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网友热议笔者山东生态农业试验

已有 4146 次阅读 2010-3-4 00:22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态农业, 弘毅生态农场, 观点交锋

蒋高明

        2月26日,中外对话记者孟斯发表记者采访笔者研究团队在山东平邑县蒋家庄的生态循环农业试验,题目是《生态农业:大众还是贵族》。该文发表不到一周,立刻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甚至有网友在笔者文章背后就发生了争议,可见生态农业这个并非新鲜的事情,操作起来还是有各种难度的。仅仅是对生态农业的理解上,就存在严重的分歧。下面特将一些评论转发在这里,看看科学网网友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孟斯拜访了中国东部的一个实验性农场,了解在那里实行的自然的耕种方式。她用拍回来的照片,向大家讲述农业改革的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3502-Slideshow-organic-overtures?page=2#disscuss-bar

1号评论:能赚钱吗?
        不知道他们产品的市场表现怎样?能赚钱吗?

2号评论:技术乌托邦在中国,没有市场

        生态农业的关键,不是技术上的,而是组织上的。因为,就其本质,生态农业是一个“小自然”,是对“大自然”的人工模仿,借助某些特殊的现代技术,在一个相对封闭和有限空间中,模拟自然生物链,应该不是什么难题。换言之,生态农业原本是一个伪命题,就像循环经济一样。

        解决生态农业的推广,才是生态农业的症结所在。但在这个问题上,更是尴尬,因为,中国有中国的特色。原因是:

        其一,中国农民的人均耕地,不到3亩(大体上,国家划定了18亿亩的保护耕地底线,不容突破)。即使以家庭为单位,每家5口人,一家一户所拥有的土地,最多也不到20亩。“三十亩地一头牛”,说起来容易,在中国,却是一个空想。我们注意到,中科院在山东搞得生态农业试验田是多大呢?四十亩。也就是说,他们这个“实验田”,根本不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因为,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家庭,拥有的土地总量远远不到四十亩。

        有人会说,可以把多个家庭联合起来啊。多个家庭联合起来,土地总量就超过40亩了。这个想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先看我们的历史,中国农村的改革,就是从“分田到户”开始的。为什么“分”啊,因为合在一起,没有人干活,结果是大家都挨饿,只好分开。人人都知道,分开之后,不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但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没有找到一个可行的“集体化”经营模式。

        再看其它国家——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欧洲、美国、日本,都一样。中国也不例外。所以,要是不能把生态农业集约到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规模,就没有任何意义。

        可显然,四十亩地的生态农业,谈不上什么规模效应。所以,中科院的研究团队,才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近期做100亩,远期要做到1000亩。大了,会有规模效应,可是越大,越不适合中国国情,越不可能推广。

        此其一,即:生态农业不可能在中国推开,中科院的研究,也就是一个技术乌托邦。玩玩儿,浪费纳税人几个钱,也就完了。其它的,别指望。

        其二,我们不妨做一个较宽松的假设,即:生态农业是可以推广的,它适宜于在中国广大农村和千家万户普及。不推广普及,麻烦;推广普及了,会有更大的麻烦。为什么呢?不普及的时候,“试验田”里出产的是“精品”,精品自然价格高,产量不大,可利润可观。但一旦普及了,每一家每一户都可以出产“有机食品”,满大街叫卖“生态产品”,其价格只会直线下降,使得农民无利可图。“多收了三五斗”,农民都吐血了;生态农业普及全国,岂敢?

        所以,生态农业,在中国推广,就别想了。试验吧,试验既是生态农业的开始,也是生态农业的结束。

        也不是完全没有去处,北大荒和新疆建设兵团,应该去试试。除此之外,我找不到生态农业,适合中国的地区。

3号评论:需要大规模普及么?

        看了上面读者的评论,不得不说两句。
        不错,生态农业在中国仍然处于实验性的阶段。但是,在欧洲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他山之石,至少说明生态农业的路子,不是乌托邦,走的人多了,这条路也会逐渐出现。

        然后,加上一条被强调的限制性条件,就是,在中国特殊国情下,能走的通么?答案是,能,但是要求不要太高。
        生态农业不可能普及到千家万户,也不能被允许普及到那个程度,因为我们还要考虑粮食安全。但是,如果我们只做出来一个小规模的市场呢?只在这种研究型农场的示范意义下,
拿出全国百分之五的土地去发展呢?我觉得,这样的资源和市场还是能够挤得出来。
        生态农业是绿色的,但是它的性质是一项产业。做产业不是靠信念,商人是要挣钱的。人民对于安全食品的要求与日俱增,尤其能够承受得起有机产品高价格的社会阶级。只要培
养出一角市场,生态农业就有饭吃。
        也许这需要时间,至少,不要把中国的特殊国情说的铁板一块。


4号评论:大方向是好的

生态农业在大方向上是好的,但要落到实处则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5号评论:书呆子

        推广普及了,会有更大的麻烦。为什么呢?不普及的时候,“试验田”里出产的是“精品”,精品自然价格高,产量不大,可利润可观。但一旦普及了,每一家每一户都可以出产“有机食品”,满大街叫卖“生态产品”,其价格只会直线下降,使得农民无利可图。

        唉,书呆子!

6号评论员:评论2是停在啥时的国情里?

