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与数字媒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ongting

博文

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之二

已有 4219 次阅读 2010-3-4 14:5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物理学, 学术伦理, 学术造假

最终让舍恩的造假行为露出马脚的,是一组仅仅标题不同的、而贯穿他的所有研究工作的重复实验数据。这一证据是由贝尔实验室以外的两位科学家——保罗麦克尤恩(Paul McEuen)和莉迪亚•索恩(Lydia Sohn)发现的,他们早就注意到其他科研人员在自己的实验室重现舍恩的实验时无一成功。就在麦克尤恩和索恩向那些重要学术期刊的编辑反映这一事实的同时,贝尔实验室也召集了一个专家调查小组,并发现舍恩共有16项学术不端行为,其中包括了对数据的蓄意捏造。舍恩在回应调查报告时做了声明,他对研究中出现的失误表示遗憾,但坚持说他确实看到了他所揭示的所有物理效应。

在当时调研面谈期间,贝尔实验室以外的科学家们确实想知道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在调查人员排除掉没有其他任何人参与舍恩的学术造假之后,舍恩怎么凭一己之力,就能够成功地说服美国顶尖学术机构中的负责人来支持、推广如此严重造假的学术主张? 为什么如此多的科学家,甚至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以及在科学判断上备受尊敬的学者,都给予舍恩最高的褒奖与最好的任职?为什么传递科技进展信息且深受信赖的学术期刊会发表舍恩的那些论文?物理学家保罗·格兰特也在当时撰文质疑,科研体制看似可行,毕竟学术造假行为曝光了,但是人们不禁想知道,学术造假规模如此之大,那么现行的体制为什么没有及时发现这样的问题呢。

当《舍恩调查报告》公布之后,很多记者和我一样,试图了解事件的真相,但在那时想要获取真相似乎是天方夜谭。持有造假事件第一手信息的人员不愿与我们交谈,调查也有可能遭到了美国朗讯科技公司的阻拦,而朗讯科技正是贝尔实验室的后台老板。众多科学家也仅仅是带着愤怒的情绪指责这样的事件,却对此类造假是否会在他们自己的实验室里发生难以评判,即使不发生,也难以说明为什么不会发生。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一名聪明的青年科学家冒如此之大的风险进行造假,也引发了人们持续的关注。舍恩现象是个特例,还是科研体制中的冰山一角?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科学研究具有自我纠错的显著特性,难道他不曾意识到自己有朝一日伸手必被捉?《舍恩调查报告》出台的当日,舍恩便被解职了,他随后逃离美国,销声匿迹。因此,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不得而知了。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01-299628.html

上一篇: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之作者
下一篇: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之三
收藏 IP: .*| 热度|

1 刘世民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