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泽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邱泽华

博文

地震前兆异常的自然判据

已有 4474 次阅读 2009-11-5 22:02 |个人分类:学术思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地震前兆, 地震预报

应该根据地震前兆(一般称作地震前兆异常)的自然属性来对人们提出的“异常”进行检验。这也是人们经常会使用的方法。但是以往对这种方法的使用往往处于无意识状态,既不全面也不系统,因而不能给出严格的判断。

顾名思义,地震前兆异常有三个自然属性。第一个是与地震相关,第二个是发生在地震之前,第三个是异常。我们可以依据这些属性来判断某个现象是否地震前兆异常。通常,人们提出某个现象是某个地震的前兆异常,都是发生在该地震之前的。因此,第二个属性自然得到满足。需要我们判断的,是该现象是否符合另外两个属性。第三个属性产生第一个判据:有正常背景。第一个属性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考察。从反面考察产生第二个判据:非干扰影响。从正面考察产生第三个判据:与地震相关。

判据1:有正常背景

所谓异常,是相对正常而言的。经常发生的事情,有规律可循,我们称为正常。与此相反,非常罕见的事情,真相不明,我们称作异常。

人们提出的“地震前兆异常”现象,我们如何判断它是否真的异常呢?只能通过和正常的比较。当有人提出某个现象是某个地震的前兆异常时,必须说明正常的情况是怎样的,以便我们比较。异常应该与正常明显不同。这里要说明两个方面的情况:

1)要说明这种观测已经开展了多长时间。时间越长,越能看出正常的背景。因为很多变化都有季节性,所以一种观测应该至少积累一年以上的资料,才可能看出季节性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性的变化是一种重要的正常背景。观测时间太短,是不能说明可靠的异常情况的。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多的。

2)还要说明这种观测开展的普遍程度如何。观测点越多,观测范围越大,越能看出正常的背景。只有一个观测点的资料,缺乏多个其它观测点资料说明正常背景,这样提出的“异常”,即使观测时间长达几年,也是不够充分可靠的。

判据2:非干扰影响

确定了一种现象是异常,这还不够。异常现象不一定都是地震产生的。还应该说明是否与地震无关的干扰影响,包括:

1)仪器故障:观测系统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某种故障。是否故障可以从台站相关人员和仪器专家那里得到说明。

2)环境变化:这是比较复杂的,包括人为和天气两种。人为影响可以是台站人员检查和调试仪器、周围施工、抽水浇地,等等;天气变化可以是气温变化、气压变化、刮风、降雨,等等。一方面,台站人员的高度的责任心,是识别环境变化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对一种重要物理量变化的观测,必须配置对相关干扰影响的辅助观测,以便检验和排除这些环境变化的影响。

当所有可能的干扰影响都被排除在外时,这样的异常就可能与构造运动有关。

但是,严格说来,我们只能排除已知的可能干扰。对于未知的影响,因为没有证据,更缺乏相关的观测,所以无法讨论,留有悬念。

判据3:与地震相关

至今,我们并无充分理由断定一旦出现异常构造运动变化就会发生地震。因此,即使排除各种干扰认定了一个异常构造运动变化,也不一定是地震前兆异常。只有当这种异常变化与地震密切相关时,才可能是地震前兆。

在时间上,同其它事物一样,地震也必然有孕育、发生和消亡的过程。大量震例表明,与地震的发生(主震)和消亡(余震)相比,地震的孕育表现得最不显著。因此,如果某观测点的某种仪器能观测到地震前兆,那么它也应该能观测到地震的发生和消亡。这就是说,我们可以从震前、震时和震后的变化情况来看某种异常与地震是否密切相关。这个密切相关要求三方面的约束:

1)观测异常越趋近地震发生越强烈或出现在临近地震发生的时候;

2)震时变化显著大于地震前的异常变化。一般地,观测不到震时变化的仪器,不可能观测到前兆变化;

3)观测异常震后衰减或消失。

在空间上,与地震的密切相关,要求异常区域大致以震中区为中心,或者显著的异常出现在震中区及其附近,在边远的外围地区则异常不那么显著。

在特征上,在地震孕育、发生和消亡的整个过程中,某种相关物理量的变化应该有其一致性、连贯性。如果能说明某个观测异常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连贯性,那么这种异常与地震的相关性就能得到进一步的肯定。

自然判据的应用

在实际的检验中,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排除那些不可靠的“异常”。数十年的经验表明,正是众多不可靠的“异常”浪费了我们大量宝贵的资源和时间,干扰了地震预报研究的方向和决策。

我们归纳出来的三个自然判据,犹如三个筛子,可以将不可靠的“异常”排除出去。例如,在“有正常背景”的判据面前,那些资料太短的“异常”就无法大肆招摇;在“非干扰影响”的判据面前,那些只有一条曲线的“异常”就会显得缺少份量;在“与地震相关”的判据面前,那些观测粗糙的“异常”更难以打扮得光鲜亮丽。

通常情况,在识别一个“地震前兆异常”的时候,应该同时考虑所有三个自然判据。当所有三个判据都得到满足时,就可以认为这个地震前兆异常是相当可靠的。IASPAI对地震前兆的检验表明,并没有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可以最终证明地震前的某种变化是地震前兆。研究人员只能使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来进行这种讨论。如果所有摆在面前的事实都指向可能,而不可能已经变成小概率事件,那么就有说服力了。

地震前兆的三个自然判据的重要性是有区别的。其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是与地震相关。实际上,完全可以用“地震前兆”来替代“地震前兆异常”。因为地震本身是一种异常现象,所以与之联系的前兆也应该是异常现象。某种现象必须是异常,才可能与地震相关。

与地震相关的核心意义意味着,如果我们能令人信服地直接表明,地震前出现的某种现象与地震有密切的相关性,那么这种现象就很可能是地震前兆。这里的关键因素是观测的精确性,而通常的观测都不具有足够的精确性。在无法有的放矢地开展观测的条件下,这不仅需要高分辨率、高采样率的观测系统,还需要好运气:正好位于震中地区,并且一直工作正常。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01-268722.html

上一篇:不能把理论当作地震前兆的判据
下一篇:地震预报的操作
收藏 IP: .*| 热度|

1 zdlh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