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与wliming 先生对话:在科学与哲学之间

已有 4192 次阅读 2009-9-4 17:12 |个人分类:科学之思|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哲学, 科学, 李铭

       拙文《是不懂哲学还是不懂科学?》发表后,李铭先生与我有往复讨论,现将迄今为止的讨论情况汇总如下:

发表评论人:wliming [2009-9-4 16:16:32]     删除  回复

科学与哲学之间无疑有其不可割裂的历史联系,不知道这种联系,就不能说是真正懂得科学,因为正是在这种历史联系中,才有科学的昨天和今天,不了解它们的历史联系,就是意味着至少不了解科学的昨天,

=======================

否定哲学的人,恰好非常清楚科学的起源! 也没有否认科学起源于哲学。 但是,哲学孕育了科学,不意味着哲学可以永远对科学有价值! 希望你抓住这个论点!我们和你的分歧不在于过去的历史。
博主回复:

科学在发展,哲学也在发展。不同历史时期,哲学对科学的作用和意义会有不同的性质。哲学孕育了科学,这是古代哲学对科学所起到的历史作用。科学从哲学分化出来以后,哲学对科学的作用当然不再是孕育科学,按照恩格斯的说法,这个时候,哲学对科学的作用就是:一个民族要攀登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是需要通过锻炼才能提高的,为了锻炼理论思维能力,就应该学习哲学史。(大意)这就是说,在科学时代,哲学是以其擅长于理论思维才积极地影响具体科学的。

我看了普里高津的< 从混沌到有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一书,就深切感受到其中哲学的理论思维对于其在科学上创立耗散结构理论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这本书本身就可以同时理解为属于科学哲学范畴的教科书,我读后深受教益。从这里,从一个科学大师的著作里,我看不到任何对于哲学的贬意,相反只是看到了对于哲学思维的具体运用以及对新的哲学观念的阐述。

[16] 标题:
发表评论人:wliming [2009-9-4 16:12:13]     删除  回复

那些对哲学与科学的历史关系和现实关系并无专门研究的人,竟然可以宣称哲学对科学不再有任何积极作用,

=============================

你怎么知道这些否定哲学的人没有研究过哲学和科学的历史关系呢? 你怎么知道他们否定科学和哲学的历史关系呢? 他们认为哲学“不再”有价值,怎么就是“竟然可以宣称”呢? 你用的词汇“竟然”是对他们的资格的否定,这是你的哲学语言吗?
博主回复:

据我所知,在中国,对哲学与科学的历史关系和现实关系有专门研究的人集中在科学哲学界,但科学哲学界从来没有人如此贬低和否定哲学的价值,或否定如您所说的从今以后的哲学的价值。正是根据我的这一见识,才使用了“竟然”一词。这个词用在这里的具体含义就是:人家科学哲学专家都没有发表如此意见,而某些并非科学哲学专家却可以如此断言,岂不令人费解!

[15] 标题:
发表评论人:wliming [2009-9-4 16:08:27]     删除  回复

其实,科学并非是人类诞生以后从来就有的,它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

===========================

你以为反对哲学的人否认科学“是从哲学分化出来的”吗? 我们否认的是从今以后的哲学的价值,而不是过去的哲学! 在蒙昧时代,不要说哲学,就是巫术迷信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因为人类的智慧正是在这些愚昧文化的淘汰过程中形成的。
博主回复:

否认从今以后的哲学的价值是没有充分理由的,只有理由去进行哲学的创新,这种创新活动在西方科学哲学中已经进行了的百余年了。本人十分推崇科学哲学,曾经发表论文主张中国哲学创新应当走西方科学哲学的道路。科学哲学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不仅说明哲学现在没有淡出历史,而且预示着哲学在未来有更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新陈代谢是这个世界的发展的普遍规律,哲学与科学也都是如此。旧的哲学淡出历史的同时,就是新哲学的出现。怎能因为旧哲学过时了,就否定新哲学出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呢?

[14] 标题:
发表评论人:wliming [2009-9-4 16:04:07]     删除  回复

因而对哲学耿耿于怀呢?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们似乎完全不必去贬低和否定哲学,相反应该远远的离开哲学,一心一意去从事他们的科研工作,
=============================

如果你仅仅是关起门来研究你的哲学,而不去干涉科学问题,我想科学界也不会来干涉你。因为你研究哲学,正如自杀一样,也是你自己的权利。

你要科学界远离哲学去做自己的科研工作,为什么你却不远离科学,去做你的哲学研究呢?

