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和母亲在一起的最后一张照片

已有 5539 次阅读 2008-8-4 12:48 |个人分类:个人所思所想(08A)|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和母亲在一起的最后一张照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84日发布

 

200485日是母亲永远离开的日子,那时离老人95岁诞辰还不到10天。去年87日笔者发布博文《怀念母亲葛华奠老人(1909-2004)》(见附文),其中附有37幅照片,现在发布的是母亲生前和我们在一起的一张照片,以表达对老人的怀念。

 照片中在母亲身边的是戴洵同志,她是我的远亲、北师大历史系老领导。

 

********************************8

怀念母亲葛华奠老人(1909-2004

 

黄安年文  200787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母亲不仅是我们的亲人,而且是我们的榜样,为了永远怀念我们的母亲现在选发部分母亲生前的照片和想母亲告别时的照片在我的博客上发表。

 

附文

*********************************

母 亲 今 年 九 十 整(《红楼梦寻味录》代后记)(补充版,)

 

吕启祥文 发表:《老人天地》/2000年第3;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研究/200686日补充说明版

 

*学术交流网主持人2006806日按:值此母亲逝世两周年的忌日之际,再次发表启祥文章:母亲今年九十整(《红楼梦寻味录》代后记)。

*学术交流网主持人2006513日按:514日是母亲节,为纪念我们的母亲,特再次发表《母亲 今 年 九 十 整(《红楼梦寻味录》代后记)》一文。

*学术交流网200585日按:今天是母亲逝世一周年的忌日。遵照母亲生前关于后事一切从简的遗嘱,200486日上午母亲遗体在昌平殡仪馆火化,骨灰暂时寄安放在殡仪馆骨灰堂里。20041110日上午我们按照母亲生前的意愿,将她老人家的骨灰在苏州凤凰公墓特八区和父亲的墓地合葬。今天我们在家中放满鲜花的灵堂里,向母亲三鞠躬和默哀,表达我们的深切怀念之情。下面是19098月吕启祥所写《母亲今年九十整》一文。

*学术交流网主持人2004927日按:今天是我的岳母、吕启祥的母亲葛华奠老人九十五诞生日,为永远纪念老人家特重发《母亲 今年九十整》一文。

*学术交流网主持人黄安年20048522时按:我的岳母、吕启祥的母亲葛华奠老人今年九十五整,再过个把月,她老人家就要九十六了。我们多么期望老人家再过一个多月就能够亲眼看到日夜盼望的活泼可爱的来自美国曾外孙在她的身边玩耍,多么希望她老人家再过四年能亲眼在北京看到奥运会的举行,那时我们将同时为她举行白岁老人的生日庆典。我们还多么希望她老人家能健康长寿见证跨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祖国更加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这一切都被728日傍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所中断,老人因大面积脑出血已经重度昏迷住院6天了,为了抢救老人的生命,一个令人敬佩的具有高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的中国航空中心医院内二科的大夫和护士群体开始了异常紧张而有序的挽救高龄垂危病人的战斗,在内二科大夫们的精心组织下,他们日以继夜地全力抢救,已经数度从死亡线上将母亲的生命线上挽救过来,只要有1%的可能绝不放弃用100%的努力来争取。

在抢救过程中我们深感航空医院内二科的大夫和护士们遇到了一次巨大的挑战:面对一位入院时已经昏迷多时快96岁高龄的老人、大面积脑出血多达70毫升而且已经深入脑室,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并且已经创造了该院经抢救延长如此危重病人时间的奇迹,但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无法挽回的事实终于出现在今天下午328,经全力抢救无效我们的妈妈终于没有痛苦安祥地离开我们而去。在这个悲痛的时刻,母亲(1909814[农历]-200485)近一个世纪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历程不断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我们将永远怀念我们的母亲。我们也由衷地向航空医院发扬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精神的白衣战士们,向特别护工,向专程前来为老人值班和看护的亲朋好友们(杜春耕、何涛、张春梅、李金明、杨蔼仁、尹舜英、杨玉圣、周京京,胡玉坤、郑政、闻明以及准备87日来值班看护老人的肖军政等[以上名单依时间先后顺序])说一声谢谢你们。

