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的记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sliu 摄影:拍过中国领袖外国皇帝; 搞文字:几乎走遍中国大地。

博文

为创新性国家提供健康支撑

已有 3959 次阅读 2007-6-15 14:2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健康支撑  

——解析科学社会工程

本报记者  

健康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面临着GDP的增加赶不上健康需求增加的挑战,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上,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白书忠指出: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高素质的健康人”是第一要素;人才是第一竞争力;健康是第一保障力;而健康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

现代的健康管理包括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医疗与家庭保健,健康体检与保健品的科学使用,心理健康咨询与调理,中医中药与传统养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黄建始教授认为,健康管理是对个人及人群的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以及进行预防,宗旨就是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物力资源达到最大健康效果。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就是为个人和群体(包括政府)提供针对性强的准确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 

2005年国家立项的863科技攻关项目“中国人口健康基因检测科学社会工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健康支撑和健康管理的范例。

一、高起点的立项

 

计划经济时期固化的思维程式,使人们囿于部门所有,行业壁垒,各自为战,优势分散,影响了资源最大化地发挥作用。至今未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变革。

有识之士都有同感,在科学技术已经和社会发展日益融为一体的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集团化无不预示着这样一个道理:今天的科学,已经从过去那种作坊式经营的小科学,转变为集约攻坚的大科学。居里夫人当年从一口大锅里搅出诺贝尔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单门独户,闭门造车,或许可以在电脑上写写文章,但多数重大项目的完成,已经绝对不是一两个英雄好汉就可以包打天下的了。海纳百川,有容大。运用系统工程科学的方法,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势在必行,也是成功运作大的社会化服务课题的必要条件。

于是,科技部重大攻关专项课题《中国人口健康基因检测科学社会工程》应运而生。该工程的创意伊始,专家们经过反复思考、认真研讨,不断将目光聚焦如何有效整合创新要素、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社会化的创新网络等关键问题上。

渐渐地,一个联合卫生部门、科技部门、教育部门和高科技企业共同推进基因检测服务的新创意日趋成熟;实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管、产、学、研、服有机结合的组织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的思路勾勒完毕;创建“互连互通,互补互动,互利互信”的运行机制的新构架设计出台;一个用实施系统工程的方法运作成果转化的共同体的蓝图跃然纸上。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有高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以企业为主、市场为导向,研究机构做企业不是一种健康模式。

他的话十分正确,科学文化和企业文化几近天壤,让学者做商人正如让商人当科学家一样,角色的互易是很难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该让企业去完成,而不是科学家的孩子自己养。

因此,路院长说:不能指望科学院大部分的成果在研究阶段就成为产品,形成竞争能力。这些研究起到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作用;它的转移、转化要通过人才转移、知识转移、成果转移,最终由企业完成,成为产品和社会竞争力。健康的模式应该是科学院的知识、人才,和社会的资本、精英管理人才、企业力量结合起来,形成更加强大、更加有效的产业转化能力。这正如唐代思想家韩愈所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中国人口健康基因检测科学社会工程”的课题组领导成员,就是一批具有超前的思维,过人的创新能力、应对挑战颇具致胜把握的专家群体;他们或是资深的科技管理专家,或是接受西方先进教育的留学人员,有的是商海弄潮的佼佼者,有的是学术积淀很深的医务或教育工作者。

 ——由上述专家们的智慧集纳而成的课题“科学社会工程”,堪称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极有改革创新意义、具有无限深化拓展空间的新创意、新成果。

 

二、有效的运行

 

志同道合的北京聚源创新产业有限公司、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和有关单位迅速凝结成为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跨所有制的实施核心。

高起点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他们创业初期的课题特色。

《科学社会工程》按照“三严”的原则(即严肃的态度,严谨的作风,严格的管理),制订了系统工程的计划方案,积极、有序地组织实施。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要求,“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国家科技计划要更多地反映企业重大科技需求,更多地吸纳企业参与。在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建立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

《中国人口健康基因检测科学社会工程》立项批准于“十五”规划末年,由北京聚源创新产业有限公司主持,国内著名科研和高校具体承担。

高校的知识转移,研究单位的强有力技术支撑,企业的有效组织,使项目实施不到一年,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初步建成科学社会工程实践示范基地(上海);建成系统性高通量基因多态性位点的检测、鉴定、评估与认证技术体系;已经能够系统性地进行检测、鉴定、评估与认证,并向社会推广基因检测的个性化保健指导服务、个性化用药指导服务和个性化体检指导服务;初步建成科学社会工程中国人群样本库及资料、数据库;目前做到研究筛选一批、验证认证一批、转化服务一批,持续提供新的检测位点和方法,补充完善并进一步优化和建立新的检测标准,总结和完善验证体系的建设;提供可用于健康检测的不少于数百种与疾病相关的基因位点。

该课题目前已获得中国人群大规模肿瘤(如肺癌)和脂质代谢心血管系统健康相关基因多态性位点的评估与认证;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及标准18项;项目在前期实施过程中已带动企业投入千万元人民币。

