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孟孟的博客 关注生命成长,传播人间知识,启迪教育智慧。

博文

人类的发问与科学

已有 3847 次阅读 2008-6-16 13:07 |个人分类:问学陇上|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哲学, 学术

余孟孟
 
科学研究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人的事情,不外两种:与知有关的和与行有关的。然而,知与行的划分,还是让科学研究无法入手。鉴于此,人们苦苦寻觅,努力探求,终于提出了科学研究的三大逻辑起点或切入口:观察,问题和机会。由于观察的不确定性和无针对性以及机会的可遇不可求性,使得“问题”成为大多数人关于科学研究起始的共识。可以说,问题的发现和确定为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划定了道路。
这一基本认识已经得到大多数科学研究人员的肯定和赞同,然而,为什么是“问题”?一部科学研究“问题史”的背后有没有一些人类的基本问题呢?如果有,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是科学从业人员的专利吗?普通民众能理解这些问题吗?或者说一般人能走上探求这些问题答案的求知之路吗?通过考察,笔者发现,科学研究上难以尽数的具体问题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人类最基本的对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发问。发问着的人类是通过以下五种简单发问而走上科学研究之路的。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科学”是在广泛意义上使用的,指的是学科知识或思想学问,类似于德语国家的“科学”,把哲学,历史,技艺等都包括其中。
一 、“是什么”的发问
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此类发问,是我们在人类日常生活世界中最熟悉不过的了,它的平淡无奇,近似于我们的吃喝行睡。通过此类发问,人类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得到了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也达成了生活事件的基本共识,人类的发展命运才凝聚在一起。然而,此问若再往前走,便步入了哲学思维的道路。“存在”是什么?“是”是什么?“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等问题总是作为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出现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之中。
“是什么”的发问,将人类带上了哲学思辨的旅程。它要求人的回答不受时空的限制,即不在时间中,亦不在空间中;也要人在全部思维领域、在总体历史流变中,对问题作出统一的回答。这种发问方式与思维方式使人类具有了最广阔的视野。不管人的躯体被拘于何种狭小的境地,通过此种发问方式的引导,他总会成为无限时空里的王者。
二、“为什么”的发问
为什么呢?到底为什么呢?这是三岁懵童都会发出的提问。它的普遍性与重要性,不仅表现在人类日常生活世界中,也统摄着人类的整个科学世界。“为什么”的背后是寻求解释的企图。
巨大光环笼罩的科学,其背后竟是如此平常的一句发问,虽不可思议,但确是事实。科学,严格说来,既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既不为证实,也不为证伪。它的使命是解释世界(包括人自身)的各种现象和行为。解释的目的是减弱和消除人心中的疑惑,使人相信。人相信与否的事件和解释,只能是对于具体的事物而言的,那么,这也意味着科学的解释不可能像哲学的思辨那样在全部思维领域进行。科学的对象,总是具体的,它要回答的只是“为什么”。
三、“哪里来”的发问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哪里来”的问题,经过理性的思考,便进入了史学的视野。史学解决的问题主要就是围绕“哪里来”引出的“怎么来”,“如何来”等问题而展开的。人类,毫无疑问的是历史的存在者。历史的探求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统合起来,使人类的存在显得厚重合伟大,不致像昆虫鸟兽那样为一时一地而活。
列宁曾说:“……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需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发展是历史学的发展,人不只是活在当下,也不只是为当下的活动而只认识当下的万物,完全意义上的人的存在总是通过回望过往而检查当下,进而预备未来。追问万物的来龙去脉,是为人的历史学发问。
四、“怎么做”的发问
世界存在之本初,并不独为人类而存在,更不因人类之需要而自然改变。人的存活与发展必定意味着要用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改变环境,将自己的意识和意图实在化为客观存在,从而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变化自身,提升自身。然而,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活动的复杂重度的提高,人类直接改造客观对象的企图便遭到重创。失败的沉重代价,迫使人呢不得不在实践之前,首先在自己的思维领域中进行一番筹划和构想。这种在意识状态中进行的“怎么做”的思考,便将人类带入了工程思维的道路。不管对于建筑桥梁等物质工程,还是制度规范等精神工程,工程思维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见,“怎么做”的发问,既与人类的知有关,亦与人类的行有关。
五、“做什么”的发问
你在做什么?你在干什么?这样的问句在实践行为领域是再普通不过的了。人的一生,可以说是“做”的一生,没有不“做”的人,也没有人不“做”,不管做什么,人总在“做”着。这就是人的本体命运。
接下来的追问总是以“做得怎么样”而出场的。好还是不好,优或是劣,这是人比较关心的。在“做”中,人慢慢运用理智上的知识和经验把握行动,创造行动,从而形成一套技术,甚至达到艺术的境界。这是人类实践行为领域的杰作,正是它创造了这个可见的日新月异的多彩世界。若没有直接面对实践的技艺,人的一切美好理念和构想都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可见,正是“做什么”的发问将人类的理想再次变成现实。
纵观上述人类的五种基本发问,可以发现,他们分别指向了三个领域,并且导致了五种不同的知识形态和科学追求。
1.  知的领域:
(1) “是什么”:哲学的追求。
(2) “为什么”:科学的追求。
(3) “哪里来”:史学的追求。
2.  知行协调的领域:
“怎么做”:工程学的追求。
3.  行的领域:
            “做什么”:技艺的追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121-29288.html

上一篇:思孟问学篇(一)
下一篇:夫子之后是老师,老师之后是什么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