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汝清教授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qyang 看博客、写博客,快乐每一天! 上海交大杨汝清

博文

比赛还没有开始,兰迪走了

已有 7051 次阅读 2008-8-4 08:26 |个人分类:日记随想| 兰迪, 最后一课

                           

 

   文/青水洋

 

Randy Pausch教授一个多星期前走了。我CMU的老师和陶煜庭先生当天就发信告诉了我,但我一直处在沉思之中,不知道该写点什么。

今年38日我写了一篇博文“写给Randy Pausch教授的一封信”,然后英译本请陶煜庭先生和我CMU的老师转发给他。CMU的老师还答应会给他一个hard copy

我与兰迪80年代都在CMU,并同在一个楼。我是访问学者,经常参加计算机系博士生的活动,我们肯定见过面。但是我对他一点印象也没有,连他的同级同学沈为民也谈不出对他的印象。倒是李开复还记得他是外向、健谈,幽默、有表演天才的人。

200710月李开复为他写了一篇文章“引领你的一生”。上面是文中的两张照片,下面是一些摘录:

前不久,我的同学兰迪•波教授在我们的母校卡内基—梅隆大学做了一场风靡全美的讲座,题目是《真正实现你的童年梦想》。该讲座的视频在不同视频网站上被点播了上千万次。《华尔街日报》把这次讲座称为“一生难觅的最后的讲座”。在美国一些高校里,“最后的讲座”是著名教授退休前的最后一课。兰迪教授并没有准备退休,但是他患了胰腺癌,只剩下几个月的生命。这次讲座对他来说,竟真的是他一生中“最后的讲座”了。

  兰迪教授的感恩之心,以及他的真诚打动了他周围的人。我的一位朋友参加了那次讲座,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成年人在一起失控并痛哭。连我们最严肃的校长和一位最严厉的教授都被他打动而失声落泪。”

兰迪说:“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只能决定如何反应。我们不能改变手里的牌,但是可以决定如何出牌。”这充分体现出他乐观进取的心态和宽广的胸襟。我想,任何人如果有了这样的心态,无论是面对病痛的折磨还是人生的失意,他都能用一次次漂亮的出牌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

关于此次讲座,兰迪教授有两个结论:

  第一:“今天的演讲不是讲如何实现你的梦想,而是如何引领你的一生(lead your life)。如果你正确引领你的一生,因缘自会带来一切你所应得的。”

  我认为“Lead your life”这句话既简短有力又意味深长。 Lead your life”而不是 live your life”,也就是说,不要只“过一生”,而是要用你的梦想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诚、助人圆梦的心态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执着、无惧、乐观的态度来引领你的一生。如果你做到了这些,因缘会给你一切你所应得的。

  孔子说: “未知生,焉知死 。” 而兰迪仿佛想通过他的“最后的讲座”告诉我们:“如果你尽力地去实现你的梦想,那你才是真正地生活过了。对一个曾经真正生活过的人,死亡是一点也不可怕的。”

  第二:“今天的讲座其实不是为你,而是为了我的孩子。”

  这是多么珍贵的遗产呀!我相信他的三个孩子会依据他“最后的讲座”来引领他们的一生。我也相信,经过互联网的传播,更多的孩子会因为看过兰迪的“最后的讲座”,而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和更加精彩的一生。

李开复的这篇文章传播很广,对我国青少年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我在给兰迪的信中说:

今天我写信的主要目的是建议你了解一下中国气功的奥秘,反正我们都是“垂死挣扎”的人,多一条路总会是好一点。沉入水底的人还想捞一根稻草,何况,我觉得气功已是一根木头,或许以后能变成一条大船,能救起无数“垂死挣扎”之人。

    当然按我们中国人的话说,一切都是缘分,你能不能看到我的信,能不能求助于气功,一切都看缘分吧。

让我俩勇敢地开展一场友谊比赛,看谁能更慢地走向天堂。

我老师来信说,兰迪已离开匹兹堡,为了他3个幼小的孩子全家搬到了他丈人家。托人捎去的我信的hard copy也不知道他收到没有。

很遗憾,比赛还没有开始,他走了。

按我们中国人的话说,一切都是缘分,没办法。

兰迪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笑脸、勇气没有走。他的精神引领着许多人,包括我。

------------------------------------------

相关文章:写给Randy Pausch教授的一封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73-33922.html

上一篇:中国人应该怎么吃?
下一篇:浙东春游—绍兴沈园
收藏 IP: .*| 热度|

2 刘玉平 王安邦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