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谈学术会议的规矩 精选

已有 10130 次阅读 2008-5-16 07:18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此文是曹燕与我合写的,投稿时也是共同署名的.大概由于<科技导报>编辑部的疏忽,当发表于<科技导报>2008第9期时,只标注了曹燕一个作者.我只想说明,我将该文放在这里是可以的.)

谈学术会议的规矩

曹燕   武夷山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On Decorum and Manners in Academic Meetings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媒体正在对国人大张旗鼓地进行奥运礼仪教育。其实,出席学术会议也有礼仪问题,也是有规矩的。我们的参会人员不懂规矩、不守规矩的情况还是不少的。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一些中国代表在出席国际会议时,在某些细节处保留着不雅的“中国特色”。比如,抢坐前排,或即使会场中间空有座位也退居后排,似乎刻意给会议主人难堪。有的中国代表喜欢在会场中来回走动,或者随意进出会场。坐姿也很重要,抖腿似乎是部分国人的专利,让整排人都受到“轻震”影响。

在国内召开的学术会议上,时常能听到手机铃声此起彼伏,甚至在会场内大声接打电话;台上有人做报告,台下却不停地有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鼓掌是表示欢迎、感谢或鼓励的一种礼节,应该恰到好处,报以稀稀拉拉的掌声或者鼓倒掌都是不合规矩的行为。另外,为了让更多的人有发言交流的机会,会议通常会对每个演讲者限定演讲时间,但不少演讲者完全缺乏时间观念,喜欢“海阔天空”,滔滔不绝,对主持人请他们把握时间的要求置若罔闻,结果既浪费了听众的宝贵时间,也不会有很好的报告效果。还有人头天听听会,第二天就溜号,虎头蛇尾。甚至有人明显是以出席学术会议为由头出国的,虽被会议主办方安排做发言,却拒绝发言,跑出去购物或游山玩水。笔者在今年2月参加了一场在华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在国内承办方的精心安排下,资料准备、同声传译方面做得可圈可点。会议日程安排相当紧凑,两天时间共有16个报告。根据国际惯例,每场报告留有提问时间,每个session后还设有专门的讨论时间。可美中不足的是,研讨气氛不够热烈。会议第一天济济一堂,中国学者占多数,到了第二天就空出很多座位,主要是中国代表缺席。还有一件让国人汗颜的插曲,在台上学者作报告时,有与会者在台下打瞌睡,甚至能听到明显的呼噜声,这种行为无论对报告人还是听众都是非常失礼的。

出现以上不良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随着学术交流的国际化趋势,学术会议的开法越来越与国际接轨,那么在会议礼仪方面最好也应遵守国际惯例。有的学者对国际学术会议的规矩不是很了解,导致仪容、仪表、行为不够得体。还有部分学者因为道德规范的意识比较淡薄,知道该怎么做偏不这么做,明知故犯。不管是哪种情况,反正不注重礼仪礼节、随意散漫、不守规矩的做法,不仅会使自己“斯文扫地”,还会损害单位及国家的形象。不了解规矩者,应该加强对学术会议惯例相关知识的学习,并付诸实际行动;明知故犯者,则需要在专业领域之外,加强个人素养,提高自律能力,规范自己的参会行为。

国际上,有些系列会议的“章程”中就会议礼节(Decorum)和礼仪(Manners)做出了规定,以此对会议中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基本的规矩其实只有两条:尊重发言者和遵守会议秩序。比如,不好好听报告就属于不尊重发言者,提前溜号就属于不遵守会议秩序。模拟联合国(Model UN[1]章程里,有一个术语表,专门对“Decorum”一词做出解释,“即所有参会代表必须遵守会议秩序,尊重其他所有代表。一旦发现有发言者表现出不尊重的行为,主席将有权要求其遵守相应的会议礼仪。” 有的章程还提出,可以对违反规范者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斯坦福大学的兄弟会际理事会(Inter-Fraternity Council )章程中就规定,在会议中参会者不得私下交谈等,如有违反,会议主持者有权将那些行为粗鲁的参会者驱逐出会。

当然,要开好学术会议,单单要求与会者遵守规矩是不够的,组织者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国内的学术会议较普遍地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会议主题不鲜明、重点不突出。学术会议应立足于学科领域的热点,合理设计选题,选择与会者关心的焦点问题,着眼于解决该领域当前的疑难或关键问题。主题吸引人,参会者交头接耳的情形自然就减少了。

其次,为了增强会议的知名度,主办方倾向于邀请地位显赫的大人物来支撑门面。由于大人物事务繁忙,经常是发完言、照完相就开路,客观上带了个坏头――参加学术会议不必坚持到最后。对于会议组织者来说,这恐怕是得不偿失的,因为提前退场者带走了人气。事实上,学术会议的水平不在于规模多宏大,请来的人的身份有多显赫,而在于为多种声音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让与会者听得清,听得懂,发言机会多,鼓励不同流派、不同学术观点之间平等进行争论,互相取长补短。

最后, 交流专题偏少。最好每场学术活动都围绕一个专题,讲深讲透,避免妄议之弊,要使参会者觉得,提前退场会减少自己的学术收获,得不偿失。组织者努力营造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这样,与会者参与讨论的热情也会十分高涨。

梁启超在《论学会》一文中指出:“群故通,通故智,智故强”。在学术会议上,通过不同学术观点的探讨、切磋,不同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不同流派的人进行思想火花碰撞,能够催生新理论、新思想、新观念。而礼仪规矩是维持学术会议正常秩序的保障,也是确保学术会议成功举办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有着很好的礼仪传统。笔者希冀,在未来的学术会议中,广大学术工作者都能够遵守会议礼仪和规矩,例如:

(1)                着正装(至少穿着不要太随便)出席正式会议,准时入场,进出有序,依安排落座,坐姿端正。

(2)                不提前溜号,不随意退场,善始善终。中途出场也应轻手轻脚,不得影响他人。

(3)                保持会场安静,不得私下交谈。携手机者应将手机关闭或静音。

(4)                被主办方安排作报告,应积极准备发言,不能无故缺席。

(5)                在适当的场合鼓掌致意,以欢迎、感谢或鼓励他人。

(6)                在提问或讨论环节,应积极参与答辩和讨论。

 

 

 

参考文献

[1]沈爱民,创新型国家与学术原生态建设[N],学习时报,2007.5.21.

[2]梁业倩,中国人国际会议“七宗罪”[N],国际先驱导报,2007.09.10.

[3]Model UN Glossary[EB/OL],www.unausa.org/site/pp.asp?c=fvKRI8MPJpF&b=900501.

[4]Stanford University Inter-Fraternity Council Bylaws[EB/OL]www.stanford.edu/group/IFC/policy/ifcbylaws.doc.

 



[1]这是世界各国官方和民间团体特意为青年人组织的学生活动。学生们扮演各个国家的外交官,以联合国会议的形式,阐述观点,开展政策辩论,投票表决,做出决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5415.html

上一篇:紧急征稿:面对地震,科技工作者能做些什么?
下一篇:免费生成中国期刊引用/被引状况可视图
收藏 IP: .*| 热度|

2 吴跃华 高峡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