        认为家庭为单位是中国国情,那还是停留在过去的国情里。 农村土地改革已经让越来越多中型的农场主出现(租其他农民的地),现在问题不是农业集约不起来,而是担心过度的集约。而有机农业是分散的中,小系统工程。

7号评论:---解释

        中型农场主,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吗?兄弟。你自己先要搞明白,家庭是一个计量单位,可大可小。农场主经营再多的土地,也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这种社会组织以及经营方式,并没有变啊。

        再则,担心过度集约,大概只是长三角、珠三角的事情,而长三角、珠三角只是中国的一个角落,更广大的中国,就忽略不计了吗?

8号评论:回复:需要大规模普及么?

        1,它山之石,也许永远是它山之石——别以为,在其他地方行得通的,在中国一定行得通。或者说,欧洲发展生态农业,可行;并不能证明在中国,也可行。

        2,生态农业不生产粮食吗?如果生产粮食,那为什么您要担心粮食安全呢?要是不生产粮食的话,就更不可行了。

        3,小规模示范,走高端,走贵族化之路,完全可行,而且,尤其适合中国这个“两极分化”的市场。不仅以后行,现在,北京人不都在春节送有机食品吗?我的建议,也没说这个不行。问题只在于,生态农业是贵族的?还是大众的。这才是要讨论的。

        你要在中南海,弄一块生态农业示范田,肯定可行。天坛,也行。问题是推而广之,就麻烦了。

9号评论:回复评论八

        他山之石,我的意思是这并不是永动机理论,这个理论在原理上本就不通。这证明生态农业不是死胡同。

        粮食安全问题是这样的。生态农业不仅产粮食,而且由于光合产物的综合利用,反而能够产更多的食品。但是这些食品里粮食本身占的比例相对不高,而且考虑到化肥的替代,纯粮食产量应该会有所下降。但是综合起来,平均土地产值以热量计应该是更高的。当然这需要进一步实践的验证。但是中国人习惯了吃大米小麦,膳食结构一时难以改变。粮食吨数不够,几乎就认为是粮食安全问题。

        生态农业我认为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偏贵族一点。但是不应该是永远的奢侈品。

        生态试验田,我觉得没必要地块也要跟着涨价吧,偏远地区成本低,只要供货链能够建立起来,你们埋单不也不头疼么?

        再者,试图给人民更安全的食物,在食品安全严重被威胁的今天,怎么会如此不被看好呢?是不是就像温水煮青蛙,时间长了,自己也适应了?也许,我们应该像中国体育一样,举全国之力,先有实践,然后一步步修正,终至找到一个更优良的解决之道。

10号评论:回复评论9

        上面的朋友,你好。你的回复,有些我接受。例如“它山之石”,你的解释,我认同。有些,则不认同。

        其一,粮食安全。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也在变。尤其是大城市,而生态农业的基本对象,必然是从大都市兴起的。只要,生态农业能产出比粮食更多的热值,没必要担心粮食安全的——现在城里的小资和白领,有多少吃大米白面呢?所以,根本的原因,可能是生态农业产出的热值不够。

        其二,食品安全问题,和生态农业无关。也就是说,食品安全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诚信和社会公德问题。要是有人往牛奶里加三氯氰胺,往有机食品里添不该添的东西,生态农业出产的“一次产品”,再好,也没用。

        或者说,发展生态农业,也许是一个鼓舞人心的计划,但要是以此作为解决食品安全的一种措施,估计就错了。

        你提到体育,我也絮叨絮叨。

        举全国之力发展体育,在外国人看来,是很可笑的。因为,这违背了西方人奥林匹克精神中最基本的“fair play”原则,即:对方是一个人,你这边是一帮人,甚至整个国家,就算你赢了,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这就像武林中人,要看谁厉害,必然是单挑,一对一的PK。对方一个人,你一大群人,胜之不武,岂不被江湖中人耻笑吗?

11号评论:回复评论10

        现在城里的小资和白领,吃大米白面的变少,也不意味着他们消耗的粮食少。他们吃的肉也来自粮食啊。

12号评论:无为农业

        我发现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因为正好我在读一本关于农业的书。书中不仅提到使用完全有机的方法生产,甚至模仿自然循环的过程。这种生产方式对劳动力需求很低(因此也更便宜),对土地环境的健康也很有益。该书的作者(在此方面的实践已经有30多年)认为,如果有机农作方法得当,成本会更低得多。

        非有机的农业生产方式之所以便宜,是因为消费者未被要求为环境成本付费——如果你想对环境成本了解更多,可以看前面的一篇马军的文章。

13号评论:回复评论1

        现在还在试验阶段,几乎没有形成规模供给市场,许多食品的生长周期都要一年。

14号评论:大众还是贵族

        我觉得抛开“有机”、“生态”种种标签,农业专家们的目标应该不仅仅是为市场提供又一种高质量的贵族食品(即使成本下降,产量仍然无法满足大众需求),而是为中国危险的农业生产方式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稳步转型之路。这比探讨有机食品的小市场意义更大,挑战也更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299442.html

上一篇:《中外对话》报道我们的生态农业实践
下一篇:中国已经对100种生物物种动了基因“手术”,涉及基因200多个
收藏 IP: .*| 热度|

3 杨洪强 苗元华 蔣勁松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