博主回复:

"你要科学界远离哲学去做自己的科研工作",这个“你”是说的我吗?我有这个意思吗?这是“如果...”前提下的一种推论。

我几年前就发表了论文,认为科学时代的哲学必须立足于具体科学(本博客中也有相关内容的文章,在本篇文章的相关回复中也提到这个观点,这个观点是我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观的一种理解),哲学创新应该通过发展部门哲学(如物理哲学、管理哲学、经济哲学等等)来达成,为此,必须实现哲学与科学的联盟,并且建议大力压缩现有的哲学本科专业,主张在各个具体科学专业的本科生中招收哲学研究生,但同时认为开展对传统哲学的研究仍有一定的必要性,而且有必要在本科生中开展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理论教育,使各个具体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在继承哲学的历史遗产的基础上得到理论思维的锻炼,这有利于他们未来更好的从事科学工作。这些都是我的真实思想,我为什么要背离科学呢?我向来为自己在大学期间没有接受具体的科学专业教育而感到深深的遗憾,但我决不希望我们的后代中从事哲学研究者仍然有这样的缺憾。如果说从事哲学研究者没有接受具体的科学专业教育是一种缺憾的话,那末,从事科学研究者没有接受中西方哲学特别是西方哲学的理论教育也是一种缺憾,至少我是这么看的。


我的上述思想决定了我在科学界要强调科学不能离开哲学,在哲学界要强调哲学不能离开科学,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在中国尽快改变科学与哲学长期的不结盟状态,实现科学与哲学的联盟,如此既有利于中国哲学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国科学的发展。也因为如此,我看到科学界有人鄙视和否定哲学,是十分不以为然的,就象我看到哲学界许多人无视现代科学发展而一头扎进别人的哲学书堆里去从事与现代科学没有联系的所谓哲学创新是十分不以为然一样。

发表评论人:wliming [2009-9-4 17:17:10]     删除  回复

博主回复:我看了普里高津的< 从混沌到有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一书,就深切感受到其中哲学的理论思维对于其在科学上创立耗散结构理论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这本书本身就可以同时理解为属于科学哲学范畴的教科书,我读后深受教益。从这里,从一个科学大师的著作里,我看不到任何对于哲学的贬意,相反只是看到了对于哲学思维的具体运用以及对新的哲学观念的阐述。
====================

我也看过这本书,还有很多其他科学家的书籍。这些书使我深受启发。这些科学家的哲学,是他们自己的思想,分析逻辑和观点看法,不是你们哲学家的哲学。希望你能分清这一点。
博主回复:

首先我声明:我不是一位哲学家,只是一位中国哲学史研究者或顾炎武研究专家之一。(实际上,建国以来,中国还没有出现过一位象样的哲学家。更不要说我等。)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普里高津的哲学与他的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也属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范畴。弄清这一点,我们的讨论才具有实质性意义。

[20] 标题:
发表评论人:wliming [2009-9-4 17:11:47]     删除  回复

18楼的博友一眼就看出了你这博文的毛病。你作为哲学家,不应该抓不住辩论的要点。
博主回复:

希望您先看看我前面对您的回复,如此再发言也不迟。

[19] 标题:
发表评论人:wliming [2009-9-4 17:10:12]     删除  回复

博主回复:否认从今以后的哲学的价值是没有充分理由的,
=======================

现在你应该明白这个博文完全是无病呻吟,因为没人否定哲学的历史价值。 我们否认的是哲学的现实价值。所以,建议你从这个角度重新写一个博文。

博主回复:

作为学术讨论,您完全可以认为我这篇文章是在“无病呻吟”,因为这个判断是根据您的观点做出的,但别人就不一定也是这样看待本文了。从这么多网友的评论中您可以看出这一点的。我希望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下去,因为这有利于把这个问题搞得更清楚。我们的共同目的不在于要求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应该是在于把问题澄清,您说对不对?

发表评论人:wliming [2009-9-5 9:31:57]     删除  回复

从这里的回复可以看出,从事科学行业的人,的确有相当部分不看好哲学的价值。所以,周教授应该从正面论证一下哲学对于科学的价值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
博主回复:

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以及它的各个分支(如物理哲学、数学哲学、经济哲学、教育哲学、管理哲学等等),是科学作为一种自觉的历史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需的,是科学的自我认识活动。仅就这一点而言,科学哲学的价值可归结为科学的自我认识的价值。哲学当然不局限于科学哲学,至少还要研究人生问题,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科学哲学对于科学的意义可归结为科学方法论意义;人生哲学、发展哲学对于科学的意义可归结为科学主体论意义。所有这些意义都是属于哲学对科学的价值范畴,当然要作具体的说明决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达成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科学方法论和科学主体论对于自觉而成熟的科学来说是必要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253396.html

上一篇:是不懂哲学还是不懂科学?
下一篇:古今中外9种哲学观(上)
收藏 IP: .*| 热度|

5 陈儒军 杨秀海 李志俊 郭磊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