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碎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matodes

博文

造化是我们心中的神

已有 4631 次阅读 2008-6-3 14:41 |个人分类:观点评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谈科研工作者的心态

先讲一个故事。以前,有一户贩私盐的人家,父亲早丧,母亲与儿子B君俩相依为命。每天,母亲都早早起身给儿子准备一顿尽可能丰盛的早饭。这天,母亲做的是咸面汤。由于盐加多了点,从小娇生惯养的B君赌气不吃,为了表示不满还将装盐的空麻袋中的盐粒一股脑儿抖入锅中,然后扬长而去。等儿子走后,母亲揭开锅一看,才发现儿子没有吃饭。母亲舀起一勺面汤,尝完后自责不已,“难怪儿子没有吃饭,我怎么能把面汤做得这样咸呢?!”倘若现在,一点面汤倒掉便是,但以前人家大都很穷,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面食,母亲自然感觉倒掉可惜,便强忍把面汤喝了。

说到这里也许没有什么,但你且往下看。B君出门之后,没走几里,突然乌云密布,大雨滂沱。路人见状,赶快到附近的破庙避雨。谁知B君刚踏进破庙,一条火龙从天而降,围着破庙“噌噌”打转,久久不去,庙中避雨者无不惊骇万分!正在此时,一老者大喊:“是谁伤了天理!?”大家面面相觑,无人应承。后来老者提出,大家把头上戴的斗笠向外扔,谁的斗笠扔出后没有落地,谁就得出去挨那雷劈!大家同意,轮流把斗笠抛出庙外,自然落地无疑。轮到B君,斗笠刚一抛出便腾空而去。按照约定,B君被众人推出庙外。B君一到庙外,火龙便紧随而来,一道电光,火龙抓起B君腾空而去。眼见大地越来越远,B君惊恐,大呼一声:“俺那娘啊!”火龙一听,知道喊娘,还算没有天良丧尽。于是,在B君的后背上写下一行字后,将其重新放逐大地。打此,B君再也不敢不敬老娘,夏天再也没敢光过膀子。

这个故事在我老家那一带十分流行。我小时候,老妈总给我讲,讲完还补充一句,“记住,不孝顺父母,伤了天理是要打雷劈的”!这句话无疑在说,有个你不认识的神秘的“老天爷”在盯着你呢,而且好像跟父母他们还挺熟,不然他们怎么对“老天爷”的底细知道得如此清楚?于是,我成了听话的孩子——关键是谁不怕“打雷劈”呀!

等到上学之后,一次语老师给我们上阅读课,其中一篇文章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文章大意是,某某地区,久旱无雨,大地一片干涸。由于拥有现代科技,通过人工降雨的办法,使田野中的禾苗幸免于干旱之灾,到了秋天,原野一片丰收的景象……老师讲完后让我们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同学们有的说东,有的说西,估计就是没说到“点儿”上。老师在台上焦急的启发,“人怎么着”?“人怎么着天”?“是不是胜天呀”?“是不是人定胜天呀”?对孩子来说,在上学之后,父母的权威早已让位老师。老师都说是“胜”了,那肯定就是胜了。于是,大家几乎异口同声的说,“对——是人定胜天——”!嘴上虽这么喊,但当时却不这样想。难道老师不知道天会劈人吗?后来偷偷问老师,老师说那都是迷信思想!我记得当时震惊极了,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一个“权威”对天不敬!后来,我就常常替老师担心,特别是下雨打雷的时候,生怕语老师被雷劈了。那样的话,我就没法上我喜欢的语文课了。

我说这两个故事,无非是要说明,一个孩子的心灵是多么的单纯,对大人来说多么不经意的一些事情,在孩子的心中居然会有那么多的心理体验,掀起滔天巨浪。

父母告诉我的故事,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显然是荒诞不经的。语老师以“科学”的名义,对父母的“迷信”进行了全盘的否定,企图让“科学”的光辉点亮每个孩子的心灵。但语老师一定没有想到,没用几年,人定胜天的信条就被新的“科学理论”攻击的体无完肤。现在,谁还会战天斗地,傻傻地向草原、湖泊要田要粮呢?

所以,科学这东西,有时与迷信真的很难划清界限。假设我们相信第一个故事的真实性, B君真的曾经被“火龙”攻击,那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无疑是糟了雷击。至于他背上留下的字迹,很可能是雷击后皮肤烧灼的伤痕。但老者根据自己的臆想断定了B君“伤了天理”。这种解释,与人类成功实施了一次人工降雨,便武断“人定胜天”岂非五十步笑百步?

因此,真的千万别把科学当回事,科学工作者也千万别把自己当回事。任何渺小的个人,包括科学家,在造化面前都只能小心翼翼的虔诚。科学发展至今,我们看到的只是造化的冰山一角,甚至还是这一角的幻影,如同海市蜃楼。也只有认识了这一点,我们才不会狂傲,才会静下心来去感知造化的伟大。也只有敬畏自然,才会战胜自己的臆想,才会发现他隐藏着的秘密。

    对一个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难道造化不是我们心中的神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36-27684.html

上一篇:《单条植物线虫DNA微量提取》释疑
下一篇:科学记者不要犯常识性错误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