目前已有近30家科研,医学、高校和企业等具有很强研究能力和研究资源的单位,自愿参与该科学社会工程,充分证明了科技部立项的正确性。事实证明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指导思想的正确:“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切实增强国家竞争力。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更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并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服有机结合,各种资源、技术、知识、创意与资金集成整合的转化科技成果的新模式运营初见成效。在上海市发展创意经济的核心区杨浦,建立了《科学社会工程》上海实践示范基地,该基地也是复旦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为了维护政府的声誉,建立基因检测服务的技术保障体系,把科技部这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办好 ,使认证和评审更科学、公正、规范、严谨和超脱部门的局限性,从今年2月起 ,项目组已委托上海遗传学会等承办了4个会议 ,邀请了在沪的10多位院士和30多位资深专家学者,认真制订一系列的认证规程、审定和确认了与人类健康相关的若干基因位点、考察和批准了几个相关的从业机构。至此,基因检测的科学化、规范化支撑条件和环境建设初具规模。在上海举行的认证规程、从业机构认证、位点认证等4次会议,受到中科院有关局部门和10多位院士和几十位权威专家的肯定,“科学社会工程”的 创新意义、科学意义、社会意义初显。

该课题依托卫生部妇幼保健中心起草检测与服务标准;编制了公共健康咨询师的培训大纲。还按国际标准,在苏州国家高新区建立了基因检测服务的器材保障体系和产业基地,并已推出检测耗材等产品

《科学社会工程》正积极、有序推进,并望在十一五规划

的大好形势下,加速展开 。

三、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该课题通过实施“科学社会工程”,还探索出以企业为核心的新型管、产、学、研、服结合的“五五一”组织管理和运营的创新模式;通过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本、科技、经济、精英管理人才和医疗保健资源,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有效集成转化,为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该项目有机地将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有机结合协同并举,提出“跨行业、跨部门、跨组织、跨区域、跨学科”的“五跨”组织模式,并采用“边科研,边验证,边生产,边服务,边实现经济回报,以实现的收益返哺科研” 即“五边一哺”的新型运营模式,使得该项目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该项目承担单位的成功实施,企业提供一个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的通用组织平台,并努力创造出一个新的健康经济增长点,为社会提供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项目拉动的社会投入资本金今后可望在几亿元以上。

该项目还遵循国家的知识产权政策,全方位地构建项目研究中的知识产权,包括百项专利计划,数百项产品标准和工艺流程标准以及数十项服务标准;深入开展伦理、法律研究及面向公众的知识传播等,都取得显著成效。

项目承担单位在整合科研资源中已经充分考虑到,研究、转化、应用、市场和服务等产品系列和产业链的关系,也考虑到了研究组合单位的不同区域特征,已经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区域、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区域、锦州医学院和新疆大学的东北西北区域、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等加盟的南部区域等,覆盖面越来越广泛。

得到科技部支持、整合资源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中首创的“五五一”模式,堪称科技攻关项目组织和运行的创新,可望成为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一种有益的探索和突破。将为完成国家(2006-2020)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的任务,提供重要的支撑条件,在“十一五”期间继续深入开展《中国人口健康基因检测科学社会工程》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对任何新生事物,社会广泛的自觉的参与和被功利驱动的被动裹挟都不可避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不足为奇,这是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科技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去年实施的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国人口健康基因检测科学社会工程》,本来是北京的企业主持、国内顶尖级的多家科研单位参加的好课题,但上海等有些企业看到其中的商机,以假乱真,不约而同地扮演了李鬼的角色,个个声称自己是该课题的参与者,网页的广告宣传盗用科技部之名,一时间真假难辨,而那些不轨行为,又象污水,很容易泼到《科学社会工程》身上。假作真时真亦假,如果管理部门图省事、一刀切,因噎废食,“倒洗澡水连同婴儿一起倒出去”,这就可能使基因检测服务这个本该给人类带来福祉的新事物遭受厄运。

“纳米”的概念当年在被别人利用得五花八门之后,几乎又被当成了“伪科学”, 险被始乱终弃,专家学者们的形象在老百姓中贬值,甚至引起对科学的不信任,其实,这不是“纳米科技”的错,纯属“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百姓的浮躁心理与媒体的盲目炒作是对纳米技术产生信任危机的根源之一。基因检测服务的鱼目混珠的社会现象,只是“重复过去的故事”,所幸科技部管理者明察秋毫,及时给予支持,确保了课题顺利进行。

 

事实证明中科院院长观点的正确:企业为主,整合科技成果、社会的资本和精英管理人才等资源,就能成功。“科学社会工程”运行半年多,实践了主动健康TM和零级预防的创新的理念,通过转化和生命、生物、医药等科学领域的新成果,不仅增强了大众持续健康的能力,从而实现“共同健康,和谐家庭,平安社会,富强国家”的目标,同时创新完善了“五五一”的模式,一方面整合“管理、产业、高校、科研、服务”的资源,打造一个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通用组织平台,为探索生物新经济提供了新模式、新理论、新经验;另一方面,通过“五五一”模式,及今后相关生物科技成果在这个平台进行高效率地转化,连同不断增加的检测服务内容和各类健康服务项目,即可创造出一个新的健康经济增长点,并为社会提供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

据中科院路院长介绍:近几年中科院调整了政策,不再过多地支持科学家带着成果去滚动发展,而是支持科学家积极主动地把知识成果奉献给社会,进入到企业,参与社会化的知识转移和转化,这个效果很好。

当然,让企业成为创新知识的转移和转化的主角,国家的扶植政策是关键;国家科技部能把863的攻关项目让企业主持,这和路院长的“创新体系建设要以企业为主”的高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这样的“英雄所见略同”,才能使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创新,把科教兴国落到实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5-3300.html

上一篇:似鹅非雁又归来--访美观感之一
下一篇:获奖者箴言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