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k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jkf

博文

内蒙古--- 学导式创新体系风行全国的广泛实践之4【12-410】

已有 3022 次阅读 2010-4-15 15:1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前言 学导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加速创新型人才成长  28-310

                  银滩祥瑞 

  刘学浩1982年率先倡导自学并求得恰当指导的学导式------学导式作为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现已得到广泛应用。 

     学导式是学在导前、学中求导的创新方式,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为本,即学校和教师都应为学生服务---为学生能自觉成为创新型人才服务,学主教从。

     学导式把教师从习惯于以讲授为主变成组织学生以自学为主并能主动进行自学—→解疑—→精讲—→ 演练基本环节组成的简明教学过程,教师加工教材变成方便学生自学的学材和配套的声像电化学具,抛弃反复讲课本的低水平重复的繁琐负担,着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突出创新意识、精神与能力--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状态:学生能课前预习-了解这堂课的任务、要求和目的,初步自学所学内容、发现疑难、思考解疑,上课时已有准备、作预习笔记,能独立思考并寻求教师恰当指导、认真求教。。

     学导式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自学并得到教师恰当指导示范的学堂和舞台--把课堂时间尽量交给学生支配----凡是学生能观察、感知、能读、能说、能练、能做的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去尝试、去演练,激励学生追求一题多解寻求独立思考得出的答案或解题的新思路、熟练技能的新方法、新途径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能自圆其说、讲出有根有据的道理而以理服人;让学生学做小先生--- 当堂相互检查预习笔记、小组互学互相解疑、批改作业、评分;在互助合作互教互学的实践中锻炼智能, -学生从模仿教师的示范到独立解疑学生代表积极精讲、操作演练-给学生的课后练习和家庭作业首先在课堂预习、理解、选作—--这可极大地减轻课后写作业的负担;在演练时既认真掌握知识同时展示个性的创新才华-----主动地表现自我、各得其所让学生积极表演、展现,创造角色、提升自我、优化品行、积极开发五元智能,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教师着重对学生力不胜任之处给予点拨、演示、恰当指导、示范、把关、总结、激励。这样,学生能充分发挥出主体作用:学习课程-学科-专业知识时尽快学会自学---会独立思考-----不仅自觉掌握知识,同时还会开发五元智能包括消化知识、操练技能、聪慧智力、实践能力、优化品行,及早进入无师自通的地步,实现自我教育--—自觉成长为能独立创新的有志之才。

     总之,学导式学以致用,发挥潜能开发智能、积极创新,既是教学的创新方式,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现正向学导式创新体系发展;详见互联网上科学网、人民网、专家网、教育网ljkf [刘杰科夫的博客或在百度等搜阅有关学导式创新方式与创新体系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的更多具体信息。

内蒙古--- 学导式创新体系风行全国的广泛实践之412-410】 

                    银滩祥瑞 汇集

4 蒙

 

 

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蒙古族教育研训部

学导式教学法是以自学为主并给予恰当指导,通过自学-解疑-精讲-演练的基本形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学导式教学中,是主体和本位,是辅佐和条件。教要服务于学,教师的主导作...

www.lnedu.net/oblog31/user1/111/archives/2005/... - 2005-07-04


 .... 《产学研一体化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制创新的研究》,教育厅课题。 ...... 6学导式教学法——————练(究)。首先课前学生在教师自学提纲的指导下自学,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实际 ...
222.31.224.209/eol/common/fckeditor/openfile.jsp?id.

 内蒙古医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
学体系. 4,培养方案有利于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校按照开放式实验室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思路,加大实验室开放...
pg.sisu.edu.cn/uploadfile/pdf/2007-11/200 ... 2007-11-2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51-312328.html

上一篇:学导式创新体系见2003=2=1-00年互联网(含: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研发索引 学导式创新体系研发中心 银滩祥瑞 整理 【1-410】
下一篇:贵州省--- 学导式创新体系风行全国的广泛实践之12【12-410】
收藏 IP: .*|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