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老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oc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博文

从科学与人文关系看某些问题 精选

已有 5335 次阅读 2008-6-10 16:3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看到科学和人文关系的字眼,笔者立马联想到一个人——清华大学基础建设处原处长、原清华大学土木系教师苗日新。笔者曾两次参加老师关于清华大学历史的讲座,对其以亲自调研的丰富的历史资料对清华大学历史进行阐述而不受限于已有资料、不迷信历史学家的事迹十分佩服。他通过对史籍的阅读考证、对历史地图的研究、对清代诗词的逐词解读,使清华园的历史逐步清晰。

老师是个特别风趣的人。在其讲演中往往强调自己是学工科出身,对于诗词对于古文都是从零开始。他使用电脑的画图程序花了整整五天时间(经苗老师亲自指点,此处应为12*12小时)做出了清代某时段的清华及其周边园林分布状况。他对同学们说,那些历史学家对别人的资料就是照搬,而自己是个学工科的,不找到真实的历史资料、不把事情搞准确决不罢休,而且还有毅力把事情做得很细很小。

由此笔者联想到一堆事情,落脚点在大学教育在科学和人文两块的课程设置上。

仅就清华学生来讲,我们往往因为严谨求实、行胜于言的校风学风而自豪,但是也可以看到我们的某些制度过于死板,我们的文艺活动内涵不足,宣传语言错误迭出,由学分绩带来的竞争气氛十分压抑。至少在笔者看来,这是我们的人文相关教育缺失、管理制度偏于僵化带来的。

此外比较相关的是,和诸多高校一样。在以科学社会主义、自然辩证法为代表的人文类课堂上,总有不少同学缺席或者坐在讲台下用笔记本电脑看电影。

这一类问题的背后,一方面是学生只在乎简单的事情只在乎考试成绩相关的事情,一方面是我们在课堂相关建设上做的太少。所有人文类的学科都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脱离现实,把理论展示出来,第一第二第三地阐述。而对于思维习惯和兴趣很大程度上与实用性挂钩的工科学生来讲,这往往是十分枯燥乏味的。

当然,这是微观地看了。如果宏观一些,我们也会考虑这样的课程是否需要设置,工科学生是否只需要工科课程,这全取决于教育决策管理部门以及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是要专才还是全才。这样说绝对了些,但是大体意思已经有了。

笔者认为,我们不是培养全才,毕竟人文再加上自然知识体系是非常庞大的,再加上思想教育等等,教育的使命承载不了这么多。我们也不是培养专于某狭隘学科的特专人才,因为我们眼前看到的失败例子太多了:心理教育不到位情况下有了刘海洋和马加爵;完全自我中心不顾他人利益和感受的JP们数不胜数。

我们不需要全才,也不希望有错乱的专才。我们希望看到有高思想和心理素质、优秀的待人接物能力与实践能力、最强学习能力、合适的人文或者科技研究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从一流大学里面走出来。这样的人需要工科高校设置充足的、合理的、吸引力强的人文课程,需要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需要更丰富并科学的校内活动。清华正在逐步向这个方向进步,但是显然的是,路还很远。

信手写来,不觉已经有些离题。就此打住罢。

2008-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33-28533.html

上一篇:基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论辩
下一篇:【组图】新鲜图片,新鲜信息,新鲜感觉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4: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