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寻书记——致谢黄庆博士

已有 5066 次阅读 2008-7-26 15:3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朋友之左,兄弟之右

南方一直炎热,好象记得有七月流火之说,如今我这个北方人也是亲身感受到了(如今哪里不热呢,感觉地球都快爆炸了),每天在家中光着膀子,抗着一条毛巾,胡乱地翻一些书,实在热晕了就吸烟喝茉莉花茶,浓浓的那种,然后就是看挥汗如雨的场景。工作实在是没有效率,不过今天俺还是非常高兴的,因为黄庆博士把我寻找多年的书终于搞到了,而且费尽周折做成PDF文件,可以下栽了,我下载就用了一个半小时,还不知道他作成PDF要花费多少宝贵的时间啊?内心也是非常感动,大家原本是素昧平生,只因阅读科学网的博文而成为朋友的,如今感觉更象兄弟,记得还有科学网上的武夷山老师也曾慷慨地给我寄来需要的资料,所有这些美好的情怀,我竟然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谢,也许我们的心离的并不远。我能够呼吸到它,也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这就足够了。

黄庆兄在美国帮我找到的书是J.福多的早期著作《思想的语言》,我本人寻找这本书也有几年时间了,记得最初是在2004年初,寒假刚从家里回来,临行前与父亲喝酒,父亲问我:你到底作什么呢?不知该怎样回答父亲的询问,我的父亲是一个技术高超的汽车修理工,只有小学文化(高小相当于小学文化吧,我没有考证过),可是人很聪明。我想了想,想寻找最简单的方式把问题表达出来,可是不好找,只能说,作一些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的东西,父亲一头雾水,后来干脆问父亲:你怎么知道你知道?你又如何让我知道你知道的东西的,所有这些都是需要语言来表达的,而语言是如何加载这些意义的?这些工作是怎样开始的,这就是我想做的工作。记得当时父亲说,虽然自己不明白,但是觉得有意思,还告诉我好好做。其实这里的很多问题我当时也不是很清楚,只是隐约感到,这里涉及到认知、表征、语义等问题,然后就是开始寻找相关的书籍,这样才注意到福多的工作,后来陆续地收集到福多的一些主要著作和文章,还有很多评论文章,可惜这本《思想的语言》是他早期的工作,很难找到,也断断续续地找了几个朋友,也曾到国家图书馆查找过两次都没有结果。再后来2005年,父亲去世,这个工作就中断了,然后就是谋生来到这所大学,随着安定下来,这个念头又从心里冒出来。去年在《科学网》开博客,经常看到一组文章,记得好象是筑波系列,写的非常好,有关于生活的、学习的、科研进展的、还有关于国内外科研体制对比的文章,很多文章写的很有深度,文笔又好,从那时也就记下黄庆这个名字,从文章中知道他是搞材料的,所以有时候上公共课的时候也对学工科的学生们说,搞工科的人同样有很漂亮的文笔和敏锐的思想的,不信到科学网博客上看看,这样的人才是未来的翘楚,也才是我们真正的榜样,至于学生们能够听进去多少,我不得而知。由于这个缘故,也就常常留意他的文字,后来发现他到美国了,又开始了加州阳光系列的写作,更是经常阅读他的博文,也偶尔留言,这样感觉慢慢就熟悉起来。后来冒昧打听他们学校的图书馆是否有此书,这样开始了黄博士找书的历程,前些日子他给我发来一个学者研究福多的文章(L.K写的草稿)的连接,其实这几年对于福多,我基本上处于看到的相关评论文章比看福多本人的文章还多。也越发不敢写他的文字了,生怕误解或者误读了他,所以找到此书的心情也越发急切了。前几日,黄博士给我留言,说通过馆际间互借,已经找到这本书了,并说过几日想办法能够下来,让我安心等待,我想这也是湖南人性格中的不屈不挠的性格使然吧!其实,他完全可以放弃这件费力的事情,可是他没有,而是一直在默默地努力促成这件事。我为之感动的也正在于此。

其实,我是一个很没有生活趣味的人,我不太会人情世故的东西,虽然也在努力学习,可是我知道自己,一个不是很善于言辞而有些孤独的人,如果有朝一日能够相见,那么我们一定一起喝酒,慢慢地聊一些事情,说一些各自内心多年的感受,或者一起吸烟,看时间缓缓地从身边逝去,享受那种如水的友谊。但凡每个人能够有一些小成绩也是很多朋友默默支持的结果,对于这点我是更加相信了。希望我能够作出一点自己满意的工作,以此感谢那些曾帮助过我的朋友,不论你在哪里,我知道你就在我的心里能够感觉到的地方。再次,感谢!

2008-7-26午后于南方临屏匆忙写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33354.html

上一篇:磨透镜的斯宾诺莎
下一篇:苹果树下的呼吸与道别:怀念一个人
收藏 IP: .*| 热度|

1 武夷山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