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中山公园行

已有 3920 次阅读 2008-7-18 17:50 |个人分类:国内纪行见闻(08A)

中山公园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718日发布

 

717日上午,我带哇哇在参观完菖蒲河公园后即由天安门城楼东侧走到西侧进入中山公园参观游览。可以说在北京市的主要公园中参观中山公园的人数最少,估计即使免费参观也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这和天安门广场周围有着太多的看点相关。其实中山公园内有其独特的看点,社稷坛、“保卫和平”石牌坊、千年古柏、石狮、中山堂、兰亭碑亭、长廊等,都是值得一看的,至于参天古树氛围,更使我们对于天安门有着一种浓重的历史感,中山公园也是儿童的乐园,文人聚会的地方,著名的来今雨轩是许多学者光顾的地方。

 

07年我们来过中山公园,有许多地方还在修缮,现在已经全部修缮一新,对于想在天安门度过一天的游客来说,这里实在是个休闲加游览的好地方。近中午时分,我们离开中山公园在天安门西地下通道路口,巧遇帮美国学生暑期来华学习参观团,他(她)们是美国的中学生,相当一部分是华裔学生,穿着北京师大二附中的统一体恤衫,觉得很亲切,看来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也懂得充分利用首都历史和人文资源了,谁说历史知识没有用!

 

附照片29幅为即时拍摄的。

 

 

*****************************8

网文:中山公园简介

位于天安门西侧,面积22余公顷。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万寿兴国寺。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18年改名中山公园。

从南门入园,走过门厅,穿过曲折的彩绘长廊,迎面矗立着一座蓝琉璃瓦顶的由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石牌坊(原称“克林德”坊和“公理战胜”坊)。放眼北望,古柏成林,大多是明代所栽。其中有7株挺拔参天,形态各异的古柏相传为辽时种植,迄今已逾千年。还有一株槐树与柏树相抱而生。称“槐柏合抱”,至今仍枝繁叶茂,蔚为奇观。由此西行就到了坛门外,一对雄俊的石狮系北宋遗物,是1918年从河北大名的一座古庙废墟中发掘迁来守门的。

走进坛门.眼前是一条绿色的林荫道,周围遍栽果树。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古人认为,五行乃是万物之本。坛台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称“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来全埋,1950年已移去。坛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东蓝、南红、西白、北黑,四面各立汉白玉棂星门一座,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皇帝把“社稷”看作为国家的象征,并自认为受命于天,为了祈祷丰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祈祷举行仪式。坛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白石台基,无天花板。明露着梁架和斗拱,绘和玺彩画。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改名中山堂。堂后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的铁戟,故称戟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铁戟全部掠走。社稷坛外西南面,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附属建筑。

社稷坛东边,环境清静,称长青园,园内叠假山、搭花棚、筑花坛、置盆景。在松柏苍翠,杉竹相映中,点缀着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等景点;西边的唐花坞是培育各种名贵花木的温室花房,一年四季万紫千红,春意盎然。这里还有迎晖亨、兰室、水榭、四宜轩、春明馆、绘影楼等建筑。

此外,园内还从各地迁移来一些古建筑,在唐花坞以西,著名的“兰亭碑亭”与“兰亭八柱”,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19l7年迁来的。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立在中间的石碑上刻有“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图”和乾隆帝所写的有关“兰亭”的诗作,八根石柱上分别刻着历代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帖,是珍贵的石刻文物。1915年从清代礼部衙门移来的习礼亭,原建于鸿胪寺内,是各地初入京的文武官员和外国使臣朝谒皇帝习礼之地。

公园后部植一片柏树林。筒子河上可划船,冬天冰封期能滑冰。隔河与故宫相辉映,波光楼影,景色如画。

http://www.cycnet.com/encyclopedia/astro/tourism/beijing/991117052.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2624.html

上一篇:菖蒲河公园行
下一篇:奥运会看北京和“排行第二”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