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紧急呼吁:建议对西南地质不稳定地区大型水坝项目安全性进行重新评估 精选

已有 7784 次阅读 2008-6-19 19:06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紧急呼吁:建议对西南地质不稳定地区大型水坝项目安全性进行重新评估
蒋高明
      今天收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绿家园志愿者负责人汪永晨和香港岭南大学教授刘健芝的来信,信的内容如下。地震带上建立一系列水坝,其安全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这次地震已经暴露出了若干隐患,令人担忧。这里,仅代表个人向广大博友征求支持签名,如您同意我们的呼吁,请将您的名字列在下面的名单上。
 
编者按:汶川巨震,举国同哀。面对这场灾难,我们所能够做的,除了向灾区人民奉献自己的爱心之外,还应该进行反思,并积极为灾后重建建言献策。
 
在此次灾难所暴露的问题中,水坝安全性问题是极为突出的一个。汶川地震凸现出西南地区水坝建设中的三个重要问题:地质断裂带上是否适合修建高坝大库;在水库设计过程中对地震烈度的评估是否存在错误?在活动断裂带上修建高坝大库是否有诱发强震和巨震的可能性?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对这些问题予以重视。
 
为此,有关专家和民间环保人士联合发出了《建议对西南地质不稳定地区大型水坝项目安全性进行重新评估》的呼吁,并希望政府部门在评估后,将评估结果进行公示。
 
我们诚挚地希望认同此观点的人在这份建议书上签名
 
建议对西南地质不稳定地区大型水坝项目安全性进行重新评估
 
汶川巨震,举国同悲。中国政府全力组织救灾,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各界广泛行动起来,表现出救死扶伤的崇高人道主义精神。此情此景,天日可鉴。目前正值从紧急救援转入灾后安置和重建的关键时刻,政府相关部门正就灾后重建规划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对此我们愿积极参与,建言献策,促进重建规划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之上。
 
在此次灾难所暴露的问题中,水坝安全性问题成为极为突出的一个。根据水利部副部长2008年5月25日在国新办第十五次发布会上透露,地震造成四川、重庆、陕西等8省市水库出险2380座,险情主要为大坝裂缝、坝体滑坡、溢洪道毁坏、泄水洞垮塌、防浪墙断裂、坝坡塌陷等。其中有69座水库存在溃坝险情,存在高危险情、次高危险情的水库分别达到320座和1991座。
 
地震本身的损害已经极其巨大,而水库一旦失事,则下游沿岸尽成泽国,由此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甚至有可能超过地震。目前除了亡羊补牢,彻查震区水坝的受损情况,确保水坝安全度汛之外,有必要重新审视目前规模空前的西南水电开发规划。汶川地震凸现出西南地区水坝建设中三个重要问题,应予严肃对待。
 
一、 地质断裂带上是否适合修建高坝大库?
 
西南地区受板块运动影响,地质条件复杂,尤其是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川西、滇西北地区的高山峡谷,本身就是强烈的地壳抬升和地形切割的产物。这样的地区蕴涵着中国最丰富的水能,因此成为当前水电开发的重中之重。规划中的全国十三大水电基地中,位居前三位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水电基地都在川西、滇西北,长江上游、南盘江红水河水电基地也部分跨越川滇两省,澜沧江、怒江水电基地则基本都在滇西北地区。
 
与此同时,川、滇两省正是中国地震最为多发的省份之一,属于中国地震强度和频度最高的南北地震带川滇地震区的一部分。目前的西南水电开发的许多梯级电站都与该地震区中的重要地震带交错或重合,例如龙门山地震带、松潘地震带上的岷江上游部分梯级电站;鲜水河地震带上的大渡河部分梯级电站;鲜水河、安宁河地震带上的雅砻江部分梯级电站;马边-昭通地震带、东川-嵩明地震带、中甸-大理地震带上的金沙江部分梯级电站;滇西南地震带上的澜沧江部分梯级电站,等等。
 
西南地区地质条件脆弱,滑坡泥石流原本多发,在这样的地区修建一系列百米以上甚至三百米以上的高坝大库,无论是边坡的大规模开挖,还是水库淹没后公路、隧道的大规模重建,都会给水库沿线的岩体带来破坏,在强震发生时可能加剧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堵江淹没、堰塞湖溃决等次生灾害,由此给河流沿岸人民带来的严重隐患和威胁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二、 在水库设计过程中对地震烈度的评估是否存在错误?
 
面对社会对西南地质不稳定地区水电开发的安全性的质疑,水电部门的回答常常是,高坝大库的设计都经过了科学的论证,按照相应烈度设防,可保无虞。但汶川地震显示以往的地震风险论证可能存在缺陷。
 
以岷江上游最大水库紫坪铺为例,这座位于都江堰上游9公里处的水库工程浩大,库容量为11.12亿立方米,拦河大坝高156米,被水利专家称为“相当于在成都广大地区人民头上悬了一大盆水”。据相关地震和水利专家透露,在紫坪铺水库在论证中,工程区坝址的地震基本烈度认定为七度,而此次地震坝址距离震中仅17公里,震中烈度达到11度。按照水利工程防震专家的话:“这么高的烈度,波及到紫坪铺水库,烈度应该在8至9度之间,这是始料未及的。”
 
紫坪铺水库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由于它高悬在成都平原之上,又逼近都江堰世界遗产,因而在论证过程中就受到极大关注,其地质状况的不稳定性早已引起过许多疑问。令人不安的是,如果这样一座重点水库的论证中尚且存在失误,那么岷江流域同样处于地质断层上的梯级水库,它们当初的地震烈度论证是否也存在问题?西南地区的其它大江大河流域同样存在类似的断裂带,目前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干流上正在施工或规划建设的数十座大坝,它们的地震烈度论证是否存在问题?
 