遵照老人生前遗愿,在她走以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不给任何人带来不便。为追思老人,下面是我的妻子吕启祥1999年在老人90岁时所写的一篇短文,现再次发表在学术交流网上。

 

*************************************************************************

母亲生于1909年,今年整整九十岁了。

 

母亲延展了我的学术生命,开拓了我的人生阅历。我不愿按常例在母亲百年之后才来写祭悼文字,怀念生前、赞颂美德,因为她已无知无觉;我只愿她在有生之年看到这篇文字,明白她在儿女心目中的位置,了解自己的人生价值,则其欣慰当何如!

 

母亲并无高学历,然而她有文化、有教养;母亲并非完全的职业妇女,然而她有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母亲亦非纯粹的家庭妇女,然而她不惮琐屑、坚韧耐劳,恪尽为室为家为亲为长的一切天职。总之,母亲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却以她的普通平凡支撑起我们的生活和事业。虽然我们并不出色,但如若没有母亲这个后盾,只怕连这点事情都做不成。

 

十多年前在《红楼梦开卷录》的后记里,我曾述说自己怎样阴差阳错地走进了红学这个圈子;以后在《红楼梦会心录》后记里,又曾慨叹自身功力和悟性俱差,学术之路跋涉艰难。两次都叙及之所以还要为文以至出书,多半是凭借师长学友的教诲和关爱。如今《红楼梦寻味录》编就,又到了写后记的时候,除了一如既往地感念师友和读者而外,我不能不提及我的母亲了,可以这样说,我之所以有点读书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很大程度上仰赖她创造的条件。如果说,时间就是生命,人生就是一本大书,那么母亲不仅给予了我自然生命,同时也延展我的学术生命。

 

当代一位著名作家说得好,“《红楼梦》就是人生,《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你的一切经历经验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和共振。依据我自身的“涉红”经历,在《开卷录》后记里也说过,“对于《红楼梦》这部书,总要有一定的人生经验,才能领略它的好处;翻转来,它又能使人间接地认识社会,阅历人生。”我自身的闻见有限、阅世不深,母亲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阅历自然而然地成为我领会和感悟《红楼梦》的一种参照和依托。

 

她所走过的九十年的岁月虽无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也充满了离合悲欢、升沉起伏。如今人们见了她常道“老太太有福气”,实则母亲中年丧夫、晚年失子,按传统观念并无福气可言,照现代说法也是一种坎坷人生。父亲在五十年代初44岁已病故,当年四个孩子都尚在学,其难可知,母亲不等不靠,毅然走出家庭,自食其力,从头学起,辛苦劳累,在所不计。至七十年代末弟弟突发恶性脑瘤,英年早逝,这一打击对七十开外的老母何其沉重,一度意绪萧索,了无生趣,终于走出低谷,依旧坚韧地面对生活。此外亲属子女几十年来所遭受的种种沉浮变故,都使她身心承受种种压力,养成一种处变不惊、居安思危的人生态度。《红楼梦》中所谓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祸福相倚、好了归一的意蕴,正是从生活中浓缩出来的至理真谛。母亲对于升沉荣辱的平常心态往往是我领悟红楼意蕴的一种最切近生动的启示和参照。

 

所谓处世说到底就是处人,就是处理人际关系。都说《红楼梦》把人物写活了,很大程度是因为把人际关系写活了。偌大家族,上下左右、纷繁复杂、变幻莫测。处身其中,一方面是风波迭起,险象丛生;另方面亦有挚爱真情,天然韵趣。凡利名之心、货财之欲、一己之私膨胀,必定尔虞我诈、关系紧张;反之,则能将矛盾纠葛、误解积怨缩小,乃至化解。《红楼梦》写的似乎是一言一笑一饮一馔的生活琐事,若要处置得当,进退有据,分寸得宜,却有很深的学问。

 

