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bbro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bbro

博文

公元512年以来山西地震

已有 8307 次阅读 2010-6-8 14:59 |个人分类:学术观点|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山西境内地震带概况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东有太行山屹立,西、南有黄河逶迤东流,中间大同、忻定、灵丘、太原、临汾、运城等一系列断陷盆地呈雁列形分置南北;桑干河、滹沱河、汾河流贯其间。这里自古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中国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由一系列断陷盆地构成的山西断陷带,也是强烈地震活动的区域。
山西境内的断陷带总体呈北北东走向的S,属鄂尔多斯断块东缘与南缘断裂带,夹峙于鄂尔多斯断块东部吕梁山隆起与太行山断块隆起之间,面积约35522平方公里。断陷带由两部分组成:山西断陷带南起侯马、北到河北怀来一带,有怀来、蔚县、大同、灵丘、忻定、太原、临汾等断陷盆地,绝大部分在山西境内;运城盆地,平陆、芮城所在的灵宝盆地,是渭河断陷带的东北部和东部。
据统计,4000年中山西省内120余次大于或等于4.7级的地震中,66%发生在断陷带;占全省面积77.23%隆起区仅发生中级地震40余次。
从公元前512年至1991年3月,山西发生5级以上地震69次,除两次8级地震外,有7~7.9级地震4次,6~6.9级地震10次,5~5.9级地震53次。所有6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省境中部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之内。
 
2.  七级以上地震
北魏延昌元年原平代县地震
北魏延昌元年四月二十(512521),原平代县间发生7.5级地震。这是山西省境内历史记载的首次7级以上强烈地震。《魏书·灵征志》称京师及并、朔、相、冀、定、瀛六州地震杀5310人,伤2720人。
宋景祐四年定襄忻州地震
宋景祐四年十二月初二(1038年1月9日),定襄忻州一带发生7.25级地震。32308人死亡,5600人受伤。太原西南晋祠附近悬瓮山上的悬瓮寺遭到毁坏而废弃。
元大德七年洪洞赵城地震
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1303年9月17日)洪洞赵城一带发生8级地震。这是中国根据历史文献确定的第一个8级大地震。此次地震给平阳路、太原路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次地震的伤亡人数,因灾害严重,《元史》和诸多历史文献以不可胜计靡有孑遗来描述,或概略为数万、数十万。
明天启六年灵丘地震
明天启六年六月初五 (1626年6月28日),灵丘发生7级强烈地震。震中区位于灵丘。据康熙《灵丘县志》卷二记载,地震时,灵丘全城尽塌,官民庐舍无一存者,压死多人,枯井中涌水皆黑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崞县(原平)地震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初五(1683年11月22日),崞县发生7级强烈地震。时任山西巡抚的穆尔赛奏报,太原府所属15州县,以代州、崞县、繁峙灾害最重。崞县庐舍房屋被毁坏6万余间。
清朝康熙三十四年临汾地震
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1695年5月18日),临汾发生8级强烈地震。震害极为惨重。清代档案和地方志中记载,当时被灾共临汾、襄陵、洪洞、曲沃等28州县,灾害较重的有14州县,死伤五万二千六百余名(实际死伤人数还要更多)。有人在其诗序中说,临汾、襄陵城郭房舍存无二三,居人死伤十有七八。更可惨者,斯时之烈火烧天,黑水涌地
3. 断陷盆地的地震活动性:

断陷盆地的地震活动差异也很大。临汾盆地曾发生两次8级大震、9次大于5级地震;忻定盆地多系强度大而频度低的地震;太原盆地的地震强度中等,但频度居全省之首;大同和运城盆地的地震强度和频度均为中等。

北宋中期太原强震频发:在有史料记载的地震中,太原历史上发生最大震级的地震是公元1002年在交城县附近的里氏6.5级地震。晋祠三绝之一的圣母殿内宋代的彩塑仕女像受到地震破坏。这场地震一直波及大同、应县一带,震感强烈。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太原又一次地震。

由上可见,1000年前北宋中期的太原曾经是一个强震频发时期,从此之后太原盆地再没有发生过大震。

忻定盆地至少发生过三次强震。

临汾盆地在金元时期曾经是剧震高发地,历史上有四次大地震:

1209年(金卫绍王大安元年),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市)境曾发生强烈地震。
1291年(元世祖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一,平阳府再地震。
1303
年(元成宗大德七年),全国普遍发生地震,南至云南,北到内蒙古自治区,东起辽东半岛,西至陕西、甘肃,地震灾害连续不断。(史载的第一8级地震)
1695(清康熙三十四年)518,临汾一带第四次大地震,这一次是8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171-333459.html

上一篇:地震惊魂
下一篇:看球心得:名气大而球星云集的球队不努力也会被淘汰
收藏 IP: .*| 热度|

2 赵莹莹 李毅伟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