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暖冬还是冷冬:拉马德雷突变

已有 9894 次阅读 2009-9-24 05:4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厄尔尼诺, 冷冬, 暖冬, 拉马德雷, 气候突变

                          暖冬还是冷冬:拉马德雷突变

                                  杨学祥

 

一、问题的提出

 

晨报2009916 新一轮厄尔尼诺正初露端倪。日前美国国家气象局研究人员称,最近赤道太平洋(14.81,-0.32,-2.12%)地区的海水温度比正常情况下高0.71,呈现弱的厄尔尼诺现象,这一现象今后数月将继续加强,可能持续到明年年初。而早在今年6月,我国气象专家也监测到了类似的现象。“今年上半年,拉尼娜事件宣告结束,之后出现了几个月的平稳期,但厄尔尼诺现象很快出现,这有可能影响未来一段时间长江流域的降水、气温等变化。”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满莉萍说,若厄尔尼诺正式成形,那么当年秋冬两季,北方的降水就会比常年减少,南方则增多。气温方面,厄尔尼诺现象当年,本市出现暖冬的几率也比常年明显提高[1]

 

200933,上海市气象局气候中心宣布,今年冬季(200812月至20092)全市平均气温达6.6,较常年同期偏高1.6。在气象学上,当冬季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时,便称为“暖冬”,因此去年刚刚“摘掉”的“暖冬帽子”今年重新戴回申城头顶,也是申城自1986年来出现的第20个“暖冬”。

 

气候中心分析表示,今年冬季上海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较常年同期都偏高偏多,尤其是2月更是气温特高,降水特多。全市冬季平均气温为6.6,较常年同期偏高1.62月平均气温更是高达9.2,较常年2月异常偏高3.8,居有历史记录以来的第三位。2月上旬申城各站气温均创历史最高,其中徐家汇站2月上旬平均气温达到惊人的10,较常年同期偏高5.9,十分罕见。“气象学上,只要上年12月和当年1月、2月三个月的平均气温较常年(过去30年间平均值)偏高1,就可称为‘暖冬’,今年冬季偏高了1.6,当然更是‘暖冬’了。”气候中心专家沈愈说。

 

申城自2005年终结持续16年的“暖冬”后,曾连续2年告别“暖冬”,而2007年“暖冬”重回申城,且成为申城有气象记录134年来最暖的冬天。去年申城遭遇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天气,暂时摘掉“暖冬帽子”,但今年冬季由于2月上旬气温创历史最高纪录,虽然中下旬遭遇罕见的连续阴雨天气,但整个冬季的平均气温依然被显著拉高直至远远超过常年同期1.6,“暖冬”再度卷土重来。

 

  气象专家表示,上海与全国对于“暖冬”划定的标准并不相同,全国标准指上年12月和当年1月、23个月的平均气温较常年(过去30年间平均值)高出0.5,就可以称为“暖冬”。而在上海则认为当冬季3个月的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时,才称为“暖冬”。虽然不同界定标准曾引起争议,但上海气象专家仍认为“偏高1”的标准对申城而言更为科学合理[2]

 

二、暖冬出现的时间特征

 

太平洋十年涛动(PDO,亦称拉马德雷现象)是近年来揭示的一种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强信号,它是叠加在长期气候趋势变化上的扰动,直接造成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包括我国)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影响ENSO事件的频率和强度。1976/1977年北太平洋出现了一次显著的年代际突变现象,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种现象才引起人们关注。主要表现为准20年周期和50-70年周期。吕俊梅等人利用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月平均海温距平资料、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联合环境分析中心(JEDAC)的海表和次表层海温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不同背景下ENSO循环的特征。结果表明,在PDO的暖位相时期,El Nino事件发生的频率较高,强度较强;反之,在PDO的冷位相时期,La Nina事件发生的频率较高,强度较强[3]

 

1  PDO的冷暖位相下El NinoLa Nina事件发生年份(吕俊梅 等,2005

PDO冷暖位相

       厄尔尼诺事件年份

   拉尼娜时间年份

1909-1924年(冷)