体察作品中人物关系,每每不期而然地联系到母亲,她堪称处理人际关系的模范,自尊亲长者至后生晚辈、远亲近邻、新朋故交无不交口称道。算来母亲曾经搬过无数次家,变换过多种人文环境,不论在乡下、在上海、在香港、在广州、在北京,到任何地方她都能与邻居和睦相处、以诚相待。在家庭中,她侍奉我祖母至九十高龄,平素持家以俭、薄己厚人、宽容忍让,我叔叔和姑姑现在都已八十开外,还因母亲当年“长嫂代母”的风范,至今对她敬爱有加、关切备至。在亲子关系上,母亲的观念亦不泥于传统,从不视子女为私有,一任我们天南地北求学就业,比方五六十年代,我们有的分到东北,有的到了海南,有的到西北,当年都是比较偏远的地方、穷地方,她视为当然,从不阻拦。

 

而自1968年至今的这三十年间,母亲退休来到北京,和我同住。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和外子前十年的下乡、下厂、劳动、运动,近二十年间的教学、研究、出差、开会,无不以母亲作可靠的后盾,其间劫难欢愉,无不同当共享,特别是自我女儿出生,从小学、中学、大学、以至留学,无不渗透着老人的心血和期盼。确切地说,母亲在晚年成就了我们的事业和孩子的学业,使我们的家庭成为一个有老有小、互爱互补的和谐之家。我深切地感受到母亲处理人际关系中自奉甚俭、待人至厚、不图回报的一贯准则。她永远心态平和,处处着想他人,连对自己的子女亲属也是如此。

 

虽则我并不曾和母亲讨论《红楼梦》, 但她这种不慕虚荣、淡泊名利的平常心态,甘愿付出,不图回报的处人原则,透过九十岁的人生经历和三十载的共同生活,给予了我一种铺垫和参照,使得我在寻求作品真味和人生真谛时多了一份心得、一份印证。

 

今年因了偶然的机会得见《山阴天乐乡葛氏宗谱》亦即我外祖的家谱,其中有一篇外祖父的传,传中有云“君之文虽不得志于科举,而贡献社会,裨益乡土”,“中年以后,居沪为久,门墙桃李遍及江南。民二十后复执笔商务印书馆”,日寇侵华,“于一.二八前夕,毅然返里,在籍笔耕,对人绝口不言贫字,而于乡村公益,排难解纷,莫不倡导”,“清风亮节,安贫乐道”。可见母亲之为人品性渊源有自。传中又云“君文笔博雅弘达,乡先贤汤公寿潜而后,当首屈一指,积稿满箧,日本第一次侵略上海,悉付之一炬,半生心血,尽成劫灰”。在《会心录》后记中,我曾有憾于无从感应先辈的余泽流风,以文事论确乎如此,若以做人而言,则仍可从母亲身上感受其余绪。母亲不求子女闻达而安于平常,不希望我们做官而鼓励我们做事。在我想来,笔耕心织,当属做事,是符合先人心愿的吧。

 

本书收入19921999年间所写长短文章二十一篇,长的超过两万字,短的不足一千字,依其内容大致分成四组。“体悟红楼梦”等篇是近年来阅读作品的心得,其中两篇分别为提交1992年和1997年两次国际红学研讨会的论文。“入迷出悟话红楼”一文只三千字,是1998年秋在台北讲演的提要,以其比较简括,拿来做了“代前言”。有关红楼女性数篇是在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前后有所感发写成的,也算作为一个女性研究者的一孔之见。《红楼梦》与《再生缘》、与《鹿鼎记》、与李贺诗、与《金锁记》等篇则是对流源影响的一些考察,只拣我感兴趣的相关作品评说一番,够不上比较研究。后两篇曾收入《会心录》,因该书未在大陆出版,而《金锁记》一篇最初发在中国现代文学丛刊上,红学界朋友尝索阅而苦无书,故予收录。此外有关注释、书评、前言等一组几乎都是长文,大多在翻看爬梳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用的笨工夫不少。余下六篇均属千字上下短文,自问并不因短而塞责,记事说理,力求言之有物,读来有趣。最后还有一项附录,为辑录“四象桥残钞本”异文,主要是杜春耕兄的劳绩,此项资料或有读者会感兴趣,一并收入。

 

