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波〔笔名:猫头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shp1935 我是退休教师用博客发表学术见解治学做人体会促进科学与人文交流

博文

对一封信的评论 [善的断想7]

已有 3048 次阅读 2008-6-13 16:2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某君:你大体赞成在“断想”中,我仅从伦理学、价值观与哲学理念的角度所写6篇拙文的观点,十分高兴!现在灾区进入重建阶段,请记住我们伟大民族的伟大精神之一:"多难兴邦"!!!我在1992年对几千年“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慨括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和而不同”。[从学理看这是第一层次,前者是第二层次,还有第三层次等等内容]现在常委中,我认为:最有传统文化精神的是温总理!!!恕我妄加评论!!!〔大概在中国这么直言是犯忌;而在外国是正常。你的卷首语引法国卢梭之语很正确!为何不引我们都信仰的马克思?〕对你上篇博文,关于选择来到这个世界的问题,我读三遍,有意不发评论!?怕又伤害"女人"脆弱之心[实际不应说只是"女人",任何人,包括历史现实的英雄都有脆弱的时刻,揭批“四人帮”中央文件中,就有毛主席因江青无理取闹而掉泪之事例。这正是人性,注意不是"人的本质"、不是马说的"人的本质力量"]我觉得你应坚强起来,重振今日写此文之精神状态!其实我很敬仰毛泽东同志,如果没有他正确领导,中国革命可能要走更大弯路、新中国可能要迟些才能建立!我们这代知识人,是新中国培养的。就文化教育中“哲学”这小块而言,旧中国在现当代有几个著名哲学家?有多少人关心哲学?而现在,了有多少哲学工作者、多少人学哲学?这当然是好事。民族理论思维水平有一定提高。但我感觉最好笑的是,“文革”后,不少人厌恶哲学,特别一些大学生,一听“马哲”,不分青红皂白,不感兴趣,够可惜可悲了。然而实际上文革30年了,很多人从干部到知识人到普通百姓,经常在用毛讲过的话、运用毛的思想方法[包括正确的、不正确的;合适的、简单化的],但许多人不自觉。更可笑的的是,有一些人,根本不读毛著,却跟着西方与国内一些“专家”大骂毛主席,你说公平公正吗?正象恩格斯所讥讽:他们反对哲学,却做了最坏哲学的奴隶!我认为,尽管毛主席他老人家晚年犯大错误,造成悲剧---对他老家本人、对我们这一代、对国家、对人类历史均如此,都造成令人痛心的巨大损失。但千秋功过,人民与历史自有正确的、公正的评价。对我更加敬仰的邓小平同志,也应作如是观。[故你不必为反对甚至漫骂你正确观点的人,悲伤与怨恨,更不必消沉]话说回来,在辽沈战役中,毛主席他夸奖解放军战士[最普通的农民工人]不吃老有姓的苹果,从哲学上概括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句名言。请问30年来,在某些人,特别是高高在上的大官小官,有多少人有这种精神、践行这种精神呢?现在我们国家碰上大灾难,这是不幸。[广义讲,自然给人类带来的“恶”!诚然,对自然本身无所渭善恶。天行有常吧!总不能说地球上两大极板块碰撞,对它们自身是善是恶吧。说反常,是对人类而言]但坏事在一定条件、一定意义上,正在转化为好事。在抗震救灾中,英雄辈出。不用说这几天,报告团的英雄事绩之可歌可泣,催人奋进。而最使我感动是一个小事例:有位九岁小学生救出许多同学,自巳却负伤了。事后了记者采访他,为什么如此救人?他说:我是班长!他的精神已不单是人性、不单是,而是升华为作班长的“责任义务”啊。从一个方面看,这场灾难让许多领导干部、广大群众、战士、学生展现中国人美丽的人性、宝贵的人格、伟大的民族精神!它一定有助于扫除多年积淀的:某些人的恶习、社会的腐化现象、某些大官小官的腐败啊。我相信善终能“遏恶”“惩恶”,不然何能构建上善大善至善的“和谐社会”。我不是空想主义者正处在初级阶段的中国任重道远啊。我又想起老恩格斯,他在《反杜林论》中批评杜林关于暴力的错误观点时说过的话。他认为,应用暴力,固然会使应用暴力的人道德堕落,但是“每一次革命[余注:指不可避兔的暴力革命]的胜利,都带来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巨大跃进!”这是多么有睿智卓识的哲学见解啊!!!1976年经过十年浩劫,我有些悲观,记得于光远老师[我的导师石盘教授的挚友]曾引此言,鼓励我们年青的理论工作者。我想,对战争惨祸、人为浩劫,对自然灾难,都可以运用如此的方法论原则,你意如何?     猫头鹰2008/6/13晨,下午发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891-28959.html

上一篇:大爱,勇敢与至善 [ 善的断想3]
下一篇:几位哲学家对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的评价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