191119131918

19091910191619221924

1925-1945年(暖)

1925192919301940

193819421944

1946-1976年(冷)

 

1951195719631965

196919721976

19491954195519561964

19671970197119731975

1977-1999年(暖)

19821986198719911997

198419881999

 

由于拉马德雷暖位相厄尔尼诺事件多而强,所以对应气候暖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拉尼娜事件多而强,所以对应气候冷期。历史记录表明,20世纪初期和60-70年代的低温期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30-40年代和80年代迅速变暖与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1998年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这是1998年最暖和近十年气温下降的原因。

 

申城的“暖冬”自1986年开始,中间间断2005年、2006年和2008年,共出现20个“暖冬”。与其对应的是,1947-1976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1977-1999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申城的“暖冬”发生时间与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滞后9年。一个明显的规律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厄尔尼诺年对应申城的“暖冬”,200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到来将间断这个规律,有可能从2010年开始。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带来的不是“暖冬”而是严重低温冻害。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东北地区发生严重低温冻害的1957196919721976年都是厄尔尼诺年。1952年至2008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4天次数共8次,其中,1957196919721976年都是厄尔尼诺年。2008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最长,预示流感大流行的到来。因此,2009年冬季偏冷的可能性大,超常低温将导致流感爆发增强。

 

1中还可以看到,1952年至2008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4天次数共7次,1955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日月同纬,冬季强潮汐南北震荡异常55天)、1957年(厄尔尼诺年,太阳黑子高值年,冬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异常744545天)、1964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日月同纬,冬季强潮汐南北震荡异常44天)、1969年(厄尔尼诺年,太阳黑子高值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异常45天)、1972年(厄尔尼诺年)、1977年(厄尔尼诺年,太阳黑子低值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冬季强潮汐南北震荡异常44)、1984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拉尼娜、厄尔尼诺、太阳黑子极值、潮汐强度与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有很好的相关性(杨冬红,2009)。


5  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统计表(据丁一汇,2008

资料来源:丁一汇。透视大雪灾。日期:2008-02-24 来源:文汇报。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0802/t20080224_1768467.htm


 

1955年至1984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4天次数共7次(厄尔尼诺年或拉尼娜年),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时间滞后8年;申城1986-200920次“暖冬”发生时间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滞后9年。

 

根据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厄尔尼诺年发生低温冷害的规律,2009-201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带给我们的可能是冷冬,而不是暖冬。

 

三、冷暖周期互换的机制

 

根据温室效应,美国和英国学者相继预测2005年和2007年将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不承认事实不是科学的态度。

 

据法新社报道,200789发表的一项报告称,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2008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但是英国气象学家说,全球变暖将在2009年真正开始,并称2009年到2014年之间有几年将会比迄今为止温度纪年史上最热的1998年还要热。现有的全球气候计算机模型低估了自然力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英国气象局的专家们调整了原有模型,以便更好地反映诸如拉尼娜现象或海洋水温及水流循环的波动等气象规律对气候造成的影响。他们采用反映海洋及大气真实情况的数据替代近似数据,以获得2005年到2014年这10年间的气候变化预测值。预测结果显示,虽然长期来看,人类产生的温室气体会迫使气温升高,但是热带太平洋温度较低的寒流及南极海域对气候变暖的抑制,将抵消这十年中前几年全球气候变暖的效应。英国国家气象局科学家道格·史密斯说,这些发现和迄今为止观察到的气候变化模式相吻合。史密斯说,新模型针对全球地表温度得出了远比以往模型精确的“预测结果”。 该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4]

 

自然力为什么在2005-2006年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我们早在2005年就做了理论证明[5-9],新闻媒体也作了相关报道[10]。现在,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

 

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不能解释2006年亚欧大陆遭遇的暴冷冬天,也不能解释2005年中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11]

 

