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夫子 默而不鸣

博文

【转载】美国、加拿大高校学术出版考察印象及启示

已有 4683 次阅读 2008-7-31 19:1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美国加拿大, 高校学术出版, 印象及启示


■不能过分夸大SCI对期刊乃至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评价的作用 

■要谨慎、恰如其分地使用SCI,要改变科技评价的方式和导向

■应当鼓励中国学者把更好的文章投向国内一流学术刊物

■作者来源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对于提升学术期刊的水平非常重要


学 术 性 高 质 量 影 响 力

——美国、加拿大高校学术出版考察印象及启示

教育部赴美国、加拿大高校科技期刊考察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科技迅猛发展,政府对R&D投入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科技论文的产出大国之一,有着中国科技期刊三分天下的高校科技期刊如何适应这个巨大的市场?高校科技经费快速增长,成果不断推新,如何在有效的学术信息沟通中获取重要的科技信息?如何在世界科技传媒中让中国高校科技期刊这类重要载体发挥应有的作用?

  带着这些问题,2006年10月22日至11月3日,由教育部组织的国外高校科技期刊和大学出版社考察团对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洛克菲勒大学、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高校出版社、图书馆和研究机构进行了考察。

  考察的主题内容为国外高校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经营、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等。考察团成员来自教育部科技司、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报刊社以及浙江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等。在不到2周的时间内,考察团以参观、座谈等形式对美、加两国上述学校的学术出版系统和运作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1 考察的总体印象

  通过仔细的考察和调研,我们对美国、加拿大的这些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出版得出了以下一些直观的印象。

1.1 编辑力量比较强,在业内有广泛影响,影响因子较高

  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出版社的科技期刊出版情况为例。洛克菲勒大学出版社目前出版3种医学类期刊,这3种期刊都是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知名医学类期刊。根据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2005年这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别达到了10.951、13.965和4.410。

  我们访问位于美国费城的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时得知,自1964年ISI出版了《科学引文索引》(SCI)以来,相继出版了SSCI和ACI,并通过ISI Web of Science将所有的这些检索系统融合在一起。同时,ISI Web of Knowledge作为一个通过互联网访问的重要学术信息整合平台,为研究人员提供了1900年以来的2.2万多种学术期刊及6万多种会议录,1963年以来的1 500多万个专利。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人文领域。

1.2 商业模式比较成功,免费服务和有偿销售相结合

  以HighWire Press为例,它是属于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一个分支部门,成立于1995年。它的成立是为了应对数字化时代对学术交流带来的挑战,并肩负起向出版者提供创新的在线服务,促进科学研究、知识传播和教育发展的使命。目前,HighWire Press的平台上已经集聚了来自北美和英国等140个出版单位的1 000种出版物、超过300万篇的全文文章,每天都有约600篇新的文章发布。平台上的出版物有一半是自然科学类的期刊,一半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期刊,拥有医学综合类期刊全球前6位中的5种期刊。斯坦福大学在1995年HighWire Press创立时有资金的投入,之后出版社自负盈亏,需要靠其自身经营维持运营。

1.3 出版定位比较准确,稿件审稿要求高,采用率低

  洛克菲勒大学最初选择创办生物医学领域的期刊,是希望借其发展来提高学校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在刊物创办的初期,稿件主要来自校内,随着刊物的发展,稿件来源多样化,稿件的录用率为15%~35%,美国的稿件只占到40%。刊物的编委是国际化的,不仅有学科领域的专家担任论文编辑、评论编辑、新闻编辑等,还设有文字编辑、管理编辑、生产编辑等,负责不同的内容或环节。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出版社的首席运营官约翰·业茨介绍,出版社的使命是出版高质量的、在学术界具有较高声誉的学术著作和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出版社十分重视科技图书的质量,将质量视为科技出版的生命力。目前,该出版社投稿的采用率大概在25%左右,出版36种学术期刊。

1.4 在出版物的商业性和学术性方面,坚持学术出版,同时通过部分商业出版物的盈利来保证学术出版物的投入和运转

  以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为例,它在美国属于中等规模的大学出版社,专注于图书的出版,不涉及期刊。在遭遇了北美学术出版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后,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在近5年内成功地进行了转型,从一个只出版学术著作的出版社转变为参与到职业人士读物出版商的行列,并且在成功盈利之后,以盈利的资金来继续维持学术图书的出版需要。

在与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和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座谈中,对方都强调大学出版社要以学校的学术成果为依托,为学校学术发展服务,维护和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多伦多大学出版社认为,如果大学出版社以营利为目的、商业化,就和Elsevier、Springer等商业出版机构没有区别了,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竞争力。但同时他们指出学术出版也要经营,要研究市场;在出版社内部,要用盈利的期刊支持不盈利的期刊。

