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童庆炳著《美学与当代文化讲演录》提要

已有 5374 次阅读 2008-7-29 06:55 |个人分类:书目提要评论(07-11)|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童庆炳著《美学与当代文化讲演录》提要

 

童庆炳著,黄安年辑介    黄安年的博客/2008729日发布

 

黄安年按: 童庆炳先生是我和吕启祥的挚友,我和他还是60年代初期在北京师范大学科研部共事的战友。还在去年底我们去美国前就获悉他有七本新书将要出版,并向他表达了新书出版后学习的期望。前两天,我们收到了老童寄来的七本新书:《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美学与当代文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月版)、《童庆炳谈文心雕龙》(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4月版)、《童庆炳谈古典诗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4月版)、《童庆炳谈审美心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月版)、《童庆炳谈文体创造》(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4月版)、《童庆炳谈文学观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月版)。在此,向童庆柄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除了特别注明的以外,提要是笔者辑介的。总共幅照片是笔者拍摄的。

 

**************************8

作者:        童庆炳著

丛书策划:    赵明节

组稿编辑:    农雪玲

责任编辑:    农雪玲

整体设计:     

出版发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印刷:        桂林日报印刷厂

经销:        全国新华书店

开本:        890mmX 1240mm

字数:        24万字

页码:        316

印数:        1-5000

版次:        200710月第1

定价:        26.00

ISBN         978-7-5633-6878-7

 

作者简介:重庆炳,福建连城县人,1936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文学组首席专家。暨南大学等20所大学兼职教授。先后赴越南河内师范大学、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教或研究。长期从事文学理论、中国古代诗学、美学、文艺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300余篇,另有多部著作,其中部分著作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奖、北京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据不完全统计著有《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1989)、《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1990)、《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1992)、《文学理论教程》(1992,主编)、《中国心理诗学与美学》(1992)、《文体与文体的创造》(1993)、《文学概论》上下卷(1994)、《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合著,1997)、《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2001)、《现代诗学十讲》(2005),以及主编“心理美学丛书”、“文体学丛书”、“文艺新视角丛书”、“中西比较诗学体系”、《现代心理美学》、《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文学理论教程》等。

*********************************

本书根据作者在新加坡新跃大学研究生班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具有鲜明的现场感。书中所讲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美学问题。作者把美看成一个多层次的关系系统,从实践的和心理学的观点来讲述“美在关系”;再进一步从心理学美学的角度,讲述了审美知觉、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其中结合作者的一些亲身经历以及文艺作品进行分析,把美学的深奥问题讲得生动活泼。第二部分是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探索。作者寻找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的出路,讲述了大众文化的二重性,探索了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生存的理由。本书既有深厚的学理支持,又深入浅出,浓缩了作者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和治学精华,将原本枯燥而让人生畏的美学理论娓娓讲来,富于可读性、可听性。

 

目录

 

新加坡新跃大学文学院院长罗福腾博士的欢迎与介绍

第一讲 “美在关系”说

一、美学问题三层次

二、美的本质的十种看法

三、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

四、中国古代“美在关系”命题的提出

五、形成美的根源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

第二讲 审美知觉

一、普通知觉与审美知觉的区别

二、审美知觉生成机制

三、审美知觉力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第三讲 审美情感

一、审美情感的特征和功能

二、审美情感的生成机制

三、审美情感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第四讲 审美想象

一、审美想象的特征和功能

二、审美想象的生成机制

三、审美想象在创作中的运用

第五讲 当代中国文化——在民族性与开放性之间

一、文化进化主义为什么不可取

二、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优点和缺陷

三、如何解决趋同化和求异化之间的紧张

第六讲 走向文化诗学

一、文化诗学提出的学术理论背景

二、文化诗学提出的现实文化背景

三、文化诗学的旨趣和基本诉求

第七讲 大众文化的二重性

一、大众文化的流行符合群众的和现实的需要

二、历史的启示——俗的可以变成雅的

三、大众文化二重性及实例分析

四、大众文化的品位追求

第八讲 为诗辩护——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

一、历史上四次“为诗辩护”

二、“文学边沿化”不等于“文学的终结”

三、文学不会消亡的第一层理由——人类情感表现的需要

四、文学不会消亡的第二层理由——文学的独特审美场域

附录

一、治学小言:优良学风存在于过程中

二、主要著作

三、主要论文

后记

……

:照片16幅是笔者拍摄的。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3578.html

上一篇: 奥运场馆观光线掠影
下一篇:广州番禹四海一家掠影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5: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