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与复合的交响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ochun 微生物的纯粹和微生态的奇妙交织成了一首奇妙的交响曲!

博文

听朱清时教授<我亲历过的科技创新>有感 精选

已有 4145 次阅读 2007-6-7 13:42 |个人分类:科研生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进入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空中课题,发现其中创新案例系列讲座2007年第一场中有中科大校长朱清时教授的<我亲历过的科技创新>,于是花了一个小时,边吃饭边听了一下朱教授的讲座.

  听完后,感触颇深!

  其一:中国现在的科研及经费分配的体制问题.

  朱教授说其实现在中国科研经费分配及体制其实并不利于科研的创新.我认同朱教授说的情况的确存在,现在科研经费的申请一般是这个一个过程:牛人先写课题建议,然后发指南,大家再去申请,做了后就评审,再就是鉴定和报奖.这么一个体系下对创新的确不利.朱教授说得好,指南上所列的科研项目大多创新性不强,创新是根本就无法知道和去"指南"的,像我们国家以前搞的"两弹一星",其实不能叫创新,只能叫技术突破.朱教授还把激光的发现作为例子,指南是根本就没有办法来预知激光的发现,因为根本就没有人会知道激光.我觉得在科研中的确如此.

  前不久,我仔细看了饶毅,鲁白,邹承鲁在2004年发表在<NATURE>增刊上的<中国科技需要的根本改变:从传统人治到竞争优胜体制>.三位科学家提出的观点犀利而正确,就我亲身体会来说,经费的争取的确存在文中所说的情况.现在很多人把自然科学基金当成一种对自己科研水平的肯定,而并不在乎自然基金可以给多少经费,因为这点经费实在是太少了.而经费申请过度强调基础,也不利于创新.我在评审一些自然基金的时候,会发现有些申请书中科研基础雄厚,甚至用已经做的成果都可以交差了.青年基金不愧为为一种好的补充,资助有好的想法但是基础还不够的年轻人.

  对于科研经费的分配,我的观点是:大部分经费应该通过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这样的地方通过竞争分配,小部分经费通过科技部的指南分配.其实科学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就像农民养猪,猪好卖大家都养.热点的研究领域大家都是一窝蜂地冲,而像一些非热点邻域,少有人问津.我女朋友的实验组是搞真菌的,她们实验室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做真菌分类,这样的研究就需要国家科技部通过指南进行资助.科研领域和经济领域还是有相通的地方.

  其二:创新所需要的社会文化背景

  朱教授在讲座中细数了一些不利于创新的文化背景,如官本位,浮躁思想等.怎么才会有创新呢?朱教授说:"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遇到了正确的人,做了正确的事情"就有可能创新了.想想的确如此,但这是不是说创新就是碰运气了呢?我同意朱教授的看法:不是.创新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一个科学家平时一次又一次的理论积累,开阔的视野等等都是有利于创新的.反观现在我们很多地方,大家热衷于拿经费,真正沉下心来做研究的人很少.如何把科学家从过度的经费大战中解放出来也是要考虑的地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91-2921.html

上一篇:经典就是经典!
下一篇:电影<横空出世>带给我的感动和思考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