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地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博物

博文

中外专家传播科学地图理念 精选

已有 6521 次阅读 2008-5-20 19:10 |个人分类:博物感言|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你有在地图上用图画做标记的习惯吗?如果告诉你,可以在你家的位置上画栋房子,港湾的地方画上个帆船,你的地图会变得更加形象,你愿意这样做吗?来自美国印第安那大学高级设计师黄维霞、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员金碧辉、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朱东华等专家日前在国家科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与首都的300多名大中学生和青年科学工作者进行了一场名为“位置与空间:绘制科学地图”的互动科普活动,把“科学地图”这样一个新思维构想出的信息传播模式带到国人面前。

    想想看,形象化了的地图能够使人快速了解各地的不同情况,如果把这个想法反过来,把枯燥、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地图呢?它是否能使人快速了解科学的发展呢?对了!通过对大量的科技文献和相关数据进行科学的归纳、梳理、分析,将各类知识进行整合与链接,绘制成一份形象的“科学地图”,使我们能够更便捷、更有效地从不同层面掌握和了解科技发展的状态、规律和趋势。这不仅为科学工作者和管理者以及决策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而且快速成为一门异军突起的新学科。

    “科学地图”是新学科,如何才能被公众所理解是传播的关键。活动主办方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中科院计算技术所和国家科学图书馆的专家,除邀请专家做报告、与公众互动交流外,还通过图片展、软件演示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构建出一个“科学地图”的模型。在国家科学图书馆一楼展廊,展示了从2005年到2008年绘制的四十张科学地图,其中有10张为国内外首次展出。

    正如活动的主办者所说,通过对科学地图的读取和理解,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感兴趣的科学领域、最优秀的专家学者、最著名的科学机构、基金的投入和论文产出的状况。科学地图还能帮助我们分析各个学科领域的共性和差异,揭示成因和结果,追踪科学学科的产生、发展、演替的过程,标示某一时段最热门、最具前景的研究领域,或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与广泛的应用空间的领域。向公众介绍“科学地图”思想,可能引导出一场全球性、跨学科的讨论——探讨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追踪人类的活动和科技的发展,从而有效地进行跨低于、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段煦 文)

    专家在介绍科学地图理念

    演示科学地图软件


展览中的全球幸福指数图



展览中的十七世纪世界信风图



博物之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8-26112.html

上一篇:公众科学日:心理援助,在川籍孩子们中间
下一篇:物理,可以这样教;晶体,可以那样看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