本书名之曰《红楼梦寻味录》,不消说是来自于作者“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喟。扪心自忖,“解味”是不敢说的,“寻味”倒符合实际。“耐人寻味”难道不是《红楼梦》读者包括笔者在内的共同感受吗! 至于寻到多少、味得深浅,那就凭各人的悟性和功力了。

 

 

二十世纪行程将尽,近年与友人同道合编一项资料,即本世纪上半叶红学评论汇要,辑入约300篇,至于本世纪下半叶则太繁富复杂,当留待来者。翻检个人所写除已编二集外,截止1999年尚有上述各篇计二十余万字,心想还是在本世纪内将它编就较妥,不管能否出版,也算告一段落、有个交代了。

 

新的世纪将何如?自己不能预知,更不能预支。只愿在此衷心祝愿母亲平安跨入新世纪,并在新世纪里安享晚年。即便此书在本世纪内不可能面世,这篇后记无论如何要在她九十周岁的1999年秋写出;即便此文不及发表,我也会在她老人家寿辰之际呈上,以达成本文开头所说的愿望。

 

启功先生年事已高,我不忍再像从前那样屡为题签去打扰他了。本书封面题签乃启先生昔年所题加集字而成。冯其庸先生为师为友,始终关心我的滴聚寸进,冯先生所题的书签今置于扉页。以上都得到两位老先生的同意。

 

最后,谨向给本书以面世机会的出版家和编辑者,致诚挚的敬意和谢忱。

 

写于19998月, 20013月修订

 

(说明:原载《红楼梦寻味录》第386-390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4月第1版。《老人天地》2000年第3期,第38-39页。)

说明:本文在200481日、84日分别重发,现在再发时按语有所改动。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学术问题研究/200485日再发;2004927日重发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学术问题研究/200585日母亲逝世周年版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学术问题研究/2006513日母亲节版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学术问题研究/200686日补充说明版

*********************************************8

附图37幅,均为即时拍摄。

12004713日和戴洵同志在一起,摄于家中。

220051110日在苏州凤凰公墓和先父合葬。

3.吕启祥在墓前向母亲鞠躬默哀告别。

4.吕启东在墓前向母亲鞠躬默哀告别。

5.黄安年在墓前向母亲鞠躬默哀告别。

6.吕启东在墓前向母亲鞠躬默哀告别。

7200485日母亲去世,母亲卧室遗像前摆放亲人的鲜花。

8.吕启祥在母亲卧室遗像前鞠躬默哀。

9.黄安年在母亲卧室遗像前鞠躬默哀。

101976年前母亲和90岁高龄祖母在北师大小红楼一栋三号住地前。

111974年母亲和祖母在颐和园。

12.母亲在八达岭。

13.母亲在定陵。

14.母亲在北师大校园内。

15.母亲在颐和园和亲人在一起。

16.母亲和小弟启泰(站立)及我们的女儿合影。

17.母亲在北海和启东、启祥合影。

18.母亲和小弟启泰在天安门合影。

19.母亲在颐和园。

20.母亲在动物园。

21.母亲在北师大校园。

22.母亲在居庸关和陈沛民姐夫、吕启端姐姐合影。

23.九十寿辰时的母亲。

24.母亲在和越洋亲人通话。

25200485日母亲去世,母亲卧室遗像前摆放亲人的鲜花。

26200485日母亲去世,母亲卧室遗像前摆放亲人的鲜花。

27.母亲的遗像。

28200486日在昌平殡仪馆母亲遗体火化前。

29200486日在昌平殡仪馆母亲遗体火化前摆满了鲜花。

30200486日在昌平殡仪馆火化后母亲的骨灰盒。

31200486日在昌平殡仪馆火化后母亲的骨灰盒。

32200486日在昌平殡仪馆灵堂向母亲告别。

33200486日在昌平殡仪馆仪仗队抬着母亲的骨灰走向安放厅。

34200486日在昌平殡仪馆骨灰安放厅母亲的灵位安放处。

35200485日下午在航空医院母亲临终前医生们作最后的抢救。

362004851525分母亲的生命迹象已经没有了。

372004851525分后母亲遗体在医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4162.html

上一篇:童庆炳著:《童庆炳谈文学观念》提要
下一篇:童庆炳著:《童庆炳谈文体创造》提要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