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sz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诗忠 多年与书打交道,耕耘、浏览,感悟、思考……

博文

哈佛教授“化学当作文学教”——部分内容曾发表于科学时报 精选

已有 5135 次阅读 2008-6-12 14:50 |个人分类:科普及其论坛|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记得前年的秋冬季节,我在家翻阅文汇报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一篇题为“哈佛的‘化学谈禅’”的文章。这是讲什么内容——美国哈佛大学居然用化学排除杂念?仔细读后恍然大悟,原来它说的是:这所世界著名大学人才济济,其中有一位化学教授叫赫施巴克(Herschbach D. R.),他的基础课教得特别好,能够将“化学当作文学教”。

 

    该文论道,科学当作文学教,不但要有学识、渊识、高识,还要加上热情和勇气。哈佛的同事讲他“给自己揽了一项最大的挑战”,因为他给一年级学生上开普通化学,一开就是几十年。他将科学当作文学教,真是教神了,哈佛人美称曰“化学谈禅”。出乎常人意料的是,这位化学教授并没有因为教学花费心思而影响科学研究,1986年由于对化学动力学的贡献,与另外两位化学家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这篇文章的真实性不容怀疑,因而借鉴用来探讨和推进科学普及,很有意义。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文学与之相隔甚远,怎么会想到把化学课当作文学来教?或许有些人觉得颇费思量,可是在这位化学教授看来,个中道理或意图实际上非常清楚,那就是借助文学的魅力促进化学知识的顺利传授。什么是文学?为什么文学能够促进化学的教学?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学改革之后,如今对这种教法创新感到唐突甚至觉得好笑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但是,碰巧让你遭遇上——不论是同事或者索性让你按此执行——也未必真的想得通而身体力行。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和心理世界的艺术。说得再深入一点,文学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各种形式,从大的方面归类,它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大同小异,都属于艺术。文学和艺术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情节、韵味、声乐、图像以及形体变化,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由于它自然、真实、生动,贴近社会、反映生活,感染力强,因而只要创作出来成为一部精品,供大众阅读、娱乐和欣赏,当然就特别易吸引人、感动人、打动人。虽然大学课堂和实验室内讲解化学知识不可能也没必要主次不分、引入与之不相称的艺术,但是借助文学语言和修辞手法,比如叙事、描述、隐喻、类比、夸张等,将文学的情感性和感染力嫁接到化学教学过程中,无疑会极大地激励学生亲近化学、爱好化学,并且发自内心地唤起钻研化学奥秘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十分奇巧的是,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专家们提出了与此现象相呼应的观点。他们认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究其渊源,是人类情绪尤其积极情绪之功能不断扩展的直接结果和必然产物。因为早期人类在满足生存、安全等基本需要的过程中,植根于基因和血液的情绪行为会不断得到彰显,一步步地从刻板的本能行为走向张扬社会文化属性的文学艺术活动,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情感宣泄和爱美的需要。文学艺术的显著特点是自如、尽情、潇洒、舒展、审美,它不仅是人类内在心灵的真实流露,而且也是人类积极进取、主动创造的精神状态。假如文学艺术真的如文学家和情绪心理学家所表现和揭示的那样,具有上述令人陶醉的属性,那么反过来,借助人类几百年来文学艺术活动中所创造和积累的技巧手法讲解、普及科学知识(包括化学知识),就等于是从人的心理深处点燃学生的爱美激情,唤起爱好科学的情趣。难怪,举凡成功的科普读物、科学教学,之所以大受欢迎,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都或多或少地渗透和穿插文学艺术的元素。

 

    对于哈佛教授“化学当作文学教”,有的人心存疑虑,觉得这样做与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有冲突——至少在时间上难以安排。其实,这种担忧大可不必。这位教授在著名高等学府教了那么多年的化学,之所以敢于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大胆嫁接文学的情感性和感染力,可能正是基于对化学科学之真谛的了如指掌。诚然,化学等自然科学就其内容而言较抽象复杂,具有独特的体系脉络,需要花时间梳理。然而,这种现象和特性从某种角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转化的。假若借助文学艺术的手段把学生引入别开洞天的化学世界,仿佛置身于可供游览、玩耍的娱乐宫,让他们发觉未知的化学领域原来如此美妙,那么由此产生的情感冲动,就会对学习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原本抽象复杂的认知对象变得不再枯燥和难以企及,这时学习的效率就不能用通常的方法计算。而且,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科普受众一旦知道到科学如同艺术一样,能给自己带来情感体验的满足和极大的快感之后,困难就会变成挑战,刻苦钻研成了人生莫大的幸福。

 

    因此,我们有理由大胆认为,要根本扭转科学普及的不景气状况,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让我们的青少年爱好科学。只有产生了真正爱科学的情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等等才能畅通无阻。哈佛教授显然深知这一点。从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文学是人学,类似地化学也是人学。因为,化学作为一门科学除了向人类展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规律外,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渗透了无数科学家好奇、兴趣和探索的心路历程和人文精神。我们的大学生学习时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的老师传授时如果不努力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这一点,那未免太遗憾了!

 

    联系到科普,既然我们认为科学无限美丽,而文学艺术又是展示美丽的最好手段,那么我们传授、普及科学知识时就应当巧妙嫁接、拿来为我所用。虽然别具匠心利用文学艺术元素普及科学知识,表面上确实会用去大量的笔墨和篇幅,然而,从长远说,如果青少年读者受到感染,萌生强烈的赏鉴冲动和从此迷上了科学,其产生的神奇效果,显然比暂时牺牲科学的完整性、严密性要划算得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3-28782.html

上一篇:科学该如何普及?
下一篇:也谈教科书和教育的一些问题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