2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需要提高和改善的方面

  包括ISI编辑发展部的总监James Testa先生在内的同行们给我们提出了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ISI对中国的大学学报的选刊一直比较慎重,因为他们疑惑为什么中国高校的优秀论文大多发在了国外的期刊上,而不投向中国高校的期刊?他们也想知道中国科技期刊一般拿不到高质量、一流成果的文章的原因。

  ——一般西方国家的作者总是将他们最初成功的、重要的科研成果投向《Nature》和《Science》之后,把后续的文章投向本国或本地区的期刊上去。他们建议应当鼓励中国的学者在把优秀成果投向国际一流期刊以后,可以把后续的更好的稿子投向国内的一流刊物。

  ——目前大学学报的问题是综合性太强,不利于数据库的索引和专业人员检索;还有大学学报的作者群集中在一个校区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大学学报的国际化的发展,因为作者来源的多元化和国际化非常重要。

3 对我国高校科技期刊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借鉴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洛克菲勒大学、多伦多大学等的经验,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出版一定要从维护高校学术声誉的高度出发,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在目前的情况下,努力办好与高校科研实力相应、层次相当的科技期刊,提高期刊的内容质量,应是高校科技期刊努力的总方向。

  科学、准确的定位是高校科技期刊改革的依据。此次考察对于我们国内高校科技期刊改革与发展的启示是:

  1)转变办刊理念、调整目标定位、变革管理模式。“高等学校主办的科技期刊”既包括冠以“某某大学(学院)”的学报,也包括高校主办的其他科技期刊,肩负着及时反映高校科研最新成果的基本任务。我们要不断扩大征稿范围、提高稿源质量,在更大范围内更有效地进行学术交流,接受社会和学术界的评价,努力将高校科技期刊打造成为开放、充满活力、高水平的科研交流平台。

  2)努力提高高校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要不断提高各类别、各层次高校科技期刊的稿源质量、审稿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稿源质量决定期刊学术水平,有了高水平的稿源就能办出高水平的期刊。提高审稿质量要抓好两个环节:同行专家的评审和编委成员的审查。要努力培养和提高编辑自身的学术能力和素质,帮助作者提高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性,不断提高编辑出版质量。

  3)高校学术期刊要尽快转向以网络出版为中心,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大大提高学术交流水平。建议创立高等学校学术期刊在线出版平台,借助互联网扩大高校学术期刊在国内的传播时效和范围,直接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竞争,提升学术声誉,扩大中国高等学校的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

  4)倡导高校科技期刊集约化出版机制。目前高校科技期刊基本都是以院校为主办单位,办刊人员、经费、场所主要靠主办单位提供,集编辑、校对、发行于一身。建议由政府指导,行业学会牵头,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组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建若干个地区性或全国性的高校科技期刊出版集团,集中办刊力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出版一批开放型、高水平的以学科或专业为主的系列期刊,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商业化运作的中国高校期刊出版集团,促进期刊工作的专业化分工。

  5)加强编辑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一个真正的学术编辑,必然是在他所处的学科仍然活跃的学者或学术活动组织者。学术期刊的编辑不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内容质量之外,要吸引具有较高学历、注意追踪学术前沿、掌握新技术、善于沟通、眼光长远的青年学者加入到编辑队伍中来,要把具有学术号召力的知名学者放到主编岗位,用有市场推动力的出版经营者把期刊(纸版本和网络版)推介给用户。对科技期刊编辑和负责人的培训课程,要增加有关更新办刊理念、突出期刊特色、提高内容质量、加强编辑管理、运用高新技术、搞好出版经营等方面的内容。

6)为科技期刊出版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目前国内过分夸大了SCI对期刊乃至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评价的作用,这一点汤姆森公司的几位主要负责人也认为如此。考察团认为,我们要谨慎、恰如其分地使用SCI,要改变科技评价的方式和导向,使高校科技期刊有一个公平的办刊环境。今后要逐步增加“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在高校科技评价中的权重,鼓励教师、研究生把优秀的科研成果发表在高校主办的期刊上,提升高校科技期刊的地位,为高校优秀科技成果的发布和宣传搭建更好的平台。


(考察团成员:张建华 颜帅 张月红 黄蔚 葛赵青 邹晖 丁海珈)

   《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1日第5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776-33844.html

上一篇:【转载】期刊收费——被误读的“国际惯例”
下一篇:功利主义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