构相似,具有遗传、繁殖及对外的应激能力;它们从出生、繁衍、执行各种任务,到最终衰亡,还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也就是说,它们还具有新陈代谢、生长、演变等特性。

   这是美国计算机专家约翰·霍尔基于目前纳米科技发展趋势提出的一种构想。那么,以当今的科技水平,科学家制造出这样的纳米雾机器人还存在哪些技术难点?

   一是繁殖问题,纳米雾机器人要在自然环境中存活,并在需要时快速自我复制,就必须从外界大气中补充、摄取新的物质。对比大气和生命遗传基因DNA的成分可以发现,大气中严重缺乏DNA中的磷元素,这意味着DNA无法在大气中顺利进行自我复制,此因素很可能成为纳米雾机器人在大气环境下无法繁殖的重要原因。试想,如果纳米雾机器人不能繁殖,它们就无法在自然界中存活;但反过来,如果其繁殖能力过强,加上在自然界中又没有天敌,一旦人类对其复制失控,这种纳米雾机器人将有可能迅速占领地球上的生存空间,直接威胁到其他生物,甚至人类的生存。二是能源问题,从可能的途径来看,纳米雾机器人的能量来源可依赖太阳能、摄取外界含能物质、由人类提供;前两种途径的可行性很小,第三种途径是通过人工电磁波等方式获取能量,这种方案相对可行,但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电磁波能量装置微型化。

   纳米颗粒的显著特点是表面积大,粒子表面的原子数多,周围缺少相邻原子,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很高的化学活性。这些机器人在空中飘浮,人类肉眼无法觉察,不知不觉中会以热运动的方式扩散进入人或动物体细胞内,在人或动物体内将“如同幽灵一样游走”,如果潜伏在细胞内就有可能诱发细胞病变,甚至可能导致癌症。一些预言家危言耸听地预言,纳米技术产生的这种纳米生物机器人,最终将会使地球变成一大团灰色的、黏黏糊糊的物质覆盖的纳米怪物。

5.下列对“纳米雾机器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纳米雾机器人是一大群结构相似、能自我复制,在空中飘浮,人类肉眼无法觉察的纳米颗粒。

B.纳米雾机器人身上都有接收天线和12只手臂,通过无线电遥控接受人的指令,快速变出人们想要的东西。

C.纳米雾机器人能及时和外界进行能量、物质交换,并且在大气中生存、繁衍,接受人类的命令,执行各种任务。

D.纳米雾机器人的组成个体表面积大,粒子表面的原子数多,周围缺少相邻原子,吸附能力很强,化学活性很高。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计算机专家约翰·霍尔设计的纳米雾机器人在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隐患。

B.纳米雾机器人在大气环境下无法繁殖的重要原因,很可能是大气中十分缺乏生命遗传基因中的磷元素。

C.从可能的途径来说,因为纳米雾机器人形体微小,所以电磁波能量装置微型化才便于它们携带和运用。

D.如果纳米雾机器人诱发细胞病变甚至导致癌症的话,是因为它们不知不觉中进入人或动物体细胞内,并潜伏其中。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纳米雾机器人具有遗传、繁殖、新陈代谢、生长、演变等生命特性,这实际上表明它们已经属于人造生命范畴。

B.无法繁殖不能存活;繁殖能力过强,又会威胁人类的生存。由此可见,纳米雾机器人的可控繁殖也是一个技术难点。

C.虽然近年的纳米科技在很多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制造纳米雾机器人仍任重而道远。

D.因为纳米雾机器人智能化程度很高,所以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将可能不断地自我完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56-341929.html

上一篇:本学期都干了些啥
下一篇:叫“近空间”、 “临近空间”、 “近太空”、“亚轨道”,还是“中层大气”(中间层)?
收藏 IP: .*| 热度|

16 周可真 桂耀荣 梁建华 刘立 丁甜 孙庆丰 迟菲 王启云 李学宽 高建国 许培扬 唐常杰 叶剑 王永林 chtang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