根据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2005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认为,一个较弱的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将使2005年成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12]。孰是孰非,我们等待2005年客观实践的检验[5]。现在,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2008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4]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2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4-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7813],根据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全球气温将逐渐降低。2006年亚欧大陆遭遇的暴冷冬天提供了新证据。

 

由此看来,自1998年以后,中国气温呈逐渐下降趋势;全球气温也难以恢复到1998年的水平,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和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事件功不可没。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英国科学家关于“2009年到2014年之间有几年将会比迄今为止温度纪年史上最热的1998年还要热”的预测能否实现,取决于此期间强地震海啸发生的情况而定[14]

 

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有很好的相关性,物理机制也很明显:从大间冰期到大冰期,100-200的海水层的海水变为两极的2000巨厚冰盖,破坏了原有的地壳重力均衡,海水和地壳的密度比大约为13 ,所以,赤道海洋地壳要上升33-66,两极冰盖要下降660,才能达到新的地壳重力均衡,陆海地壳的相对升降导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从大冰期到大间冰期情况正好相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末次冰期中形成2000冰盖,在1万年前的间冰期冰盖融化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均衡上升了500,还将上升200,才能达到新的地壳均衡[15]

 

  据印度媒体18日报道,英国的一组科学家最近正在收集数据,以期弄清全球变暖是如何导致火山喷发频率增加的。有分析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全球变暖,所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海平面的上升,还会“打开火山的盖子”。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火山学家大卫□派尔说,首要的问题就是建立一个全球模型,以弄清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地质活动的,以及这些过程又是如何反作用于整个系统的。但是目前还不存在这样一个全球模型。他说: “随着冰川越来越薄,火山爆发的频率可能会增加[16]。”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8日报道,日前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举行的一个有关火山研究的国际研讨会上,部分与会研究人员指出,火山顶部的冰层融化可能导致更多火山爆发。历史上就有这种先例。大约1.1万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段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的时期。科研证据显示,当时冰岛一带火山活动大大增加,并且从气候变化到火山活动增加之间的反应时间并不长。

 

    研究人员解释说,一方面气候变化会导致冰层融化,冰层压力减小,同时大量融水将影响地理构造,这些都会改变火山内部压力平衡并加剧火山活动;另一方面火山爆发又会喷出大量火山灰,改变大气成分,反过来加剧气候变化。他们目前正试图搜集更多数据,以建立一个气候变化与火山活动之间互相影响的模型。

 

研究人员认为,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等方面还未特别关注到气候变化可能对火山造成的影响,而对这方面多加注意,将有助于应对可能的风险[17]

 

我在20051128指出[18],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现在处于全球变暖的高峰期,1998年、2002年、2003年和2004年是20世纪以来的第一暖年、第二暖年、第三暖年、第四暖年。2005年可能后来者居上,至少是第二暖年。根据气候变化的1800年周期,从公元前398年气候最冷时期到公元1425年小冰期,全球气候经历了一个周期的冷暖转变,下一个最冷时期为公元3107年。在此期间,最暖时期为公元538年和公元2337[19]900年的变暖过程,我们已经走过了近三分之二。全球变暖的后果就是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以每百年海平面上升15厘米计算,600年上升约90厘米。根据冰川地壳均衡原理,海平面上升90厘米,海洋地壳负荷增大,将下沉30厘米才能达到均衡。海洋地壳排挤出的地下流体,将涌入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如果这种流入是缓慢的,则大陆近似均匀地整体上升,陆内的地震相对平稳;如果这种流入是急剧的,则流体首先涌入大陆边缘,使大陆边缘地区迅速上升,陆内升降幅度差异显著,陆内的地震趋于强烈[2021]。地震带和火山带的同时活跃是不可避免的。

 

根据冰川地壳均衡原理,海平面上升90厘米,海洋地壳负荷增大,将下沉30厘米才能达到均衡。海洋地壳排挤出的地下流体,将涌入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地壳均衡上升,产生地震和火山活动。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海洋地壳为其三分之二,即1.7亿平方千米。洋壳下降30厘米,挤压51万立方千米的地下流体喷出地表,其降温作用不可忽视,连带的自然灾害更不可忽略。