三、 在活动断裂带上修建高坝大库是否有诱发强震和巨震的可能性?
 
此次汶川大地震,震中距离紫坪铺水库岸线仅5.5公里,而根据相关专家研究,紫坪铺水库所在地区属地质不稳定地区,著名的龙门山断裂通过库坝区及其附近地区。在大坝蓄水之后,发生突破龙门山断裂带历史记录的巨大地震,难免引发对水库诱发地震的疑虑。
 
水库诱发地震是世界上普遍关注的由人类工程引发的灾害现象。根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专家在三峡大坝论证会议上提供的数据,中国坝高超过100米的水库,诱发地震的比例约为7%;而世界上坝高超过200米的水库,诱发地震的比率为34%。尽管世界上水库诱发地震震级≥6级的仅有四例,且最高震级为6.5级,但这些案例的水库都是建在地质条件较稳定、天然地震背景较微弱的地区。
 
不仅紫坪铺水库建在地震带与活动断裂带上,目前中国西南地区的水电开发已普遍深入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的川西、滇西北的高山峡谷地区,这是世界范围内一个新的尝试。在三峡大坝的论证中,地质、地震部门的权威专家承认:“关于水库诱发地震问题,在世界上还没有一套成熟的评价、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形成机制的研究也还只是各种不同的假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西南地质不稳定地区贸然进行规模空前的水电开发,由此带来的安全性风险需要认真考虑。
 
余震未息,逝者已矣。痛定思痛,为千百万生者计,为子孙后代计,我们建议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吸纳长期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尽快开展如下工作:
 
1. 对西南地区各大型水坝的地震烈度重新进行评估
 
2. 对西南梯级水电项目在地震时可能引发的安全性风险重新进行评估
 
3. 对地质不稳定地区大型水坝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进行深入研究
 
4. 将重新评估的结果进行公示
 
5. 基于联合调查组评估结论,对已建成水坝,制定专门的地震应急预案;同时结合规划环评,对西南地区密集、高强度梯级水电开发的整体布局作出必要的调整
 
6. 在上述工作完成前,暂缓在西南地质不稳定地区批准和建设大型水坝
 
签字人
 
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
 
张抗抗 中国作家协会 副主席
 
郭于华 清华大学    教授
 
刘东 北京大学     教授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刘兵 清华大学     教授
 
李来来 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所    研究员
 
郑易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沈孝辉 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委员
 
蒋高明 中科院植物所          研究员
 
吕植  北京大学            教授
 
范晓  四川区域地质勘探大队      总工程师
 
杨勇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客座研究员
 
展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教授
 
汪永晨 绿家园志愿者          召集人
 
于晓刚 云南绿色流域          主任
 
马军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       主任
 
冯永锋 光明日报            记者
 
王建  中国环境学会          水专家
 
栗力  地球村             执行主任
 
史立红 野性中国            执行主任
 
周雁  香港中文大学          博士
 
刘铁钢 中国话剧院           演员
 
陈岳琴 陈岳琴律师事务所        主任
 
韩冰  中国法学会会员         律师
 
王甫  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    主任
 
运建立 绿色汉江            主任
 
艾南山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会长
 
田军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主任
 
马天南 厦门绿拾字           主任
 
许可祝 中国政法大学          副教授
 
杨谚聆 亚洲公益论坛          首席运营官
 
金嘉满 全球环境研究所         主任
 
宋庆华 灿雨石信息咨询中心       主任
 
周一渤 中华遗产杂志          编辑
 
杨学勤 长江第一湾石鼓         农民
 
班理  陕西省红凤工程志愿者协会    主任
 
张伟  北京泓德中育文化发展中心    主任
 
郑珂珂 北京泓德中育文化发展中心    研究员
 
刘树筠 北京泓德中育文化发展中心    研究员
 
田媛  北京泓德中育文化发展中心    研究员
 
张京飞 北京泓德中育文化发展中心    研究员
 
于晓勇 天津绿色之友          副会长
 
李秀琴 新疆环保志愿者
 
孙君 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 主任
 
赵文耕 《给水排水》杂志 编辑
 
签名组织
 
绿家园志愿者
 
自然之友
 
地球村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
 
守望家园
 
环境友好公益协会
 
野性中国
 
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
 
安徽绿满江淮环境发展中心
 
云南绿色流域
 
淮河卫士
 
河北绿色知音
 
绿色汉江
 
盘锦黑嘴鸥保护协会
 
陕西省红凤工程志愿者协会
 
瀚海沙
 
灿雨石信息咨询中心
 
陈岳琴律师事务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29676.html

上一篇:用创新思路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
下一篇:做客人民网谈震后生态修复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