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等离子体科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博文

磁重联漫谈(12):撕裂模的线性理论

已有 6965 次阅读 2010-5-10 09:21 |个人分类:学海无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磁重联, 有理面, 边界层、撕裂模

前面介绍了“边界层方法”。这里我们利用这个方法来讨论Tokamak等离子体中的“撕裂模”。

 

“撕裂模”(Tearing Modes)这个名字,最初是用来形容这个不稳定模式发展起来以后“电流片”被“撕裂”(或者说,“丝化”)的现象。现在看来这个想法是“Too naïve, sometimes too simple”。事实上,电流并没有如人们开始想像的那样聚集到磁岛的中心(O-点附近),而是分布在磁岛的“边缘”,也就是“磁分形线”附近。因为这些“磁分形线”在X-点交汇,所以X-点反而是电流最强的地方。当然“撕裂模”这个名字还是被沿用下来了,不过现在是表示“磁场拓扑结构”被“撕裂”。

 

在理想磁流体近似下我们已经得到了“外区”的磁场不连续、电流奇异性的解。由边界层理论知道,只要我们知道了“内区”的解的形式,再利用matching条件把内、外解“连接”起来,问题就解决了。

 

Tokamak等离子体中的“撕裂模”(除了m=1的扭曲-撕裂模)来说,内区解满足所谓“常数磁通”(Constant-y)近似。即对于空间变化来说,磁通函数y(相当于垂直磁重联过程所在平面的磁矢势分量)在“内区”近似地是一个常数,即仅随时间变化。这个空间分布的近似常数,表示在某一特定时刻有多少条磁力线被“重联”。“常数磁通”近似的物理实质是,相对于磁通函数来说,磁场在不连续处的跳变是有限的。

 

在“常数磁通”近似下得到电阻磁流体方程组的内区解,然后利用前面介绍的边界层理论方法与理想磁流体方程组的外区解“连接(matching)”,FurthKilleen,与Rosenbluth第一次得到了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电阻撕裂模的线性增长率(Phys. Fluids 6, 459, 1963)。这个增长率的标度是电阻率的3/5次方,比Sweet-Parker的重联率(标度为电阻率的1/2方)要慢得多(考虑空间及实验室等离子体中电阻率一般是10-10的数量级)。后来人们发现,Sweet-Parker的重联率实际上是“非常数磁通”(Non-constant-y)电阻撕裂模在非线性阶段的时间尺度。

 

与电阻撕裂模线性理论发展的同时,无碰撞(零电阻)撕裂模线性理论也发展起来(Laval, Pellat, and Vuillemin, 1966: in Plasma Physics and Controlled Nuclear Fusion Research 2 (IAEA), p259Coppi, Laval, and Pellat, 1966: Phys. Rev. Lett. 16, 1207)。被称为LPV撕裂模理论。

 

我们知道,磁重联的物理本质是等离子体在重联区的“退磁化”。这种“退磁化”效应或者是碰撞引起的,或者是带电粒子的有限Larmor半径效应(FLRFinite Larmor Radius)引起的。前者适用电阻撕裂模理论;后者适用无碰撞撕裂模理论。对于前者,内区物理过程用电阻磁流体方程来描述;而对于后者,内区物理过程应该用带电粒子的动理学(kinetic)方程来描述。

 

因为电子的回旋半径远远小于离子的回旋半径,所以在电子回旋半径的尺度范围,离子早已“退磁化”了。LPV理论就是基于这样的图像,在内区只考虑电子的动力学,而只把离子作为中性背景。在此假设条件下,得到内区解;然后与外区的理想磁流体解连接,最后得到无碰撞撕裂模的线性增长率。这个增长率显然与电阻无关,而与电子回旋半径的3/2次方成正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46-322172.html

上一篇:【连城记】:武汉的湖
下一篇:【渔樵闲话】玩儿成“长青藤”
收藏 IP: .*| 热度|

2 苗元华 田仁飞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