 

四、暖冬和冷冬对流感强度的影响

 

我在2006年指出,周期性是我们认识世界和科学实践的主要依据。人类活动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只能起加速或减缓作用。有人夸张地认为,全球将进入6000万年前的大温暖期,这是误解,人类还没有这么大的加速能力。

 

近期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有六大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或峰年,或其前后一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流感暴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暴发。

 

按照全球变暖说,准60年周期的全球拉马德雷冷位相低温期不再出现,今后流感不会在人类世界暴发。肯定地说,这种预测有极大的危险性。在地球进入30年冷周期的预测上,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与部分中国气象学家的观点是一致的,至多到2020年,低温和禽流感就会再度光顾人类世界[9]

 

三年过去了,1999-2008年的十年低温期已经得到世界的公认。世界都公认1998年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2008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数据,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地表温度比这30年的平均值高0.54,名列第一位。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温度14高出0.48,名列第二位。2003年全球表面温度比常年高0.45摄氏度,位列第三位。2006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61年至1990年记录的年平均值高出0.42 ,名列第六位。2008年温度比19611990年的年均14高出0.31,名列第十位,成为近十年来最冷的一年。全球最热年的排序:19982005200320022004200620072001200019992008[22]

 

20096月厄尔尼诺和流感大流行的到来是对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本质特征的再次肯定。冷冬的到来将加剧流感爆发的强度,而暖冬则正好相反。

 

冷冬还是暖冬,我们等待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葛志浩。今年申城暖冬可能性较大。2009091608:45 新闻晨报。http://sh.sina.com.cn/news/s/2009-09-16/0845117646.html

2.   吴洁瑾。阔别一年 “暖冬”重回申城。2009030408:21 东方早报。http://sh.sina.com.cn/news/s/2009-03-04/0821107991.html

3.   吕俊梅. 琚建华. 张庆云. 陶诗言.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冷、暖背景下ENSO循环的特征[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2):238-249

4.   法新社:自然力近年抑制了全球变暖。20070813 09:13:56 来源:新华网http://news3.xinhuanet.com/world/2007-08/13/content_6520851.htm

5.   杨冬红,杨学祥.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西北地震学报. 2005, 27(1): 96

6.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137-140

7.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8.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9.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http://www.bestinfo.net.cn/wcm/bjkw/ztrd/ztrd_wz.jsp?art_id=39833&mag_id=153&year=2006&issue=9

10.              施平。全球異常寒冬引科學家關注 冰川時代可能再臨。 央視國際 (20060205 13:33) http://www.cctv.com/news/science/20060205/100962.shtml

11.              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3): 287

12.              春风。美航空航天局:今年将是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一年。2005-02-16 08:13:57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5-02/16/content_2581433.htm

13.              未来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期。 2005101202:38 新闻晨报  http://news.sina.com.cn/w/2005-10-12/02387143269s.shtml

14.              杨学祥,杨冬红。自然力抑制了全球变暖:郭增建的“海震调温说”得到证实。光明观察。刊发时间:2007-8-14 9:36:13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711

15.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155

16.              专家称全球变暖将导致火山喷发频率变高。来源:环球时报。2009-09-18 20:55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09-09/581892.html

17.              黄堃。研究人员称气候变化可能加剧火山活动。20090919 10:35:46  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09/19/content_12078644.htm

18.              杨学祥。全球变暖导致地壳均衡运动:解读九江地震不能用惯性思维(定稿)。上传日期:2005-11-28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991.htm

19.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PNAS, 2000, 97(8): 3814-3819

20.              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地质科学。1992,(4):404-408

21.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海面变化。地球科学进展。199275):22-29

22.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57471.html

上一篇:16-19日潮汐组合:蒙古国气象部门预告近日可能发生暴风雪和沙尘暴(转载)
下一篇:25-28日潮汐组合:未来三天北方将有大风降温(转载及点评)
收藏 IP: .*| 热度|

1 钟炳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