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溪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卫军英 博客原名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博文

读书写书以及出版的博弈平衡 精选

已有 4712 次阅读 2009-10-14 10:52 |个人分类:校园内外|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因了前面一篇文章想到这些年写书出书的一些趣事。新出的《品牌营销》大概是我写作周期最慢,而出版周期最快的一本书。从与出版社签订合同到现在快3年才写出来,而从交稿到正式出版却只用了2个月时间。这与第一本书出版时候的情形,似乎正好形成了相反的对照。从中也折射出了读书人读书、写书、出书这个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图书营销中的博弈平衡。

        记得第一本书写作时候,我还是处在所谓“下海”状态中的,因为脚踏两只船考虑到学校里的要求,就想结合专业和自己的实践体会写本有特色的专业著作。似乎是那本书的“后记”上讲写作前后用了5个月时间,但那部27万字的广告著作,实际上真正开始动笔写作到完稿只有3个多月时间。我是那种决定了做事情就很投入并不拖拉的人,所以尽管当时还经营着广告公司,而我却基本上不去打理广告公司对业务,专心一致的每天爬格子。书写好后当时的杭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院长,也是我本科时候的老师委婉地告诫我,不要说只3个月。我明白他的意思,你说写的快人家会怀疑你在粗制滥造呢。于是我在后记上就把3个月给改作是5个月了。书写好后没多久四校合并了的浙江大学把出版社也合并了,新的浙大出版社吞吞吐吐不承认原来杭大出版社的口头协议。新社长是一个比较自信的学工科的老太太,比较严苛似乎对我的书是否好销还有怀疑。于是算盘打得鬼精的出版社问我是否可以包销1000册,我一口回绝了包销表示宁可不出。拖了很久当然其中也有周折,那本书最终是在交稿之后将近两年才得以付梓。有趣的是书出版时候,先前写的后记所署时间是1999年中秋,责编说要推迟一些这样显得不过时,于是便把后记所署的写作时间推后一年。好在这部书稿出版之后各方反响不错,销路也比较好。有次责编海燕和我讨论过为什么这本书当时走的还不错,她的意思是我提出在书上写出个人介绍很有关系。我想这大概是一个原因吧,我在娃哈哈负责广告和营销的经历,以及自己创办广告公司的实践,使我的书稿比之于一般的同类著作,更多了一些亲身体悟。后来也有其他教师说,是因为这本书的文字驾驭能力比较老练等等。我想大概都有一些原因吧,这部书后来连续多次印刷,也曾经收到过一些读者来信,大都是一些经营广告公司的小老板。2006年我把它重新修订再版,再版后又印刷了2次,前天还接到西南科技大学一位老师邮件,说他们用这本书在作教材,让我欣慰的是这本书现在还有市场。

        因为第一部书的影响陆续有几家出版社主动向我约稿了,好像还有什么评选“十大策划人”的给我寄来表格要我参评,我是一个不善抓住制造虚名机会的人,再加上比较小气看他要交几千元的参评费,就没有理睬当然也就无缘这个可以拿来忽悠人的头衔了。好在那时候渐渐把兴趣转向专业写作,而且似乎也有了资格向出版社提出条件了。记得有家出版社约我和本专业领域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共同参与一套书,我当时另有写作计划,又不想失去这次机会就告知说现在出版社给我的稿费是8%+2%(组稿费),没想到他们也爽快答应了。所以后来我一直庆幸这第一本书打响了,才有了后面的书稿出版的顺利和出版社对我书稿的关注。

        几天前在省里参加重点教材评选,遇到2位同行的教授朋友他们说我老是不出去开会。真的很惭愧,这些年来我只外出参加过一次广告学科的各种名目繁多所谓学术会议,还是在本省的宁波。其他还有一次是浙大自己主办的会议就在杭州,我被要求在会上做论文评点。现在想来疏于参加会议大概有3个原因:一个是会议上面的绝大部分论文看了实在很少有什么闪光点,我记得多年前读研究生时候,跟吴熊和教授去济南参加辛弃疾研究会,回来车上老先生对我说过一句话:他们讲的问题我都解决了,我没有解决的问题他们也都解决不了。大概当时我对国内广告学术研究也有同感吧;二是我也不善于应酬交际,尤其是无法胜任现在学术圈子里面的互相抬轿子,也看不惯有些人为了什么头衔而沽名钓誉;第三点大概是一个很隐秘的心理,自己那时候还是已经作了10多年的副教授,以自己77级本科和80年代前期研究生的资历,再加上实践经历和自我感觉良好的学术素养,看着一些似乎资历逊于自己的教授给你递名片,我又不好意思像有些人那样自作主张,在印制名片时候,擅自把上面的字给省略了,这样一来总有点自己觉得没有面子。大致是这么一些原因,久而久之竟然就几乎不参加广告学术会议了。

        好在这几年还比较努力,就像前面两位教授说的那样,一直在用自己的著作进行营销传播。记得有一天在香港机场遇到武大一位教授,对方认出我来并且说卫老师搞整合营销传播研究。他说我们可能是在什么会上看见过的,我有点不好意思的客套地笑了笑,自己都觉得自己有点虚伪。其实我知道肯定不是会上看见的,因为我几乎不参加这个专业的学术会,而且有限的几次会议,还有在外面偶然的个别交流,凡是学界人物我一般都会记住且通常是不会出错的。我想这位教授可能是看见过我印在书上的照片,依稀还有个印象吧。用书来传播学术自我营销,这确实是这些年有意识的一种做法,因为我喜欢写作并且从写作中获得乐趣。与此同时从写书和出版的角度看,你要想使自己的书有市场,就必须有意识地去营销它,这就像建立品牌、实施定位和推广那样。书的营销其实也是作者自身的营销,也具有一种博弈意识在里面。你必须赢得读者,当你赢得读者时候你的书就有了市场,书有了市场自然出版社就要对你有所照顾。每当这时候,我就想到照顾是双方的,所以我从来都很感激出版社,尽管我的每一本书都在给他们赚钱,但是我觉得还是他们给了我机会。也许我们所讲的品牌营销和整合传播中的那些观念,消费者、产品、价格、渠道、沟通、品牌关系、利益平衡等等,已经很自觉的给我构建了这样一种价值体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418-262276.html

上一篇:品牌营销是必然还是选择
下一篇: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收藏 IP: .*| 热度|

3 苏青 吴宝俊 王启云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